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2185.孟子的思想渊源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1993年出土的郭店简和1994年收购入藏的上博简出现了大量的佚籍,“使人们不得不提出重写有关学术思想历史的要求。在20世纪长期流行,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若干观点,正在遭到动摇,甚至导致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对儒家“亚圣”孟子的传统认识似乎也应该依据“地下证据”等最新材料作重新估价。谈儒家必谈“孔孟”。孔子在“战国中晚期孔子的‘圣人’身份已确立”。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孟子》又是在南宋才被奉为经书。这漫长的跨时空的浸润与沧桑流变,我们很难说自己所理解的孟子就是“真实”的孟子。先看孔子。在上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兴起的“疑古思潮”之后,人们对许多古书都产生怀疑,把孔子讲得只剩下一部《论语》还可以用。而李学勤先生在2005年8月却指出:“我们认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是孔子真正把数术的易和义理的易(或者叫哲学的易)完全区分开来,于是才有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易学。”我们以为,这才是比较真实的孔子。孔子的易经哲学将仁、义,礼、智对举,确立了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孔子讲性善,《易传》(十翼)明确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彖·革》歌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结合孟子主张,不知明眼人看了这些命题、论断会有何联想?再讲孟子。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学派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冲击,人们怀疑曾子、子思、孟子一派的脉络,代表人物作品如章太炎的《征信论》和任继愈等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的“思孟学派考辨”专节等。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到孟子之间文献有断档。郭店简儒家著作的的出现,“刚好补上了此处的缺环”。这个“缺环”主要指什么作品呢?我们回顾一下荀子的《非十二子》所言“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由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暓讙讙然不知其所非也。”不难知道这就是我们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五行》。为与元素论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区别,我们称之为德性论五行(仁义礼智圣)。《五行》有马王堆帛书本(包括经、传两部分)和郭店简《五行》(只有经部),从《五行》传部有“世子曰”字样,李学勤先生断定此人为七十子弟子世硕。面对这样一个传承脉络,我们原来所“熟悉”的孟子自己究竟建构了一个怎样的思想体系呢?其实,孟子是一位深谙易道的易学家。关于这一点,清末大儒杭辛斋早有揭示。杭氏认为:懂得易学并不在于口道乾坤坎离,关键在于心法天道德义:“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由此我们恍然大悟: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高举义旗对墨家的反制、抨击,其理论资源全在于《易经》。不仅如此,孟子对孔子的易学(集儒学之大成)有继承,还有创新。我们知道,大易有医国、医人、医病功能。医国的问题已由《易经》解决;医病的问题也由《黄帝内经》解决。医人的问题则是在思孟学派创立了德性论《五行》学说后获得了解决。德性论《五行》比照元素论五行的五项,提出仁、义、礼、智、圣范畴。认为:仁、义、礼、智四行全为“善道”,仁、义、礼、智、圣五行全为“德道”。义、礼分别是对仁和智的节制。而“圣”端即是指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本事。思孟学派将数术引入儒家以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努力未被荀子理解,招来荀子的嘲讽和谩骂。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认为:“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思维方式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童子问易》坚称:内圣外王思想“绝不是儒家真传”。由庄子提出,宋儒导入,清儒发阐,现代新儒家精心进行体系建构的“王道”思想,是宣扬帝王将相的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主张个人崇拜、反人道、反法治的思想。儒家的真传应该是来自于《易经》的德道。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革故、鼎新,文明、和谐,诚实、守信,民主、法治之道。这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童子问易》还指出: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理论是孟子“革命权利”的变种。从上述孔孟思想传承来看,孔孟不妄“圣人”之名;《易经》也不愧“大道之原”、“群经之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2186.孟子的历史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2187.孟子年表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 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
  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
  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与告子辩论
  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
  孟子与匡章交游
  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
  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
  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
  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
  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 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齐王子
  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
  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
  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 8年 楚怀王 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 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
  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与淳于髡辩论
  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
  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此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2188.孟子的经典语录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义”,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9)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0)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1)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6)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7)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2)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2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4)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6)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28)出自《孟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后演化成成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译文】意思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和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2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加以任用的,孙叔敖是从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点到错乱,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知晓。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走向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2189.孟子的社会影响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孟子的经历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游列国,去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因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这条建议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这样的状况保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理念毕竟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好的建议终究会被采纳。而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就是围绕着这条观点。大家都能感受到,国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益还是很看重的。例如:每当有较大的灾难发生,国家就会不惜动用一切力量去保护每一个人的财产与健康,最近的几次的大地震,洪水等灾难,政府则派解放军去进行救援,只要有生还的可能性,就一定不会放弃。与此同时,孟子把气节也十分看重,“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这种嗟来之食,孟子应该是不屑一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190.孟子世系
