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2116.墨子主要作品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以下译自英文版wikipedia,足可见研究中国文化必须出国)《Mozi》也是墨家子弟根据墨子思想汇编的哲学文本的名字。这个文本最初包括71章。汉朝儒学统治了中国。因为墨家是反对儒家的,文本《Mozi》收到排斥。在宋代,只剩下61章。今天,我们仅仅有53章,通过它我们试图理解该家的思想,这是孙诒让汇编的版本。因为墨学作为一种活着的传统从中国消失了,它的文本没有被很好地保存,许多章节丢失了,或处于毁损状态。例如,“反对儒学”的三章,只有一章还在。
  从《墨子》的文本中收集到的东西是一种富裕的资源用来窥看早期的中国朝代历史和文化。许多墨子的言论被甚至更早起的记录中历史声音支持。他与那个时期其他有名的哲学家的对话也被记录。从这些,我们能够把墨家从其他各家的思想里清楚地区分出来。
  墨家在秦被压制,在汉完全死掉,这使得儒家成为官方学说(教条)。孙中山(Sun Yat-Sen)使用“兼爱”作为他的中国民主思想的一个基础。更近些,共产主义下面的中国学者已经试图恢复(改造)墨子为一个“人民的哲学家”,加亮他的对世界的理性-经验主义方法,以及他的“无产阶级(普罗阶级)”背景。
  一些观点断言,墨子的哲学一度先进于,同时又不那么先进于儒学。他的“兼爱”观念比儒学的拥护更广泛的人民团体的观点,但是,他在非难所有那些不直接“有用”的东西,排斥艺术和音乐的教化功能的时候,显得没有儒学有容忍。庄子,同时批评儒学和墨学,把这个记载到他的“有用和无用”的寓言中。当然,这种对有用的强调来自一个时代当战争和饥荒广泛覆盖,并足以让所有贵族的排场变得无足轻重。然而,另一些人会说以上观点不完全精确,并且事实上孙中山提倡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是儒学的思想。儒学的博爱与墨子的兼爱有点不同:在儒学里它倾向于把它强调为自然地有利于人类的关系,而在墨子的思想中,它倾向于面向公社且对个人没有差别。一些墨子的现代支持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做出断言,墨家和现代共产主义对于公社生活在理想的方式上共享很多。另一些人断言墨家与基督精神的中心理想分享更多,尤其是在“兼爱”(用希腊语,“大爱”)的理想上,“金科玉律”,以及人道和超自然领域的关系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117.墨子的宇宙论
  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个体或局部都是由这个统一的整体分出来的,都是这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整体包含着个体,整体又是由个体所构成,整体与个体之间有着必然的有机联系。从这一连续的宇宙观出发,墨子进而建立了关于时空的理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即“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为包括东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间,时间和空间都是连续不间断的。在给出了时空的定义之后,墨子又进一步论述了时空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他认为,时空既是有穷的,又是无穷的。对于整体来说,时空是无穷的,而对于部分来说,时空则是有穷的。他还指出,连续的时空是由时空元所组成。他把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所构成,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2118.墨子的数学
  关于“倍”的定义。墨子说:“倍,为二也。”(《墨经上》)亦即原数加一次,或原数乘以二称为“倍”。如
  关于“同长”的定义。墨子说:“同长,以正相尽也。”(《墨经上》)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的长度相互比较,正好一一对应,完全相等,称为“同长”。二尺为一尺的“倍”。关于“平”的定义。墨子说:“平,同高也。”(《墨经上》)也就是同样的高度称为“平”。这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定理“平行线间的公垂线相等”意思相同。
  关于“中”的定义。墨子说:“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中”指物体的对称中心,也就是物体的中心为与物体表面距离都相等的点。
  关于“圜”的定义。墨子说:“圜,一中同长也。”(《墨经上》)这里的“圜”即为圆墨子像,墨子指出
  圆可用圆规画出,也可用圆规进行检验。圆规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给予圆以精确的定义,则是墨子的贡献。墨子关于圆的定义与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圆的定义完全一致。
  关于正方形的定义。墨子说,四个角都为直角,四条边长度相等的四边形即为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来画图和检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2119.墨子的哲学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他把闻知又分为传闻和亲闻二种,但不管是传闻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都不应当是简单地接受,而必须消化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承受之后,加以思索、考察,以别人的知识作为基础,进而继承和发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有推论、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他特别强调“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所有的圆都可用圆规度量。由此可见,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消极简单地承受,而是蕴涵着积极的进取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2120.墨子的认识论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墨子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121.墨子的逻辑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墨辩和因明学、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2122.墨子姓名考
  墨氏,名翟
  最传统的说法是,墨子,墨氏,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司马迁没有给墨子立传,仅在孟子、荀卿传后,有简略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元和姓纂》称,“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童书业根据《广韵·六脂》以及《姓氏急救篇》所引的《世本》文字“宋襄公子墨夷须为大司马,其后有墨夷皋。”及《通志·氏族略》记载的“墨台氏,子姓,宋成公子墨台之后。”考证得出,宋襄公之兄公子目夷(子鱼),也就是《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所记载的著名的子鱼论战故事的主人公,其名目夷又写作墨夷或墨台,其后裔以墨夷为氏。童书业据此认为墨子为宋国公室子姓墨夷氏之后,因此墨子继承了贵族身份为宋国大夫。
  翟姓,名乌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瑔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墨取自刑罚名称
  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2123.墨子里籍考
  墨子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曾有宋人说,楚人说,鲁人说,印度人说等。其中鲁人说已经为墨学界绝大部分人所认可。
  宋人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据此有学者称其为宋人。此说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说
  清代毕沅注《墨子》时,据《吕氏春秋》高诱之注, 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
  鲁人说
  对宋人说与楚人说的批判
  宋人说和楚人说遭到梁启超的批驳。
  在《墨子学案》中,据《墨子·公输》“归而过宋”,力证非宋人。
  据《墨子·贵义》“墨子南游于楚。”若墨子是楚国鲁阳人,则当为“游郢”。
  方授楚《墨学源流》,张纯一《墨子鲁人说》都对墨子宋人说、楚鲁阳人说进行了批判。
  姜宝昌《从<吕氏春秋>高诱注论到墨子为东鲁人而非西鲁人》:毕沅误读了高诱注。
  鲁人说的提出
  清代孙诒让作《墨子间诂》,在附文《墨子传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为鲁国人。其主要依据为:
  《墨子·贵义》“墨子自鲁即齐”。
  《墨子·鲁问》“以迎墨子于鲁”。
  《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
  滕州说的提出
  著名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其主要依据有: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
  墨子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生活习惯和科技成就与此密切相关。
  该学说现得到绝大多数墨学研究者(匡亚明、任继愈、杨向奎、张岱年、季羡林)的认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124.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确切出生地不详,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6 21:19 编辑

      2125.老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养生主张是“无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道:宇宙能量现象)
  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老子骑牛图立轴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7 0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