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382.《论衡》主要思想
  《论衡》一书中,作者为了驳斥迷信思想和各个学派的谬说,使得本人的论点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采用了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方法来澄清事实,并对人生老病死以及对比如云、雾、露、霜、雨、云、雷电和潮汐等自然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做出了符合科学的解释。例如王充在《论死》一文中说道:枯骨在野地里,有时会发出呜呜的呼鸣声,就像在夜里听到的哭声一样,有人说这是死人的声音,这是错误的。接着王充就从人依靠口舌咽喉发声和笙箫靠管孔发声的科学原理,指出了人死后,口舌和咽喉都腐烂了,怎么可能再发出声音呢?王充明确指出了“生无不死”,“有始者,必有终”。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和方士们宣扬的人可长生不老,甚至不死等蛊惑人心的言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如儒家的书籍上记载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大致内容是:淮南王刘安召集了天下所有通晓道学的人帮助自己学道成仙,最后终于得了道,不仅全家都升天成仙,甚至连鸡犬这样的牲畜,也因为吃了剩下的仙药,一起随着淮南王上了天。王充驳斥了这种得道成仙的荒唐谣言,他在《道虚》一文中说道:人是万物中的一种,即便是身份尊贵的王侯也不例外。只要属于万物之列,就没有不会死去消亡的,那么人又怎么能够不死而成仙呢?鸟有翅膀能飞,但也不能升天。人连翅膀都没有,靠什么飞起来呢?这是对神话邪说的反问,更是对其荒谬性的沉重一击。
  王充对儒术的批判和揭露是符合实际的,更是惊世骇俗的。他将锋利的思想匕首直刺儒学的中心——— 孔子及其论述《论语》,震撼了整个封建正统社会。他考察所谓的贤士圣人的言论,发现其中有很多地方上下抵触,他们的文章有不少地方前后矛盾,而后来的学者们对此都没有察觉。王充清楚地看到:“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论衡·问孔》)即认为圣人所说的话,并非都能让人理解,圣人说讲的道理,也未必都是清楚明白的。因此王充又说道:“凡学问之法,不畏无才,难于拒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论衡·问孔》)告诫人们做学问,最让人担心的不是没有才干,而是缺乏保持自己的观点和主见,难得的是抵制老师的错误引导,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听信老师的教导,应该学会分清是非,考察事物本身是否符合道义。王充的思想里具有进步的因素,他批判儒家宣扬的“今不如古”的倒退思想,反对落后的复古主张。为此,王充结合实际,强烈抨击了这种片面的认识。王充的观点认为人们如此推崇孔子的70位得意弟子,但他们的才能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现在的儒生如果有孔子那样的老师,那么他们之中也会出现颜回那样的学生。如果当时没有孔子那样的老师,那么这七十弟子也就与现在的儒生一样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言行制定了一系列繁杂的伦理道德标准,孔子的学生宰予,因为在白天睡觉,被孔子训斥为: “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也。”在王充看来,孔子对宰予的厌恶是毫无道理的,王充在《论衡·问孔》中说道:“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认为白天睡觉只能算是小缺点,但孔子却将朽木、粪土这样令人厌恶的东西来形容宰予,试问一个人在白天睡觉,怎么就能败坏品行呢?一个品行败坏的人,即使白天黑夜都不睡觉,难道就可以因此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
  当然,《论衡》中也反映出了王充思想上的不足和错误认识。第一,由于受到当时某些流派的影响,王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着一定的神秘主义成分,例如他提出了“五常之气”、“善气”、“恶气”、“仁之气”等概念,并认为这些气是可以左右人的命运的。第二,王充认为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自然的,在这里他并没有排除唯心主义所认为的某些神秘现象,并割断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发展及终结,都完全由自身决定,不需要任何外部条件。
  王充的思想及观点,虽然没有彻底地摆脱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但的确有了很高的反神学的觉悟,具备了唯物主义的斗争精神。由于《论衡》一书的言论,极大地触怒了东汉的封建贵族及官僚大地主们,王充因此被诬为“躁人”,人身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论衡》一书更被视为“妖变”。而后人,恰恰从《论衡》一书中,看到了作者可贵的唯物主义斗争精神。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和无神论者范缜、唐朝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等后世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王充思想及观点的影响。