  一代:孟子,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代:仲子,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代: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怀。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代:之后,隐居不仕。
  七代: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代: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代: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代:戫,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代:光,字孝裕。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昭烈定蜀拜议郎。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代:康,字公休。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代:宗,字恭武。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代: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一代: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代:嘉,字万年。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代: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代:表,字武达。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二十七代:恂,字修仁。元魏永熙末年封东州太守,后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家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代:儒,字敬业。元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二十九代: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三十代:善谊,事隋,为河内通守。
  三十一代:诜,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武后时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三十二代: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三十三代: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三十四代:云卿,字宜甫,唐肃宗时为校书郎。与诗人杜甫善交。
  三十五代:简,字几道,唐德宗举进士,迁仓部员外郎。元和中拜谏仪大夫。初为常州刺史,治孟渎有功,赐金紫,召为给事。累迁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三十六代:常谦,唐德宗时为安州刺史,加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
  三十七代:遵庆,旨召不仕。
  三十八代: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手持问一编甚钜。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其所与友尽善之。
  三十九代:方立,唐昭宗时为昭义节度留守。
  四十代:承诲,后晋时事少帝,官拜太府卿。
  四十一代:汉卿,后周事世宗,为左羽林大将军。
  四十二代:贯,不仕。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四十三代: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四十四代: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四十五代: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
  四十六代:坚。德学俱优,授徐州知府。
  四十七代:宽。
  四十八代:钦。
  四十九代:津。
  五十代:德义,登进士第,授鱼台县尹,辞不仕。
  五十一代:允祖。
  五十二代:惟恭,字彦通,笃厚明敏,不求宦达。对庙、庑、墓建树良多,刻《孟氏宗支图》碑。
  五十三代:之训,字曾甫,氏至莒州学正。
  五十四代:思谅,字友道。明洪武元年(1368年)诏授邹县主簿。
  五十五代:克仁,字信夫,赠授翰林院五经博士。
  五十六代:希文,字士焕,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职自此始。
  五十七代:言元,字长伯,名弘治三年(1489年)承袭世职。
  五十八代:公肇,字先文。是元之弟之子。世职本应有元之子公綮承袭,因年幼,由公肇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代袭。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肇遂让职公綮承袭。
  五十九代:彦璞,字朝玺,名隆庆元年(1567年)承袭世职。
  六十代:承光,字永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袭世职。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军攻陷邹县城,孟府破坏惨重。承光与母孔氏,长子宏略、家人席天寿均死于战乱。战后朝廷赠太仆寺少卿。
  六十一代:宏益,字振扬。按照家规本应是其长兄宏略承袭。因遭战乱死,略子闻玉尚年幼,于明天启年(1623年)由宏益代袭、闻玉长成后即让职。朝廷改封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六十二代:闻玉,字尤甫,崇祯二年(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三代:贞仁,字静若,清顺治元年(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四代:尚桂,字播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曾鉴定《三迁志》。
  六十五代:衍泰,字懋(mao)东,于乾隆七年(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重修《孟子世家谱》,重校《三迁志》。
  六十六代:兴铣,字起辉,于乾隆七年早卒,年二十五岁,未承袭世职。
  六十七代;毓瀚,字钟北。乾隆十六年(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八代:传连,字国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九代:继烺(lang),字体耀。嘉庆二十年,(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于道光四年(1824年)主修《孟子世家谱》。
  七十代:广均,字京华。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七十一代:昭铨,字伯衡。四氏学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二代: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三代:庆恒,字颂武,应承袭世职,因早卒,年仅二十一岁,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至光绪三十一(1894年)年正式承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七十四代:繁骥,字雪生。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承袭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七十五代: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家谱》记载:孟晋文83代,孟来登88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2191.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故事梗概:
  在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相当重视,管束甚严,望子成龙,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气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7 17:47 编辑

      2192.孟子-先师庙
  据传,孟子在游说各国期间,从齐国到魏国,途经干城(今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孟轲村)被大雨所阻。当时孟子声望颇高,一时间奔走相告,轰动全村。孟子住处门庭若市,登门求教者络绎不绝。孟子见此人如此好施乐道,孟子决定留下讲学数日。干城人也以此为荣,于是就在孟子讲学的地方建“先师庙”,把村名改为孟轲以示纪念。“先师庙”也称“孟轲庙”,位于孟轲东村。嘉庆六年 (1801年),开州(今濮阳)知州张极重修孟轲庙,并为“大贤名不可名村”,将孟轲村改为大贤店。1958年庙毁。1981年复名孟轲村至今。孟庙,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亚圣殿为孟庙的主体建筑,大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正中门额上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殿内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门正面两柱挂以一幅巨型抱柱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切同禹颜。”对联和门匾都是清代乾隆手书。东侧神龛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的金匾一块。山东又称为孔孟之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2193. 七篇贻矩
  山东邹城孟府大堂檐下正中悬挂着“七篇贻矩”金匾,“七篇”指的是《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贻”是赠给的意思;“贻矩”指赠给孟家的规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2194.孟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四年(1037年),创建于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8 16: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