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2530.地区
  因为中国古代国力鼎盛,所以影响邻近地区的民族采纳或者参考汉语及汉字作为当地的语音及文字。
  文字方面,例如:朝鲜半岛从统一新罗时期是直接采用汉字,有学说指在古朝鲜时亦有使用燕、齐一带通行的文字。契丹根据汉字来自创契丹大字(契丹小字为依照回鹘文创建的字母拼写文字)。金(女真)大字根据契丹大字结合汉字为基础再次改造出新变种方块字。西夏文亦是根据汉字笔画改造而成。
  语音方面,例如:现代日语残存古代吴音。现代韩语也保留不少古代语音的痕迹。详见日本汉字音和朝鲜汉字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2531.国外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古代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对睦邻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很多外国的语言里都有汉语词存在,日本、越南、朝鲜甚至还系统的保留了整套的古代汉语读音。
  日语的“东京”念Tokyo,或许有人不信这本来就是汉语的念法。只是这种念法是一种古代汉语方言——公元五六世纪的江浙话。这种方言叫“吴音”,随着中国历史上大规模输出汉语字音的第一股浪潮到了日本,第二股浪潮是在7世纪左右从中国北方涌入朝鲜,产生了“高丽译音”。
  几乎在第二股浪潮的同时,又有一套汉语读音从中原输入日本,构成了日语的另一种读法——汉音。汉音和吴音是不同的,假如用汉音来念“东京”两个字,就成了toukei。越南人开始接受汉字是在秦汉时代,而大规模地采用汉字则是在唐代末年,这就是古代汉语涌向国外的第四股潮流,过去叫做“安南译音”。四种读音彼此不太一样,一方面是因为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汉语读音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人把汉语本来的读音按自己的发音习惯作了一些改动。
  日本、朝鲜和越南都使用过汉字,不过情况各有不同。朝鲜是把汉字和朝鲜文夹杂起来使用,而对汉字的写法没有做什么修改。日本把汉字和假名夹杂起来使用,但对两百多个常用汉字进行了简化,这些日本简化字和我们使用的简化汉字不一样。吸收汉字最多的是越南,大约在3世纪,越南人就仿照汉字的样子自创了一种“字喃”和原有的汉字混合使用。不过,越南的“字喃”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汉字,现在都被拼音文字替代了,只有日本和韩国的汉字一直使用到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26 08:15 编辑

      2532.性质
  古代汉语这门课在解放前的旧大学里没有普遍开设,解放后到1956年这段时间,高校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专业课开设,但教学内容不同,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教,有的讲成文言语法,有的专讲文字,音韵,训诂,有的讲成汉语史。各校要求不同,但都是从理论上系统地讲述,其目的不在于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当时学生有对文言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而1957年后的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古汉语课程的性质就由专业课转为基础课,成为培养阅读文言能力的工具课。1961年,王力先生率先实践,把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改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我们在教学时只讲通论,文选。文选重在字,词,句落实,并把一些现象放到理论高度上认识,与古代文学要求不同。古代汉语的通论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2533.文字学常识
  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统一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的本义。大佛寺东坡楼东坡像左侧东坡书写的欧阳修散文《醉翁亭记》:朝而往,莫而归。一般写作暮。如何解释莫甲骨文作,《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音莽,是草莽的莽的本字。太阳落入草莽中,即傍晚。后来莫常被借为否定副词不和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则在莫下加日,以表将近天黑意,莫暮就成为一对古今字。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户,向,指朝北开的窗户,这个意义今天已不易体会。甲骨文作,象屋檐下面墙上有一个窗户之形,并不从口。《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为了防寒,在冬天把朝北的窗户堵上,用泥抹好柴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2534.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加深对古书词语的理解。
  苏轼《喜雨亭记》记叙喜雨亭建成后,苏轼与客庆贺: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注:属,后来写作嘱,属客:斟酒给客人喝。其实属与斟无联系。将属讲成嘱不妥(古今字)。属,注声母皆为章母,在《广韵》中同为遇摄(《广韵》16摄,每摄由发音相近的韵所组成)两字声同韵近,意义相通。属通注即斟灌之意。举酒:拿起酒。属客:斟给客人。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对方音作出解释。方音是古音的保留。街。古音j、q、x是见系g、k、h和精系z、c、s演变而来的。《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 文水为什么读成门水呢?因为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文在唐宋时读轻唇音微母,在上古时就读成重唇音明母。于是,(文)就读成(门)。今天有些方言还保留这一上古读法。湖南益阳方言就把wén zi(蚊子)读成mēn zi。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对汉字结构的认识。颠:从页真声,特:从牛寺声。(古无舌上音)。排从手非声,古无轻唇音;蚊,又作蟁。