  《论衡》一书,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书写了两汉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383.《论衡》全书目录
  卷1 逢遇篇 累害篇 命祿篇 氣壽篇
  卷2 幸偶篇 命義篇 無形篇 率性篇 吉驗篇
  卷3 偶會篇 骨相篇 初稟篇 本性篇 物勢篇 奇怪篇
  卷4 書虛篇 變虛篇
  卷5 異虛篇 感虛篇
  卷6 福虛篇 禍虛篇 龍虛篇 雷虛篇
  卷7 道虚篇 語增篇
  卷8 儒增篇 藝增篇
  卷9 问孔篇
  卷10非韓篇 刺孟篇
  卷11談天篇 說日篇 答佞篇
  卷12程材篇 量知篇 謝短篇
  卷13效力篇 別通篇 超奇篇
  卷14狀留篇 寒溫篇 譴告篇
  卷15變動篇 招致篇(佚)明雩篇 順鼓篇
  卷16亂龍篇 遭虎篇 商虫篇 講瑞篇
  卷17指瑞篇 是應篇 治期篇
  卷18自然篇 感類篇 齊世篇
  卷19 宣漢篇 恢國篇 驗符篇
  卷20 須頌篇 佚文篇 論死篇
  卷21 死偽篇
  卷22 紀妖篇 訂鬼篇
  卷23 言毒篇 薄葬篇 四諱篇 訁間時篇
  卷24 譏日篇 卜筮篇 辨祟篇 難歲篇
  卷25 詰朮篇 解除篇 祀義篇 祭意篇
  卷26 实知篇 知实篇
  卷27 定贤篇
  卷28 正说篇 书解篇
  卷29 案書篇 對作篇
  卷30 自紀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2384.《论衡》历代版本
  现存《论衡》有 85 篇(《招致篇》为存目佚文),与《后汉书•王充传》的说法吻合。 但王充在《自纪篇》中却说“吾书百篇”,“吾书亦才出百”,可能《论衡》 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晔写《后汉书》时仅可见到 85 篇了。王充死后,《论衡》 最初由蔡邕、王朗二人传世,以后辗转流传,篇目有所佚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论衡》见于著录较晚,《隋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二十九卷”,《旧唐书•经籍志•杂家》著录“《论衡》,三十卷”。二者相差一 卷,可能是从二十九卷中分出《自纪篇》单为一卷的缘故。自此以后,见于 著录的《论衡》多为三十卷。《论衡》在宋代以前无定本。北宋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进士杨文昌用当时流行的俗本二十七卷与史馆本三十卷对校, “改正涂注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七字”作序刊印,称为善本。百余年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 1167 年),会稽太守洪适又据杨刻本复加校订重刻。这两种宋版《论衡》目前仅存残卷。
  现在收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宋本《论衡》,经元、明两代不断修补,是今 存最早刊印的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论衡》十五卷本八册(旧称“元小字本”), 是明朝初年坊间据宋乾道三年本刻印的,这两种刻本均未流行于世。流行较 广的是明嘉靖十四年(公元 1535 年)吴郡苏献可刻印的“通津草堂”本《论 衡》(《累害篇》缺一页四百字)。以后的版本很多,都是根据这个本子刻 印的,只是有些刻本据宋本补足了缺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385.《论衡》篇目归类
  如果把现存《论衡》85 篇大体归类,其基本内容有如下方面:
  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性命问题的,有 14 篇文章。其中,《物势篇》是性命说所依据的理论;《本性篇》与《率性篇》主要说性;《初禀篇》、《无 形篇》、《偶会篇》、《命禄篇》、《气寿篇》、《命义篇》、《逢遇篇》、《累害篇》、《幸偶篇》、《吉验篇》主要说命;《骨相篇》说性和命在骨体上的表征。
  二、论述天人关系的,有 21 篇文章。其中,《自然篇》是天人关系说所依据的理论,表述了王充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寒温篇》、《谴告篇》、《变 动篇》、《招致篇》(佚文)、《感类篇》是评论当时儒家阴阳灾异、天人感应诸说违背了天道自然之义;《明雩篇》、《顺鼓篇》、《乱龙篇》、《遭 虎篇》、《商虫篇》是论述当时的灾异变动的;《治期篇》、《齐世篇》、《讲瑞篇》、《指瑞篇》、《是应篇》、《宣汉篇》、《恢国篇》、《验符
  篇》、《须颂篇》、《佚文篇》是论述当时各种瑞应的。
  三、论人鬼关系及当时禁忌的,有 16 篇文章,全部贯穿了王充的无神论精神。其中,《论死篇》、《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言毒
  篇》、《薄葬篇》、《祀义篇》、《祭意篇》主要论述的是人鬼关系,反复 阐明人死无知,不能为鬼,不能致人祸福,因而提倡薄葬;《四讳篇》、《? 时篇》、《讥日篇》、《卜筮篇》、《辩祟篇》、《难岁篇》、《诘术篇》、《解除篇》论述的是当时的各种禁忌,说明“吉凶祸福,皆遭适偶然”,所
  以不应相信一切禁忌。
  四、评论书传中的天人感应说及虚妄之言的,有 24 篇文章,充分表现了 王充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中,《变虚篇》、《异虚 篇》、《感虚篇》、《福虚篇》、《祸虚篇》、《龙虚篇》、《雷虚篇》主 要是评论书传中的天人感应说;《奇怪篇》、《书虚篇》、《道虚篇》、《语 增篇》、《儒增篇》、《艺增篇》、《问孔篇》、《非韩篇》、《刺孟篇》、《谈天篇》、《说日篇》、《实知篇》、《知实篇》、《定贤篇》、《正说 篇》、《书解篇》、《案书篇》主要是评论书传中的虚妄之言。
