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2512.明代戏曲
      在戏曲领域里,明代后期是继元杂剧之后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传奇出现了创作高潮,产生了杰出的剧作家汤显祖。这时期的杂剧由于形式有了变化,并运用南曲,或南北合套,有人称它为“南杂剧”,其中也出现了不少优秀或比较优秀的作品。
  这时期的戏曲创作,在内容上表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①产生了大量的现实时事剧。戏剧作品及时地反映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鸣凤记》首开风气,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嘉靖时代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和反严嵩集团的政治势力的斗争,鞭挞了严嵩结党营私、误国害民的丑恶行径,歌颂了爱国的正派官员杨继盛、夏言、邹应龙。杨继盛的悲壮牺牲,写得较为感人。自此以后,这方面剧作日益增多。如木石山人的《金环记》歌颂清官海瑞,史槃的《忠孝记》和佚名的《壁香记》表现正直的沈槃,沈应召的《去思记》描写王铁的抗倭,陈开泰的《冰山记》、穆成章的《请剑记》、盛于斯的《鸣冤记》、高汝拭的《不丈夫》、王应遴的《清凉扇》、范世彦的《磨忠记》,抨击了权宦魏忠贤。尽管有的剧作写得较为粗糙,但在戏剧创作中表现出这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仍值得称道。
  ②讽刺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孙钟龄《东郭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嘲讽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以漫画式手法,对封建官僚的种种精神特征作了形象化的概括。对剧中各色人物在谐谑中深藏着讽刺性的愤慨。王衡的《郁轮袍》借骗子王推能得到歧王和九公主赏识的滑稽情节,嘲讽了明代官场特别是科场的肮脏、腐败。《真傀儡》写杜衍被召,假傀儡衣冠受命的故事,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笑骂。这时期的讽刺剧不仅讽刺官场较为深刻,而且选材范围也较为广阔。徐渭的《玉禅师》对好色虚伪的玉通和尚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徐复祚的《一文钱》则是对守财奴卢至的悭吝本性作了形象的勾勒。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讽刺文学的宝库。
  ③爱情剧更加丰富多采。这时期爱情剧的突出之处是能较完整、较深入、较细腻地表现出妇女争取自由幸福的曲折过程,并且注意包含更多的社会内容。《牡丹亭》写妇女为了“情”可以由生到死、由死再复生;《玉簪记》写女性勇冲戒门的心理变化。《牡丹亭》中长年被关闭在闺房的杜丽娘,在父训、母教、师诲的社会压力下,本该成为循规蹈矩的女中典范,但一次游园,就促使她青春觉醒,并和情人在梦中幽会。这种大胆披露内心欲望的勇敢精神,是以前许多妇女形象未曾表现过的。而《玉簪记》在描写陈妙常欲爱不能、欲舍不忍的微妙心理方面,又有另一番功力。此外,朱鼎在《玉镜台记》里,把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孟称舜在《娇红记》里,注意刻画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功名富贵的思想基础。这些,都使爱情剧有了一些新的境界。
  这时期的戏曲在形式方面也有许多创造,总的趋向是更多样化、灵活化。传奇戏曲的长篇巨制竟能敷衍至一百出,如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有的传奇戏曲却又短至十余出,如高濂的《赋归记》和《陈情记》。杂剧也是如此,元代杂剧本为四折、五折,到明代杂剧有的多至七、八折,有的少至一折。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一些传奇戏曲作家已较为注意结构的谨严,注意关目的紧凑,注意安排好悬念。《红梨记》第二出中男女主角就以诗定情,直到第二十九出才真相大白,足见作者的匠心。注意戏曲的结构艺术,是戏剧文学进步的一个标志。
  戏曲创作的繁荣,也促使一些人进行了理论的探索,这时期的曲学著作也相当丰富。徐渭的《南词叙录》,王世贞的《曲藻》,魏良辅的《曲律》,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中的论曲部分(后人辑为《曲论》),臧懋循的《元曲选序》,吕天成的《曲品》,王骥德的《曲律》,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都是有一定见解的论著。这时期,还出现了文学史上有名的“汤、沈之争”。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注重语言的文采,认为为了内容的需要,在音律上有所乖拗也不足为怪。沈璟则注重语言的“本色”,严守音律。两家主张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王骥德的《曲律》,实际上就是吸取了两家所长而写成的一部较为完善的戏曲理论论著。
  这时期在戏曲创作上也出现了内容落后、迂腐的作品。如佚名的《四美记》,描写蔡端明孝行感天,南海观音和鲁班神都来帮助他洛阳造桥,主要意旨是“教忠劝善”。王穉登的《全德记》,歌颂窦禹钧“积德多子”,充斥着陈腐的封建说教。罗懋登的《香山记》写观音行传以弘化佛法,宣传宗教迷信。苏元儁《梦境记》写吕岩归真以阐扬道术。释智达的《归元镜》写净土三祖的故事,并告诫人们他的戏主要是进行宗教宣传。不过,这类创作在这时期只是一股支流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2513.明代诗文
