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7 17:54 编辑

      2078.《春秋》体裁史记
      《春秋》以“年・时(季节)・月・日 - 记事”为体裁。
  年:鲁国之君主、鲁公在位纪年。
  时:季节。四季之“春・夏・秋・冬”。
  月:“正月、二月、三月…”。
  日:“甲子、乙丑、丙寅…”。
  记事:短句构成。
  王
  例如:隐公元年・二年(文依‘左传’)。
  年 四季 月 日 记事
  元年 春 王正月
  三月 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隐公在蔑与邾地国君仪父盟交)
  夏 五月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在段地打败其弟弟共叔段)
  秋 七月 天王使宰咺来扫惠公仲子之賵
  九月 及宋人盟于宿
  冬 十有二月 祭伯来 (祭伯这个人来访)
  公子益师卒 (公子益师去世)
  二年 春 公会戎于潜
  夏 五月 莒人入向
  无骇帅师入极 (无骇的军队攻入极)
  秋 八月 庚辰 公及戎盟于唐
  九月 纪裂繻来逆女
  冬 十月 伯姬扫于纪 (伯姬出嫁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 乙卯 夫人子氏薨 (夫人之子氏病亡)
  郑人伐卫 (郑国之人攻讨卫)
  (注:上文中对于春秋的解读在三传之中各不相同,故括号中的只是其中一种参考)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最少一字,如僖公三年六月“雨”;或二三字,如僖公三年夏四月“不雨”、八年夏“狄伐晋”;即使是最多字的“定公四年春三月”叙述也不超过四十五个字。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三国曹魏时张晏计算《春秋》共有18000字,晚唐人徐彦的计算亦有18000字,南宋王观国《学林》则记载有16500个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古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谷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谷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谷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谷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7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79.《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传文比左氏《春秋》经文多出11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15 编辑

      2080.《左传》基本信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21 编辑

      2081.《左传》书名及历史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为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一批被盗卖至海外的战国楚简,由浙大校友出资于2009年得以从海外回归,并入藏浙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整理考释,浙大古文字学家曹锦炎主编的《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由浙大出版社正式出版。2012年4月24日,该书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首发式。
      这批战国楚简是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首发式现场,2300多年前的战国楚简正式与世人见面。大部分完简(含缀合后)都在23厘米左右,相当于战国尺约一尺,简头、端修治平齐。3枚较长的简上端平齐,下端成尖弧状,尤为特殊,尚属首见。
      据介绍,这批楚简初置于一个木胎漆盒内,经清理,共编号为324号,缀合复原后完整简约160枚。字迹清晰,墨色厚重,文字抄写洒脱,颇有行草意趣。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碳-14测试,推测这批竹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40年。
      战国楚简存世稀少,浙大是继清华大学之后第二所收藏楚简的高校。此外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保存着秦、汉时期的竹简。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大藏战国楚简》主编曹锦炎说,《左传》是这批楚简的内容精华所在,这是继汉代孔壁古文《左传》出土近2000年后的第二次重大发现。“涉及《左传》的竹简,浙江大学保存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一份。清末以来,有人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之伪作,后经学者辨诬,其说渐破。之前学者的证据均为理证,今有了可信的事证,故其学术意义非同一般。”
“0.5厘米宽的竹子上能写出如此丰富自由的笔画,这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书写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大艺术系教授陈振濂认为,浙大藏楚简对于书法史的研究很有价值。相对于笔画工整的郭店楚简,浙大藏楚简“最大特点是看似不规范但又有规律,是目前发现的保存隶变之前的最好的、笔画丰富的古文字,可以用‘籀篆为体、隶草为笔’来概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28 编辑

      2082.《左传》主要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就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34 编辑

      2083.《左传》叙述方式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者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
    《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等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38 编辑

      2084.《左传》编年体例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42 编辑

      2085.《左传》文学色彩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写得出色。
      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且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左传》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之一。
    《左传》虽是历史著作,但与《尚书》《春秋》有所不同,它“情韵并美,文彩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特点可概括为:
      第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时间的故事情节化。
      第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第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第四,擅长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44 编辑

      2086.《左传》后人注释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5-2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5-28 16:50 编辑

      2087.《左传》伦理思想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拥有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