  五、论述区分贤佞才智和用人制度的,有《答佞篇》、《程材篇》、《量 知篇》、《谢短篇》、《效力篇》、《别通篇》、《超奇篇》、《状留篇》
  等 8 篇文章。
  六、可以当作自序和自传的有《对作篇》和《自纪篇》两篇文章。
  以上仅仅是很粗略的分类,不一定很合理,但要过细区分,既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2386.《论衡》妙语佳句
  天地合气,万物自主,犹如夫妻合气,子自生矣。
  有始者,必有终。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2387.《潜夫论》
     《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他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各个方面,指出其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警告当时的统治者。把社会的黑暗动乱的根源归之于统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乱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贤臣身上。他希望明君能任贤使能,忠信纳谏,天下就能太平。他建议采取考功、明选等办法,来改革吏治,反映了当时庶族地主强烈参政要求。他的政论文中有同情人民重视人民的思想,他强调“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 这是对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经济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重视对边远地区的防御和建设。他反对谶纬迷信,大量揭露官吏豪强奢侈浪费和迫害人民的罪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388.《潜夫论》作者简介
  王符(85?~163?),东汉政论家、文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与马融、张衡等著名学者友善。他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所以在家乡受歧视;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游宦不获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延熹五年(162),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 王符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后汉书·王符传》),题曰《潜夫论》。在文学上,王符主张文章以载“教训”,要“遂道术而崇德义”,批评当时学者“好语虚无之事,争著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认为诗赋应“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要“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批评当时文人“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务本》)。《潜夫论》基本上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他总结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此立论,批评东汉后期政治弊端,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由于辞赋的影响,东汉政论“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
  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刘师培《论文杂记》)。《潜夫论》几乎通篇排偶,遣词骈俪,相当突出地表现着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盛行的华丽之风。《潜夫论》有清人汪继培笺注本。
  王符不仅思想深邃,还继承了汉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有着高深精湛的文学修养。因为他终生生活在民间,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见闻广博,观察敏锐,有丰富的生活创作源泉。他的文章非常优美,不但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笔力浑厚,语言质朴,而且善于运用确切生动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有时也采用韵文,使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清代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王充、王符、仲长统三家文,皆东京之矫矫者。”他在东汉散文中自成一家。