      在诗文方面,虽然不像小说、戏曲那样变化明显,但也缓慢地有所改变。早在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声势煊赫的时候,就有如沈周、文征明、祝允明和唐寅等吴中诗文作家并不盲目追随,诗风较为平易清新。到了嘉靖初,前七子的影响已渐渐衰落,出现了像杨慎、 薛蕙、 华察、高叔嗣、皇甫冲、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等诗人,他们不傍门户,自成一体。并且,在散文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的主张。但是,杨慎、高叔嗣虽然在诗歌创作方面有所成就,却没有较完整的理论主张足与前七子倡导的复古主义相抗衡。由于唐宋派的成就仅在散文方面,诗歌创作并无多大建树,再加上前七子以“直截根源”、取法乎上相号召,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嘉靖中叶以后,又掀起了后七子复古运动。其影响的范围似乎更广,还有许多追随者,分别叫做“后五子”、“续五子”、“末五子”、“广五子”。但是,这后七子复古运动,除李攀龙较顽固地坚持前七子的理论主张外,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后七子刚结社时的首领谢榛,所提倡的学习对象就较宽,认为“历观十四家所作,咸可为法”,并且也说过“文随世变”。后七子的另一首领王世贞到了晚年曾自悔年未四十所作的《艺苑卮言》,晚年有些看法甚至与反复古的公安派袁宏道主张也有相通之处。后七子的追随者屠隆、胡应麟,还有汪道昆,其论诗主张,都不是一味复古。与此同时,徐渭、汤显祖等人已开始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可见,诗文脱离模拟秦汉、盛唐的道路,已是大势所趋。
  李贽针对当时复古模拟的风气,提出“童心说”,强调绝假纯真、抒发直感,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这实际上为廓清复古主义文学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公安派、竟陵派相继而起,在创作主张和实践上都与复古主义对立。公安派提倡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但有些创作较为浮浅。竟陵派看到了这一点,进行补救,在提倡“性灵”的同时,主张含蓄。同时,在散文领域,出现了晚明小品。这种散文,摆脱了古代散文的束缚,形成一种新的风格。他们要求做到“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郑超宗《媚幽阁文娱序》)。不过这些诗文创作,虽然也有一些感时伤世的作品,但绝大多数仍是抒写身边琐事。待到社会矛盾尖锐、明朝面临灭亡危机的时候,一些作家又起来反对“公安”、“竟陵”的空灵文字,再次提倡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但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面临严酷的现实,要用血泪凝成的诗文来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其中陈子龙、夏完淳就是较为杰出的代表。他们的优秀作品感人肺腑,文情并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24 20:38 编辑

      2514.明代后期民歌
      明代后期的民歌也有发展。沈德符在《野获编·时尚小令》里指出:“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 《哭皇天》、 《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说明当时民歌流行的盛况。这时期民歌多数是情歌,表现当时人民在爱情上要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和大胆行动。这时期民歌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烘托等艺术表现手法,语言朴素自然,简练流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但也有些猥亵色情描写。杰出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冯梦龙收集的《山歌》,是保留当时民歌最完备的集子。另外,这时期散曲创作已接近于民歌,虽然也取得一定成就,但已没有多少散曲的特点,而与元代散曲颇为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515.明代文学综观
      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XX》在人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它犹如昙花在明后期一现,弥足珍贵。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为清代许多作家所吸取。清代诗、词、文号称“中兴”,但它们是汲取了明代诗文创作的教训,才开拓出一个新局面的。这些,都说明了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历史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4-6-2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小常识,2500多条还没有结束,晓华真有能量,我疑惑:你都从哪里掏弄出来的,比文学词典底蕴还丰盛。惊叹晓华的耐力和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5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25 21:05 编辑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4-6-25 19:26
文学小常识,2500多条还没有结束,晓华真有能量,我疑惑:你都从哪里掏弄出来的,比文学词典底蕴还丰盛。惊 ...

