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9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655.写作特征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普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小说中浓郁的民俗文化描写淡化了其中的政治功利色彩,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自身的民俗体验、亲历的家国之痛和真切的政治要求,因此,审美和意义在其笔下得到一次自然的契合,这也构成东北作家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崛起的特殊意义。本文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的中长篇小说为切入点,从文化意蕴、审美特质、创作个性和心理动因四方面解读东北作家群小说中民俗文化描写的独特意蕴。 出现在东北作家群小说中的民俗描写绝不是简单的民情风俗展览,而是昭示民族精神的审美载体,它担负着作家难以化解的民族悲情和身家灾难,刻录着黑土地上东北人独特的“民俗”魂:第一次向关内展现关外民俗文化景观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其他地域的乡土文学和左翼文学创作相比,其民俗描写体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为作家对“人—家—国”三重问题的深度思考。而这三重问题将民俗描写与民族大义连接在一起,使其小说成为能够激发读者民族精神的有力符号。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小说集废名作品的自然品格和茅盾小说的社会意义于一身,兼备了30年代乡土小说的民族性内涵和新感觉派的先锋意识,融合了沈从文小说的人性思考和革命文学的现实关怀。他们立足于特殊境遇中的独特生命体验,把文学的自然性和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有机整合在一起。 可以说,东北作家群小说中的民俗描写既承载着“五四”时期反思国民性的精神,又传达出新的时代足音,而“人—家—国”民俗描写模式是其不同于一般左翼文学和其他地域乡土文学作品的重要之处,本文将循着民俗描写映现民族中的个体思想境界逐步提升的思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解读其文化内涵:透过民俗描写反思人的生存价值并寻找民族复兴的力量,体现出“掘”根与“寻”根的双重文化意味;在独特的土地民俗描写中透露故土眷恋;在生动的民俗场面中呈现民众自发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东北作家群的民俗描写体现出对阳刚之美和为家乡立传作史的审美追求,其中又展现着作家的不同创作个性。 从“认同”角度探讨东北作家群倾情于民俗描写的深刻心理动因,阐发作家选择民俗文化描写作为寄托种种情结的载体的内驱力,主要从流亡者在虚拟空间中重建“家园”、对东北地域文化品格的投射与认同、承载作家的民族“忠诚”情结三方面加以剖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9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656. 事件
  20世纪的30年代、4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群“东北作家”,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四运动的爆发,同时也宣告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在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之内,题材以反映城市(都市)的工人、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生活为主,也有写乡镇或农村的农民、流氓无产阶级、中小地主生活的。影响较广泛的作品有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夏衍的《包身工》,叶紫的《丰收》等等。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往往只是作为一些事件的背景处理,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对列强都一味妥协,不敢也不肯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文学艺术则施加压力,不让有暴露、控诉的机会。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9.18事变,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忙于镇压此起彼伏的工农革命斗争,忙于“剿共”,对日寇采取不抵抗主义,东北四省随之先后沦陷,中国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急遽而剧烈的变化,文学界掀起了救亡的巨浪,有识之士都感觉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呼吁团结起来,以笔为武器,共同战斗。
  而东北四省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先后集中到了哈尔滨,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东北四省与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数千里,从帝俄时代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对哈尔滨这个都市一直有潜在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很显著。因此,哈尔滨虽然不存在苏联的租界,但仍有相对的特殊性。在日本、伪满洲国统治之初,哈尔滨的政治空气比起沈阳、长春、齐齐哈尔等城市仍旧要稍稍宽松一些。当然,也只是相对而言。当时,哈尔滨有一家《国际协报》,文艺副刊名《国际公园》,刘军(萧军)、刘莉(白朗)、悄吟(萧红)等人都在这个副刊上发表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无法对日本军国主义、伪满统治进行公开的暴露和鞭挞。这种相对宽松的处境为时极短,日伪的魔掌已经开始伸向他们,他们感到无法再逗留下去时,开始分批向关内流亡,先后到了北平、天津、青岛、上海等地。
