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4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4 06:27 编辑

       2106.《论语》 基本简介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4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2107.《论语》著作结构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本篇较为短小,疑有错漏。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4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2108.《论语》流传版本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以后,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几乎惨遭灭顶之灾。到汉初,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下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今日所读之本经历了两次大改造,一个是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西元二世纪中期,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定下《论语》今本,并结集了两汉间对《论语》的不同解释。
  不到一百年后,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4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2109.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汉族, 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孔子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4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2110.《论语》影响地区
  所有大中华地区等华人圈,含港、澳、台、马、新、等地。
  百济:中世纪的百济王国(今朝鲜半岛)
  日本:百济的五经博士王仁(百济)于公元5世纪初,王仁渡海前往日本,将《论语》当时两位名家郑玄与何晏的注疏献给日本应神天皇。使汉字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而后圣德太子在各地设学问所。接着是当日本战国之后,德川幕府积极扶植儒家中的朱子学派以巩固统治基础。而当幕府大政奉还之后,明治维新时,又开始流行以论语来作为经商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4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2111.《论语》评价
  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引言“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5 19:16 编辑

      2112.墨子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春秋末战国初期鲁国(今山东滕州)人,生卒年不详,约为前479年—前381年以内。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2113.墨子基本信息
  中文名:墨子      
  别名:墨翟   
  籍贯:河南鲁山   
  性别:男  
  民族:汉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前468年      
  去世年月:公元前376年  
  职业:其他 思想家      
  代表作品:《墨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2114.墨子人物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 《兼爱》 、《非攻》、《节用》、《节葬》、《天志》 、《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6-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6-5 19:19 编辑

      2115.墨子生平经历
  墨子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清朝学者汪中治墨学,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与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墨子一生过著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