书香气华版主好! 我收集整理“文学小常识”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文学小常识的过程,在哈尔滨老年人大学文学班学习五年来,我逐渐积累着文学小常识,同时愿意把文学小常识介绍给老知青们。感谢您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5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25 20:44 编辑

      2516. 清代文学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时期.文学样式繁多,流派林立,历代盛行的各种旧的文体,如诗、文、词,曲、杂剧、传奇等等,在清代均有一定的成就,但从其主流来看却多因袭模拟而少新的创造,其成就远不如小说。我国的小说,经唐宋以来的发展,到元明时期得以进一步提高,至清则形成了高潮,占据了清代文学的主要地位。因之,代表清代文学主要成就的是小说。而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就是这个高潮的标志。
  清代文学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清代社会的现实生活造成的。从政治上看,统治国家的是一个民族征服者的政权,不仅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有所加强,同时也带有强烈的民族统治的色彩.一方而,它残酷镇压各民族的反抗,厉行剔发易服,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这种血腥屠杀政策的集中表现;一方而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和宗教,麻痹人民斗志。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严厉压制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反抗;一方面又承袭明代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但扩充录取名额,还增定捐纳制度,康熙时又开设“博学鸿词科”。来罗致“名士”,以更广泛地羁糜知识分子。因此,清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就有其新的特征。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充分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市民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非常激烈。这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主题I也给作家们的思想以深刻的影响一。从经济方面说,清王朝统一中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赦罪杂税,招民恳荒,劝生丁口,兴修水利以及禁圈土地等等。这样,人民在多年的战乱之后,有丁喘息的机会。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耕地面积扩大,人口逐步增加,农业经济欣欣向荣。随之城市工商业也活跃起来,一度被摧残的资本主义萌芽又开始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一方面给当时戏曲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一方面也促进新思想的出现,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以及戴震等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等等。这些,对清代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乾隆、嘉庆时期,考据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间。嘉学派在森严的文网之下,逐渐改变丁清初顾炎武等人倡导的“当世之务”的学风,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中,虽然他们在整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方面有所贡献,但却被统治者所利用,使知识分子走上丁复古的道路,因而文学创作的复古倾向也更为严重.如桐城派古文和浙商派的词就都倾向于复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517.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学
      清朝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镇压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消灭了南明政权,残酷地屠杀反抗的汉人。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对于知识分子,严禁结社,大兴文字狱。表面上,内阁六部,满汉官员分设复职,实际上,权力掌握于满族议政王大臣之手,最后裁决于皇帝,形成带有种族歧视的封建专制。国内地主阶级的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亲贵与旗兵的大规模掠夺汉人土地的“圈地”行动。这一切,形成了统治者和汉族及各族人民之间的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同时,清朝统治者又采取一些缓和矛盾和怀柔笼络的措施,如经济上免除明末加收的“三饷”;奖励垦荒,屡次豁免灾区的多年赋税;康熙亲政以后,下令禁止“圈地”;改进明朝的“一条鞭”地丁税收制度,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使农民减轻负担。