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2268.《吕氏春秋》的思想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
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节丧》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改造。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大乐》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道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观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知度》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乐》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吕氏春秋》的评价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和王晓明的《吕氏春秋通诠》可以作为参考。
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哭了。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哲理】
这个故事讽刺了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主观判断的人
加点字
过经过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即使
岂难道反问句式。
遽就遂
任处理
悖荒谬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判断句”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问题。
涉渡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惑糊涂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循表夜涉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寓意】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