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2608. 南社简介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南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陈去病和汪精卫等。南社的前身可以溯源到陈去病等人于1906年成立的“黄社”、1907年成立的“神交社”、1908年成立的“匡社”以及“秋社”。1911年,绍兴、 沈阳、 广州、南京等地又分别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等分社,南社社员人数达1180余人。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1923年,南社解体。
  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2609.《南社丛刻》简介
  作为一种特大型的文学丛刊,《南社丛刻》的成因及其编辑方式是非常独特的。一般说来,文学丛刊应当以作者投稿为主,然后编辑人员再进行加工。可是,《南社丛刻》却不是这样的。虽然《南社丛刻》也有不少稿件直接来自作者投稿,但其稿件绝大部分却是文人大规模集体聚会的产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2610.《南社丛刻》创刊
  1910年1月,南社在上海创办大型文学刊物《南社丛刻》,以作为它的机关杂志。杂志设有文选、诗选、词选三大类,全部刊发该社社员之作品,以提倡民族气节,鼓吹反清革命为宗旨。在学术上,提倡国学和诗词改革,继承明末"复社"传统,吸收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前发行四集,民国时期发行18集。其中除了少数几集由高旭、陈去病、傅屯艮主编外,大部分由柳亚子主编。1923年12月终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2611. 评论
  在南社的历史上,文人的聚会被称为雅集。南社是一个革命性的文人社团,以主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其政治目的,以文化宣传和文学创作作为其战斗的武器。所以,大规模的集体聚会,便是其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南社社员雅集在一起,主要是为了共同讨论时局和政治动态以及讨论文化的发展。每次雅集期间,他们都要舞文弄墨,抒情言志,当场创作出大量具有革命性、鼓动性和战斗性的诗词与文章。南社自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聚集以来,到1917年4月15日在上海的徐园聚会,前后规模较大并且事前做了准备的雅集竟然达16次之多。一般说来,除了少数几次之外,一般在大规模雅集之后的几个月内(通常不会超过半年)就会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将雅集期间所作的诗词和文章编入《南社丛刻》刊印发行。
  在《南社丛刻》数量庞大的作品中,诗词的创作占了最重要的成分(将近90%),而且前期的诗词多以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号召民众起来反对满清的专制为主,此外还有抨击时弊、伤时感世之作。至于文章的数量,则占的比重较少,还不到作品总数的10%。
  由于南社是多达千人的文人社团,所以每次雅集时,成员不可能全部到齐。因此,也有一些南社社员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来得及参加南社的雅集活动,但他们也仍然以笔作武器,鼓吹革命,言志述怀,其作品往往以投稿的形式投给《南社丛刻》,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南社丛刻》的主要稿源,其主要的稿件来源仍然是每次雅集所创作出来的大量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2612.文学研究会
      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1932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7-6 16:38 编辑

      2613.“文学研究会”产生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2614.基本简介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会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编辑丛书外,还组织成立了“读书会”。“读书会”设中国文学组、英国文学组、俄国文学组、日本文学组(以上按国别分组)、小说组、诗歌组、戏剧文学组、批评文学组(以上按文学类别分组)。规定凡文学研究会会员均须加入读书会。这对提高会员文学素养和创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 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7期)等刊物。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2615.基本原则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象强调“善”和“真”;有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借文学“阐道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另一些成员则比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2616.创作方法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由于当时的时代限制和理论局限,他们分不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理论主张中常夹杂着自然主义的成分。
  文学研究会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他们着重翻译俄国(包括后来的苏联)、法国、北欧及东欧诸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介绍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高尔基、莫泊桑、罗曼·罗兰、易卜生、显克维奇、阿尔志跋绥夫、安特莱夫、拜伦、泰戈尔、安徒生、萧伯纳、王尔德等人的作品。该会会刊《小说月报》出过“俄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等特号和“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出过“泰戈尔号”、“拜伦号”、“安徒生号”等专辑,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7-6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2617.历史意义
  文学研究会成立宣言带有著作工会色彩。它宣称,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希望“著作同业的联合”,以“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后来的活动未能完全按计划进行,组织相当松散。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该会活动即基本停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1 02: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