  萧军、萧红、白朗、李辉英、端木蕻良等作家分别在北平、上海等地的《文学》、《中流》、《光明》、《文学季刊》、《文学杂志》以及综合性大型刊物《国闻周报》、《东方杂志》的文艺栏发表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其题材则都是他们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东北四省人民群众英勇抗日的事迹,可歌可泣,引起读者心灵深处的震撼。也有一些散文,怀念故乡的白山黑水,怀念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坚持在那里作殊死战斗的游击健儿,也充满了激情,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就这样,人们把这一批流亡到关内的作家、传播抗日战争文学的作家称之为东北作家,原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不言而喻,这些作家原来都是在东北四省成长的,而到了北平、上海等地之后,他们的作品也都是写的东北的抗日斗争,或是对东北故土的怀念。
  1936年,生活书店已经在国民党的严密控制之下,负责人邹韬奋也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但仍旧负起抗战文学的重任,收集当时影响最为显著的东北作家的一批短篇小说,出版了单行本。包括罗烽《第七个坑》、舒群《战地》、李辉英《参事官下乡》、黑丁《九月的沈阳》、穆木天《江村之夜》、白朗《沦落前后》、宇飞《土龙山》和陈凝秋《在路线上》等八篇。因为当时文学家已经普遍地称他们为东北作家,因此这个单行本就取名《东北作家近集》。当然,由于这本书的畅销,东北作家这一称谓也更为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所熟知了。
  东北作家当然不仅仅写短篇,也写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萧军写了《八月的乡村》,萧红写了《生死场》,这两部作品的产生和出版问世,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和具体帮助。另一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了长篇《科尔沁草原》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1936年7月1日,也就是东北作家在文坛陆续发表、出版了许多作品,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之际,鲁迅、茅盾、巴金、聂绀弩、曹禺等77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在现在当民族危亡……最后关头,一只残酷的魔手扼住我们的咽喉……”宣称:“……加紧我们从事文艺以来就早已开始了的争取民族自由的工作……”这宣告刊发在《现实文学》第一期上。在署名的77人之中,杨晦、穆木天年龄较长,很早就离开东北而到了北平、上海等地从事文学评论或翻译创作,而到上海不久的萧军、萧红也在其中,可见东北作家在抗战文学队伍中的力量和影响。
  芦沟桥畔的枪炮声,揭开了七七全民抗战的序幕,战火在全国蔓延开来,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投入了抗战活动,东北作家的题材也不再仅仅写东北的抗日斗争,他们写了各条抗日战线的动人事迹,也对解放区的见闻作了生动的报导。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学界对“东北作家”这个称谓就用得比较少了。但是,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确是最早投身抗战文学的一个群体,发生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当时抗战正在大半个国土上进行,作家的流动性很大,关于他们的信息、资料异常缺乏,要核实更困难。再加上对于“东北作家”究竟如何界定,谁都没有研究过,所以这个名单既是第一次“东北作家”的名单,也只能是一个不太精确的名单。可以设想,其中有一部分确知他们原籍是东北,或者9.18之后来自东北,而较多的是看到了他们有关东北题材的小说、散文、戏剧等作品,或者有关东北文学创作的评论或报导,因此就把他们列入名单之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0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10 19:08 编辑

      2657.京派与海派文学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追求文学独立性的文学流派。它以一种从容、宽厚的古典式审美取向对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进行描写,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小说样式。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等。新感觉派:(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20世纪京派文学的主体形态是审美乌托邦,感性自娱和精神狂欢的文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20世纪40年代,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在“新诗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放逐情感的智性化写作,使京派文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美乌托邦旨趣转向观照战争年代人类非理性的生命律动。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钟书为代表,“公寓文化”和“书斋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海派文学的文化内涵。狂欢化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生活景观和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0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2658.《尝试集》
