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2265.《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266.《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察今》简称《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2267.《吕氏春秋》的分篇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1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2268.《吕氏春秋》的思想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
  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节丧》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改造。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大乐》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道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观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知度》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乐》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吕氏春秋》的评价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和王晓明的《吕氏春秋通诠》可以作为参考。
  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哭了。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哲理】
  这个故事讽刺了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主观判断的人
  加点字
  过经过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反问句式。
  遽就遂
  任处理
  悖荒谬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判断句”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问题。
  涉渡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惑糊涂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循表夜涉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寓意】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2269.《吕氏春秋》内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巨商因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继承秦国王位被任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秦始皇继位后尊他为相国号称“仲父”。秦始皇十年被免职十二年自杀。《吕氏春秋》全书体例划一篇与篇之间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与分工表明它是按统一的计划有组织地编写的。全书的序文《序意》篇叙述著作大旨的部分冠有“文信侯曰四字表明书中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
  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因而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袭”。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用众》篇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由于《吕氏春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汇百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2270.《吕氏春秋》关于儒家
  《吕氏春秋》重视并吸收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务本》篇说“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顺民》篇说“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贵公》篇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 下世。”这些言论正如郭沫若所言“具有一种钢铁的声音”尤其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吕氏春秋》赞赏儒家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 它说/‘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伤乎仁。”“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国为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 天下。”当然《吕氏春秋》的“重视”人民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它虽然说“宗庙之本在民”接下去却说“民之治乱 在有司”人民始终是被统治者至于《吕氏春秋》贯彻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也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2271.《吕氏春秋》关于道家
  《吕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它说“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认同先秦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它说“大圣无事而干官尽能。”“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吕氏春秋》认为这种表面的“无为”才能达到“事省而国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置造成混乱和危殆。应该说《吕氏春秋》中的这些见解来自于老庄而又发展了老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2272.《吕氏春秋》关于墨家
  相对儒、道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据弃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2273.《吕氏春秋》关于法家
  《吕氏春秋》肯定法家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是拒斥不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1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2274.《吕氏春秋》关于农家等
  《吕氏春秋》还吸收了先秦农家的思想。该书《士容论》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显然是农家之言。《上农》篇重视农业生产其理由是“古先圣之所以导其民也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这就是说倡导重农不仅为了生产还有“贵其志”的目的。它接着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境安主位尊。”当然《吕氏春秋》重农并不排商它主张先农后商与商鞅“困末作而利本事”的唯农抑商政策是有区别的。先秦兵家是思想苑地的一枝奇葩《吕氏春秋》中《荡兵》、《振乱》诸篇继承了这一份文化遗产尤其是它总结出的“义务必胜”的思想是比一般先秦兵家更卓越的观点。综上所述历史上号称“杂家”的《吕氏春秋》并不是混杂不分毫无原则的。《吕氏春秋》有自己的特点。它的特点是博采各家学说但不取鬼神、迷信的思想而是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对于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对于道家主要吸收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对于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吕氏春秋》虽采取各家学说但所采取的观点之间并不牴牾。因此《吕氏春秋》可谓“杂而不杂”具有博综众家的融合倾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7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