  懂得诗词格律,对理解词义很有好处。如:近体诗要求平仄协调: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平仄必须交替: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出句(上句)和对句(下句)的平仄必须对立。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杨用的是修辞学上的借代,代语。杨即柳。用典,《庄子·至乐》:俄而柳生其左肘。王先谦《集解》:柳即瘤,声转借字。柳通瘤、用杨代柳、押声韵,写老将飞箭,使鸟无全目。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从诗歌对仗上看,沉应与长词性相同,长林梢沉塘坳均应为偏正结构。沉即深、又沉思,即深思。飞得高的挂在高的树梢上,低的飘转到深水塘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2535.词汇学常识
  词汇学主要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规律等。
  《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采采毛传,孔疏讲为采集,采了又采;清·戴震,马瑞辰讲为茂盛。当为茂盛义。①全诗四章写的是女子怀念征人。妻子在家想念丈夫,卷耳正茂盛,提的又是浅筐,老采不满,说明心不在卷耳上,符合诗的主题。②《诗经》中采采全当茂盛,众多讲。《秦风·蒹葭》:蒹葭采采另一章作蒹葭萋萋,都当茂盛讲。《曹风·蜉蝣》:采采衣服毛传采采,众多也。③全部《诗经》中及物动词都无重叠形式,采集之义只用一个采。而凡在名词前的叠音词全为烘托态貌的形容词。这种叠音词的意义非单字意义的简单相加,将采采讲为采了又采,是由于对叠音词的这种性质认识有误所致。
  1987年高考题,要求选择字形,字音全对的一组,剩下唯一一组中有个词盘跚,有人言当作蹒。其实均可。连绵词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不求字形相同,故写法比较自由。如双声连绵词犹豫可写作犹预犹与由夷由豫犹夷等。
  《资治通鉴》: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爪牙在现代汉语中为贬义词,义帮凶,走狗。在此却是褒义词。爪牙本来是禽兽寻找食物和保卫自己的工具,借喻而为武臣,猛将。这些将领,有的充任心腹,有的充当武臣,有的是功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26 08:38 编辑

      2536.语法学常识
  研究古代汉语结构的规律。包括词法,句法。
  《孟子·尽心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第一个于,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被。第二个于,引介动作涉及的对象,向。不受当时社会上那种耻于学师的风尚拘束,向我学习。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2537.修辞学常识
  研究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借代,互文借代现代汉语仍然使用,而互文用得极少。互文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重在形分义合,上下文互相补充,共同表达文意。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月在上,寒水沙在下,它们是笼与被笼的关系。在这里烟月互相补充,理解为:烟,月都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在东西南北都大喊大叫,横冲直撞.假如不明互文的特点,只从形式上理解,易误。《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王逸《楚辞章句》注释没有考虑互文,把夏康连读,讲成人名,即太康。实际启为夏启,夏亦为夏启。两者互文,一言启,一言夏,实指一个人。这样理解形式上对应才整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训诂学常识
  训诂学是以训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作为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
  懂得训诂学,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如训诂学中词语训释的一种方式是声训。用音同或音近字解释词义。有助于识别通假字。如:《诗·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纪有堂。毛传:纪,基也。堂,毕道平如堂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五:山基,毕道仍是山,非山之所有也。他考证:本文上一章: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指山上出产的树木。全部《诗经》凡属于山有什么都找出来:山有榛,山有扶苏,山有乔松,山有枢,山有漆,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北山有李,南山有杞,都指好树木。这首诗第一章写终南山有草木,二章谈山,不对。不符合《诗经》体例。他通过古音解决:纪通杞,堂通棠纪声母见母,杞声母为溪母,都是之部。堂,棠皆定母,阳部。
  学习古代汉语还应懂古代文化常识。
  《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秦汉时,一尺只有23公分,五尺即1.15米。《西门豹治邺》中有斋戒一词,课本注为:古时举行祭祀,先要斋戒(包括沐浴,更衣,素食,独居等),表示对神的恭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教传入中国前,斋戒的内容包括沐浴,更衣,节制嗜欲等正心洁身的要求,但并不要求素食。相反据《周礼》记载,古人斋戒还要强调肉食。特别是天子斋戒,一天要杀三次牲,早,中,晚都要变换花样。佛教传入中国后斋戒才要求素食。《西门豹治邺》反映的语言事实是西汉以前的事。
  通论部分只讲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训诂,其中文字,词汇,语法是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2539.方法
  总的来说,以运用为主。注意:
  1,树立历史观点,重在掌握古今汉语不同之处。
  2,熟读课文,多练习。所讲篇章要精读.要求背诵的篇章有:《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吕相绝秦》、《晏子不死君难》。
  3,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大字典》、《大词典》,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 1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