      诗集。胡适作。1920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0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2659.背景简介
  《尝试集》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端。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以新诗的刨作为突破口,《尝试集》是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 胡适(1891—1962),宇适之。出生于上侮。在家乡安徽绩溪接受过九年的私塾教育。1910年一1917年由上海赴美留学,初人康奈尔大学农科,后来才弃农学文。1915年转入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跟从杜威研究哲学。留美的这几年是他一生非常关键的时期。首先,杜威的实验主义成为胡适恩想吸其理沦主张的基础。由此,胡适提出了他的着名口号——“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此外,他与梅光迪、任鸿隽、杨杏佛等讨沦丈学改良,完成丈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文学改良刍议》,寄给国内的陈独秀,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沦,胡适开始刨例尝试集入归国后他在北京大学讲授则杖学名着、中国中古恩想史等课程。与陈独秀、李妨峙共同主椒新青年入1946年一1949年任北大校长。
  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以及四卷《胡适文存》等。
  《尝试集》的创作开始于1916年7月,第一编写于留美期间,后两编写于归国后。
  初版于1920年,两年之内销售达—万部。1922年出增订四版,此版流传最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0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2660.内容精要
  《尝试集》初版与增订四版正文都分为三编,删去国集入集子中主要是创作,也有个别非。《去国集》所收诗篇,是胡适在1916年前所作的文言诗词。《自序》中说:“既已自誓将致力于其所谓‘活文学’者,乃删定其六年以来所为丈言之诗词,写而存之,遂成此集。名之曰去区一”因而,附录《去国集》既算是胡适对自己的过去的一个告别,也体现了胡适恩想演进的一个背景。 《尝试集》蕴涵丰富,有留美期间与友人的热情且无间的游戏赠答,有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的爱与哀愁,有对家中亲友的眷眷恩念,有对个性解放的深深的渴望,有寂寥时淡淡的哲性沉恩,有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有对旧iL臣观念的反恩。
  《尝试集》滁了诗集本身的开拓作用外,几版序言也应给予重视。文字学家、文学学革命的另一战将钱玄同为此集初版作了一篇长序,从学理上论证了《尝试集》出现的重大丈化史及丈学史价值。胡适也有好几篇语重心长的自序。这几篇丈章对干诗集的产生、胡适的白话文学理沦以至于整个文学革命的发生有一个大致的勾勒。
  钱玄同曾为这部集子作序,讲:“适之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提倡白话丈学——新丈学—一的人。我以前看见适之作的—削丈学改良刍狲,主张作诗丈不避俗语俗字;现在又看见这《尝试集》,居然就实行用白话来作诗。我对于适之这样‘知’了就‘行’的举动,是非常佩服的。”胡适自己也认为《尝试集》的刨作体现出他的白话文学的主张,提出“我们现在作白话的丈学,应该自由使用现代的白话,——要是再用‘遮莫’,‘颠不刺的’,‘兀不的一也么哥’之类,就和恫暧》里的‘载’字‘言’字‘式’字一样的不对,——自由发表我们自己的恩想和情感。这才是现代的白话文学,一一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新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0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2661. 知名篇章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鸽子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硝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晴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住,胰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砷在小园中,烯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广皇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0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2662.著作解读
  《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就像所有开拓性的文本—样,是将鲜明的刨新性和局限性融于一体的。偿试集》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说,的确不能算是一部经典的诗集。但是,换一个角度,即文学史的意义上看,它又是进人现代文学不可不谈的一部“经典”。 1920年9月15日,自由体的白话诗的作者已开始出现并增多。胡适在《尝试集·再版自序》中也在想这个问题:“究竟这本小册子有役有再版的需要?”到了1922年3月,白话自由体新诗取得了更大的成绩:郭沫若的着名诗集《女神》已经出版,冰心诗也已在上侮《时事新报·学灯》连载,一大批的青年诗人出现,他们的诗已经完全摆脱了旧体诗词的束缚,成为真正的自由体白话诗。这里还要引用胡适自己的定位,他自己以为这两本小册子有两点价值:一是“含有点历史的兴趣”;二是‘七几十首诗代表二三十种音节上的试验,也许可以供新诗人的参考”。