在政治、文化上,继续推行科举考试,另开博学鸿词科,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提倡程、朱理学,宣扬纲常名教,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康熙后40年出现了安定局面,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清初的文人学者,不满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较普遍地存在反对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还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这时期的诗文作家,即以抱有这种思想的明遗民为主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是这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显示了崭新的面貌;他们诗歌的风骨亦高。重要的遗民诗人,还有归庄、杜濬、吴嘉纪、阎尔梅、钱澄之、屈大均、陈恭尹等。遗民诗的重要主题,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阎尔梅、钱澄之、吴嘉纪又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在风格上,也各有特色。
  以明臣而仕清的钱谦益和吴伟业,也是清初的两个重要作家。他们的身分不同于遗民,而作品内容却有相似之处。钱谦益学问渊博,文章气概恢宏,在黄、顾、王三家之前,已开始转变晚明散文的格局,扩大其规模。其诗兼学唐、宋诸大家,入清后的作品,也好写兴亡之感,以自托“不忘故国”。吴伟业诗,多写明末清初的史事,其七言歌行,词藻绵丽,感情恻怆,音节谐美,有很强的感染力。
  著名的散文作家,还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人。魏禧是遗民,其文有较浓厚的民族感情和较强的形象性。侯方域文奔放有气势。汪琬文流畅简洁。在钱谦益、顾炎武等人的影响下,清初文人,多博览群籍,典实丰富,所以也多善于写作骈文,以陈维崧所写的才气横溢的骈文为最著。
  康熙后期,统治巩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长的,其身世与明遗民不同。这时期的诗歌,就不再以表现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主,而是致力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内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写山水为主。著名诗人有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等。王士禛为神韵派领袖。查慎行诗刻划精工,成就较大。赵执信则比较注重反映现实。
  清初词坛,也呈振兴之概。陈维崧效法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作品数量多,为阳羡派词的代表作家。朱彝尊编选《词综》,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雅洁的词风,为浙派词的开山祖。纳兰性德词擅长白描,神似南唐李煜。他们对后来都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文学本身的演变和城市生活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原因,元明以来,新兴的戏曲、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超过当时的诗歌、散文。清代文学,也还继续着这种趋势,戏曲、小说的成就比较突出。
  清初的戏曲,如吴伟业的《秣陵春》、李玉的《牛头山》等,抒写国家衰亡之痛,是当时民族矛盾的曲折投影。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谱》,揭露宦官当政的黑暗,把市民群众的斗争搬上舞台;情节人物比较集中,减少明代传奇戏曲头绪纷繁的毛病,内容和形式都值得肯定。朱(素臣)的《十五贯》、叶稚斐(时章)的《琥珀匙》,内容也有可取。接着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杰出的传奇。《长生殿》把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背景上描写,抨击了封建政治和李、杨生活的腐朽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矛盾;在歌颂真挚爱情方面贯注了作者的理想。虽在对主题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处理上有着自相矛盾的缺点,但此剧情节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成就还是较高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主线,抒写南明福王弘光朝覆灭,以至明室300年隳败的兴亡之感,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比较成功的结合。它直接写到清兵入关前后的史事,和现实斗争的联系比《长生殿》密切。全剧结构紧密,表现了身居被侮辱、被压迫地位而有高贵品格的李香君,塑造了一个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妇女形象。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敌视。
  清初的长篇章回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钱彩的《说岳全传》,通过写前代故事,反映了阶级斗争、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但艺术成就较高的,还推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它借花妖狐魅等故事,揭发封建吏治和八股取士制度的黑暗,歌颂青年男女对于幸福与爱情的追求。它用流畅的文言文来写,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善于把非现实世界的人物,赋予浓厚的现实生活的人情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518.雍正、乾隆时期的文学
      在康熙后期政治、经济形势上升的基础上,雍正、乾隆时期就进入清朝的“盛世”。被破坏了的明中叶以来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的封建经济呈现最后阶段的繁荣。但在清廷夸耀其文治武功都取得胜利的同时,土地集中,官吏贪污,统治者奢侈腐化和穷兵黩武,又逐渐激化暂时缓和的社会矛盾。在文化、思想方面,继续厉行钳制政策:雍正朝的吕留良遗书,乾隆朝的胡中藻、彭家屏等文字狱,仍然株连广泛,刑戮残酷;统治者在提倡程、朱理学之外,又奖励考据学,实际上起着引导文人学者钻入脱离现实斗争的学术研究中去的作用;乾隆朝利用编修《四库全书》的机会,大量销毁、窜改不利于清廷统治的书籍。
