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30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30 21:06 编辑

      180.婉约派:
      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81.豪放派:
      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此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靖康之变之后,中原沦陷南宋偏安的社会现实,给南渡词人以极大地刺激,词人纷纷引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不仅岳飞,李纲,张孝祥等人写出壮怀激烈的词作,原先一些以婉约出名者,如朱敦儒,李清照等也写出了不少激昂慷慨的词作。然而,南宋豪放词的典范,却非辛弃疾莫属。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以文为词,以古写今,不仅进一步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也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05:38 编辑

      182.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
      北宋诗文革新,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北宋继唐代古文运动而起的文学革新运动,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这场文学运动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12:01 编辑

      183.五言八韵诗:
      科举考试采用的诗体,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于唐代,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排律,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题目范围与用韵,原均较宽,唐玄宗开元时始规定韵脚。宋仁宗时始规定题目必于经史有据。明及清初不试诗赋。
  乾隆二十二年,于乡会试加试五言八韵诗。格式限制比前代更严,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又多用歌颂皇帝功德之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12:12 编辑

      184.江西诗派: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方回在宋末,又把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12:31 编辑

      185.辛派词人:
      是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南宋前期,当时国家和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不仅再是为浅斟低唱、轻歌曼舞服务的工具,它成了爱国者手里的武器,在反映民族斗争方面起了突出的鼓舞作用,为中国的词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渡以后,一批主战派人物诸如岳飞、李纲、赵鼎、胡铨、张元干、张孝祥等人,纷纷拿起笔来战斗,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豪放词,成为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继而起之的是大词人辛弃疾,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忠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12:34 编辑

      186.永嘉四灵:
      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12:44 编辑

      187.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这种文风由于由统治者倡导,因此一时模仿成风,千篇一律成为流弊。后来这种萎靡的文风渐为时代所不容,渐渐退出了文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12:51 编辑

      188.茶陵诗派:
      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李东阳官居相位,并主持文坛,门生众多,其诗论诗风堪称一代之盛,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的过渡。但因李东阳生活圈子平静狭小"四十年不出国门",其诗多是题赠之作和咏史之作,内容大体不出宫廷、馆阁的生活,诸如"坐拥图书消暇日,梦随冠盖入新年"之类,故使茶陵诗风并未脱离典雅工丽的台阁体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1 15:43 编辑

      189.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昆班后台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沈璟等人与汤显祖于万历年间曾经在创作方法上有过一场为时不短的激烈争论。吴江派的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是在内容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2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