  王符在家乡的遗迹传说甚多,历代十分推崇,在文庙建有专祠奉祀。县城北山为王符隐居的地方,山上有王符手植柏和王符读书台。为纪念王符,这座山取名潜夫山,现在辟为潜夫山公园。潜夫亭高高耸立山顶,新落成的王符纪念馆,雄伟庄严,碑廊亮丽,壁画新颖,广场中央王符雕像巍然屹立,肃穆沉思,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县城北约五里处的白原村有王符墓。县城东门外曾立有“汉王符、李恂故里”石碑。这些都成为镇原县供人凭吊哲人的古迹胜景。总之,王符不愧为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2389.《潜夫论》创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东汉政权长期被外戚把持,那些身居显位的外戚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杜笃曾任车骑将军马防的从事中郎,战殁于射姑山;傅毅任军司马,马防以师友之礼待之。(《后汉书·文苑列传》)马融先后依附大将军邓骘、梁冀。(《后汉书·马融列传》)在那些显赫的外戚中,窦宪网罗的文人最多,“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复请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后汉书·文苑列传》)当时几位著名作家都在窦宪府供职,成为历史上一件盛事。
  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西汉早期,文士的游宦活动主要是在诸侯王之间进行的。武帝朝至东汉初期,游宦之风稍衰。东汉中、后期,游宦又成为社会时尚。“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后汉书·王符列传》)有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成为侍从文人、幕僚文人。而那些不能入仕的文人则是大量的,绝大多数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处,和侍从文人、幕僚文人鼎足而立,是汉代作家群体的重要成分。
  东汉散文在西汉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从总的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2390.《潜夫论》概述
  《潜夫论》是中国东汉末年思想家王符所写的政治哲学著作。《后汉书·王符传》载:“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讽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潜夫论》10卷,36篇,大部是对汉末社会、政治、风俗等腐朽黑暗情况的揭露和批评。
  《潜夫论》主张崇本抑末,薄葬节俭,反对浮侈,要求爱惜民力,澄清吏治,选举贤能,打破豪族权贵对政权的垄断,反映了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对政治的改良要求。其中《本训篇》论述了宇宙形成问题,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具有唯物论的思想倾向。
  《潜夫论》有四部丛刊本。注释有清代汪继培的《潜夫论笺》,1979年中华书局有赵铎校正的新刊标点本。今存本35篇,《叙录》1篇,共36篇,虽有脱乱,但大致仍属旧本。全书以《赞学》始,以《五德志》叙帝王世系、《志氏姓》考谱牒源流而终。其余诸篇,分题论述封建国家的用人、行政、边防等内外统治策略和时政弊端,兼及批评当时迷信卜巫、交际势利等社会不良风气。“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王符传》),而在思想上则“折中孔子,而复涉猎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汪继培《笺〈潜夫论〉序》),大致以儒为体,以法为用。所以《文心雕龙》归之“诸子”,而《隋书·经籍志》则入于“儒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391.《潜夫论》军事思想
  中国东汉后期政论著作《潜夫论》中关于边防问题的理性认识。《潜夫论》,王符撰。10卷36篇。王符(约公元85~163),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终身不仕,隐居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后汉书·王符传》)。书成于汉桓帝时期。版本以清汪继培笺注本为善。
  《潜夫论》中《劝将》、《救边》、《边议》、《实边》4篇为军事专论,针对当时西北边疆的情况,着重论述如何加强边远地区的防御。主要论点是:①早定战守之策。认为救边乃无患,边无患中国乃得安宁,呼吁及时平乱,反对示弱寇敌、竞割国家之地以与敌的惟图苟安、不思救边的做法。②选用明于变势的将帅。认为羌变以来,边军进战则兵败,退守则城亡,皆因将帅怯劣软弱,不明修守御之备,无断敌合变之奇,故强调诸有寇之郡,太守令长不可以不晓兵",更不可阿亲戚使典兵官。③以利激励士卒。认为人皆趋利避害,而当时士不劝于死敌,是由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士卒进无利而自退无畏。因此,强调明赏必罚,使士卒必顺我令乃得其欲。④迁内地人民实边。认为土地为民之本,边境地广民稀,不可久荒以开敌心,应从人多地少的内地迁民实边,使土地人民必相称,并使实边之民各有所利。强调均苦乐,平徭役,充边境,乃安中国之术。
  《潜夫论》继承孙武论将、晁错实边等思想,对一些基本军事原则的阐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12: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