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2235.荀子是文学家和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9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2236.荀子雕像
  如今在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修建有纪念一代儒学家荀子的荀子文化园,山顶矗立着大儒的雕像,俯瞰着这片赋予了他生命的热土和汲取了甘甜乳汁的沁河。
  今山西安泽县的荀子雕像以及象征意义:雕身20米,底座8米,寓意为面积 1965平方公里,约2000平方公里,人口7.32万,约8万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9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2237.荀子的写作特色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
  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
  荀子的作品: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
  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
  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出自:《荀子·大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2238.荀子著作版本考证
  此书自来无解诂善本,唐大理评事杨倞所注已为最古,而亦颇有舛误,至晚清之时一代学术大家王先谦先生采集各家之说,发挥己见,编成《荀子集解》。此书为当今注解《荀子》的最好版本。但近代以来的《荀子》注本,基本上袭自王先谦先生的《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1891]初刊)。百十余年来,全面超越其校释成果的荀学著作尚未出现。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章诗同的《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杨柳桥的《荀子诂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张觉的《荀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董治安和郑杰文的《荀子汇校汇注》(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其中以学术价值著名的当数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张觉的《荀子译注》、董治安和郑杰文的《荀子汇校汇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9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9 17:30 编辑

      2239.荀子籍贯考证
  关于荀况的出生地,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荀况是赵国人,这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战国末期,赵国的疆域纵横两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处,却是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的话题。以致于荀子现在成为历史名人中极少见的只有“国籍”,没有“故籍”、“户籍”。主要有以下说法。
      山西新绛说
  荀子祖籍古苟国。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春秋时期荀国被晋国所灭。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传说。
      山西安泽说
  学者研究确认了随着历史的演变到战国末期,唯安泽县先称伊氏后称猗氏,属韩国上党郡管辖。《潞州志》、《山西历史地名录》均有铁定的记载。《史记》云:“秦政上党,韩不能救,其守冯亭以上党降赵”。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弃韩归赵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泽。
      河北邯郸说
  这种意见认为以上的两种意见都不可信。《史记》把荀子称“赵人”,而没有称“赵国人”。赵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山西大部,还有内蒙、山东、河南的一部分。司马迁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史学家,他既然不称荀子为“赵国人”,只称荀子为“赵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解释,“赵人”只可以解释为邯郸人。因为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只有邯郸才可以称“赵”,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够称“赵”的。
  详情请参阅著名荀子研究专家刘志轩先生的《荀子籍贯考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0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2240.《韩非子》
      又称《韩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的论著,为先秦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内容充满批判与汲取先秦诸子多派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道德经》加以论注的思想著作。为韩非对先秦时期社会各种领域的思维,有系统的对政治策略立场主张的阐发,全面性政策设计表述和深度的对统治技术探究。《韩非子》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在《史记》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始皇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目的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10 20:22 编辑

      2241.韩非生平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0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韩非史籍记载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韩非子是韩国的贵族。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等一系列的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秦国出兵逼迫韩非来秦,韩非在秦王问计时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因不满姚贾进为上卿,诽谤于嬴政,姚贾知道后怀恨在心,进谗加以陷害,后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3.韩非的主张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变法。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
  对于民众,他吸收了其老师荀子的“性本恶”理论,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佚”,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为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韩非子·心度》)。容易让人忽视的是韩非是主张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他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只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对于政治,韩非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韩非子·八奸》 《韩非子·五蠹》)所谓五蠹,就是指:1、学者(指儒家);2、言谈者(指纵横家);3、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制,是无益于耕战的“邦之虫”,必须铲除。 所谓“八奸”,就是指:1“同床”,指君主妻妾;2“在旁”,指俳优、侏儒等君主亲信侍从;3“父兄”,指君主的叔侄兄弟;4“养殃”,指有意讨好君主的人;5“民萌”,指私自散发公财取悦民众的臣下;6“流行”,指搜寻说客辩士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臣下;7“威强”,指豢养亡命之徒,带剑门客炫耀自己威风的臣下;8“四方”,指用国库财力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臣下。这些人都有良好的条件威胁国家安危,要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10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244.韩非的历史进步论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8 04: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