  这时期的诗文作家,屈服于朝廷的钳制压力,迷惑于“盛世”的表面承平,继续康熙后期的倾向,创作上反映社会矛盾的内容薄弱。但诗说、诗派颇为活跃。著名诗人有持格调说的沈德潜,持性灵说的袁枚,还有与袁枚齐名和创作主张相近的蒋士铨、赵翼、张问陶;风格以幽秀取胜的厉鹗,以生新取胜的钱载,以奇峭取胜的黎简,以清迥倜傥取胜的黄景仁;以及描写人民疾苦的郑燮等等。诗人众多,风格多样化,艺术技巧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形成了元明以来所没有出现过的盛况。
  散文方面,产生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方苞讲求义法,姚鼐讲究文章的阴阳刚柔。思想上守程、朱理学的正统观念,风格以清真雅正为宗,适应当时的政治背景。他们的简淡有风神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缺乏宏伟的气魄和规模。这时期的骈文作家也不少:接轨六朝唐宋,以才藻富丽取胜的,有胡天游、袁枚、吴锡麒、孔广森等人;效法魏晋,以风格高雅取胜的,有汪中、洪亮吉、邵齐焘等人。
  词坛则以浙派的影响为最大,代表作家有厉鹗等。
  长篇小说在本时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这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巨著的出现。《儒林外史》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的摧残人才,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它虽采用夸张的手法,却体现“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深刻的现实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朴素的语言艺术,也能做到“戚而能谐,惋而多讽”,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红楼梦》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现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冲突,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提炼描写,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义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腻,气氛浓郁,语言优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艺术的伟大成就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笔记小说,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新齐谐》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斋志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25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519.嘉庆、道光时期的文学
      乾隆后期政治上的腐败,使社会矛盾激化起来。从嘉庆初年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之前(1796~1840),社会矛盾继续发展,更加尖锐。清朝的“盛世”趋于没落,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日益走向衰亡。人民的反抗斗争随着生活的日趋贫困而加强,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的大规模起义。当时的文人,眼看“盛世”面貌的逐渐幻灭,又挣不脱思想上所受的钳制,处在暴风雨前夕的沉闷、窒息的空气中。文坛上有一些小的变化,但蓬勃的气象则已不如前一时期。
  在散文方面,有恽敬、张惠言、李兆洛等提倡文章要合汉魏六朝与唐宋之长,合骈、散两体之长,想以健茂的气格,救桐城派的薄弱,称为阳湖派。阳湖派在写作实践方面的成就,并不能超过桐城派,其影响也不及桐城派的深广。桐城派在这时期的代表作家,还有梅曾亮、管同等人。
  张惠言与稍后的周济等,宣扬词的比兴意义和社会作用,宣扬词要写得深美闳约、质实厚重。在理论上有较大的贡献,推动了清词的进展,其影响直接延伸到近代,称为常州派。但他们的创作,虽想“以国风、《离骚》之旨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实际上受温庭筠、周邦彦、吴文英的影响较深,颇偏于秾艳,而且缺乏有深广现实意义和积极精神的内容。比诸浙派和阳羡派,并没有真正的高下之别。在常州派风靡词坛的时候,有不为此派风气所囿的词人,如郭、项鸿祚,其作品写得清隽哀婉,别有风韵,也为论者所推重。
  诗的方面,著名作者有王昙、孙原湘、舒位等,被称为继袁枚、蒋士铨、赵翼“乾隆三大家”之后的“后三家”。舒位诗善于剪裁成语,富有奇气;孙原湘诗写得清丽,富于巧思,也有精采的作品。
  以上诗、文、词的作家,虽都在嘉庆时期去世,但有的创作活动,在乾隆后期已开始,所以文学史上,也曾把恽敬、张惠言、王昙、孙原湘等人放在上一时期的作家之列。预感暴风雨即将到来,期待迎接新时代的曙光的代表作家是龚自珍。他生活于本时期,但他的带有启蒙主义思想、富有瑰奇璀灿色彩的诗词散文,开创新的风气,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更大,所以文学史上又常把他列为近代文学的先锋。
  小说、戏曲,在本时期走向低潮。长篇章回小说较著名的是李汝珍的《镜花缘》。它在妇女问题上有一些进步见解,体现出民主思想,但也有不少封建说教和庸俗内容,艺术上也有明显的缺憾。传奇在《长生殿》、《桃花扇》之后,内容上已逐渐趋于宣扬封建道德和适应士大夫娱乐的需要;形式上也多冗长、堆砌,趋于僵化,优秀的作品少见。代之而起的比较有新的生命力的是各种地方戏曲。讲唱文学如评书、鼓词、弹词等,品种多样,在城市和农村都相当活跃,显示了它们的民间色彩和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 1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