  他所说的“历史的兴趣”是指诗集中“从第一编《尝试篇》《赠朱经农》《中秋》等诗变到第二编的《威权》《应该》《关不住了》《乐观》《上山》等诗;从那些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这一个过渡时期在我的诗里最容易看得出。第—编的诗除了《蝴蝶》和《他》两首之外,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第二编的诗,虽然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齐旬法,虽然改成长短不整齐的旬子,但是初做的几首,入《一念》《鸽子》《新婚杂诗》爬月二十五夜》,都还脱不了词曲的气味与声调。在这个时期里,伊鸦》铡老洛怕》要算是渺哟了一故这个时期,——六年秋天到七年底一一还只是一个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自此以后,我的诗方才做到‘新诗’的地位。《关不住了》一首是我的‘新诗’成立的纪元。《应该》一首,用一个人的‘独语’写三个人的境地,是一种刨体一自此以后,《威权》《乐观》《上山》《周岁》《一颗遭劫的星》,都极自由,极自然,可算得我自己的‘新诗’进化的最高一步”。这里,胡适为我们勾勒了他的诗集所具有的由白话旧体诗向白话新体诗过渡的特征及意义。
  音节上的实验也是《尝试集》一个重要的突破。第—编里的诗全是旧诗的音节,第二编开始的几首,例如《鸽子》《新婚杂诗》《送叔永回四川》的一部分,用的是词的调。后来开始尝试如何增强自由体的白话诗的音节的婉转。胡适采用了双声叠韵的方法,如‘哦能呢呢呐呐讨人家的欢喜”这—旬里有九个双声。又如‘请他们三三两两,/回环往来,夷犹如意”中的“三”“环”叠韵;“两”“往”叠韵,“回”“环”双声;“夷”“犹”“意”为双声。可见胡适在注意诗的音乐美的问题上也是颇费心思的了。他意识到了“诗的音节必须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
  如陈子展所说:《尝试集》的“真价值”主要在于“与人放胆创作的勇气”,以及从中体现的“‘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失驱者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0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10 19:20 编辑

      2663.评论
  要谈《尝试集》,不能不把《尝试集》以前诗界略为介绍。中国诗经过黄金时代的三唐,元气发泄几尽,到了宋人便苦无新可翻,无巧可造,所以他们只好一面以议论为诗,使感情作品带上理智色彩;一面则在词上讲究,使词代诗而为新兴艺术。元代戏曲发达,诗则无可言。明代前后七子鼓吹唐音,笑啼皆伪,诗的精神几乎完全被他们葬送。到了清代则为诗的回光返照时期: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均有前人所未发的议论,而诗的内容和形式,亦有突过古人者。道光间龚自珍,咸同间金和、郑珍亦为一代诗人,清末黄遵宪、康有为感受西洋文化,诗的意境声律,往往能够别开生面。但诗到此时,光荣之局已终,以后便陷于油干灯尽的境地了。至清末民初二、三十年的旧诗坛分为四派:第一派以王贻运为代表。其诗虽有“今人诗莫工于余”之自负,而一部《湘绮楼集》只有无数《拟鲍明远》、《拟曹子建》……的假古董,丝毫不能表现作家个性和时代意识。第二派以陈三立、陈衍、郑孝胥为代表,诗宗北宋黄庭坚、陈师道,而舍其做诗如说话的长处,学其矫揉造作的短处,“江西魔派”早有定评,不必细论。第三派以易顺鼎、樊增祥为代表。易晚年好为捧角之诗,淫靡滥恶,达于极点。樊则好次韵叠韵,徒以典故对仗为工,亦不足称道。第四派以苏曼殊、柳亚子为代表。二人皆为南社巨子。苏诗尤风流哀艳,沁人心脾,但仅能为绝句,家数太小,尚不及王次回,更不能上跻温李。且其末流成为一种靡靡之音,除填塞小报,供人茶余酒后之消遣外,别无用处。我们要想表现民族雄大的心声,或自由抒露现代的感情思想,非另取途径不可。新诗创造的意识,早酝酿于有识者之胸中,只等机会到来,便爆发了。 胡适在创作上影响较大的是白话诗。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他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占有突出地位。
  《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如赞扬反抗沙皇专制统治,为自由而斗争的俄国囚徒《沁园春·新俄国万岁》;歌颂那用炸弹作武器,“一弹使奸雄破胆”的《威权》一诗,歌颂铁索锁着的奴隶,大叫“我们要造反了!”等等。
  就艺术审美方面看,《尝试集》所追求的主要是“诗体的解放”。胡适说:“我们做白话诗的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的自由枷锁镣铐,统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
  胡适的理论对于打破旧诗形式的束缚,创造成自由体白话新诗作出了积极贡献。《尝试集》本身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它体现了诗体解放的艰难进程,这正是《尝试集》在中国新诗史上价值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1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2664.《女神》
      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女神》 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风,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反映了那个时代精神核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0 19: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