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2-22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4-21 13:47 编辑
2018.诸子散文
春秋末年开始,奴隶制逐步为封建制所代替,经济、政治、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士”阶层兴起壮大,活跃于整个社会。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提出各自的主张,展开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人刘向、刘歆父子、班固等人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汉书·艺文志》)。各家著述繁多,举其要者: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有《老子》、《庄子》;法家有《商君书》、《韩非子》;墨家有《墨子》;杂家有《吕氏春秋》;还有兵家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由此可见论说文在春秋末至战国期间的迅猛发展。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孙子兵法》的出现,显示了中国散文内容和风格的重大变化:由占卜语录变为师生谈话录,由王公号令变为私家著述。《尚书》中的诰辞,虽然也带有发言者的观点、感情,但经过了史官的记录整理,终究是官方文献,比较呆板。《论语》中所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则活泼自由,语言中还体现出一定的人物个性。《孙子兵法》已是一部兵家的专著。全书结构谨严,各篇中心明确,论证周密,文句整饬而流畅,写得相当熟练。
到了战国中期,语录体仍旧通行,《孟子》与《墨子》、《庄子》的一部分都是,但它们已不象《论语》那样只是后学的追录,而是一个学派师徒们的集体著作;所记的也不限于单人的语录,而普遍采用对话的形式。如《孟子》一书多记论辩之辞,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多带驳论的性质。《墨子》、《庄子》中的某些篇章也相类似。这是战国中期争鸣风气盛行中所产生的典型形式。在这以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学术团体,孔子是师长,德高望重,很少有人和他辩论。所以《论语》所录主要是他的解惑答疑,除个别篇章外,没有很多论证、阐发。而后墨翟另立墨学,反对儒家,写了《非儒》等批驳孔子学说的篇章。接着,孟轲挺身而出,“距杨墨,放淫辞”(《孟子·滕文公下》),以捍卫孔子学说为己任,宣称自己的好辩是出于“不得已”。这样,诸子“蠭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汉书·艺文志》)。通过辩论,对论题阐发得更加详尽,更加透彻,因而促进了散文形式的发展。
庄周与孟轲同时,《庄子》是庄周学派的论说文集。其中论辩对答的成分依然存在,但基本上已是一种专题论说文的形式。作者不仅反驳论敌的谬误,还从正面深入地阐述自己的主张。这反映了对话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体的转化。
到了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成为专题论著。它们已经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述,而是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不是以驳论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说为主。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荀子》、《韩非子》的大多数篇章,都写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标志着先秦论说文体的完全成熟。
诸子散文,从孔子开始,就注意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又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他在列举学生特长时,有“言语,宰我、子贡”的话,后人认为“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可见他对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视。诸子作品中,只有《墨子》比较朴实,其他都文情并茂。特别是到了战国中后期,游说之风兴盛,只要能说服君主接受自己的政见,普通士子也可能跃上卿相高位。口才成了入仕的重要条件,促进了士这一阶层对语言技巧的研究,比喻、排比、夸张、映衬等修辞手法被普遍地使用。简单的比喻已不足动听,断章取义的赋《诗》言志也显得有点过时,寓言的运用就成了论说场合的新风气。《庄子·寓言》篇声称“寓言十九,籍外论之”。《韩非子》中有《说林》、《内储说》、《外储说》等篇。“说林”,意即传说故事集;“储说”,意即把传说故事储积起来。这些都是为写作准备的,表明作者已经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运用寓言。寓言的风行,大大地增添了论说的形象性,使先秦文学园地更增添光彩。
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既不存在巫、史之官的文化垄断,也没有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与汉儒经学的禁锢,所以作者思想比较解放,能直抒己见,发表不同的主张,并能自由地创造和选用适当的形式,形成诸子各有个性的文风,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体。
文风方面,《论语》言简意赅,富哲理,多警句;《墨子》讲究逻辑,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论据,多用类推法,文章浅显易懂而又结构严谨;《孟子》雄辩,明白流畅,激情荡漾,气势磅礴;《庄子》汪洋恣肆,想象奇特,精微玄妙,句式灵活多变;《荀子》论证缜密,条理清晰,托譬设喻,务求义尽,可谓典型的经师、学者之文;《韩非子》气盛言宜,剖析入微,犀利峻峭,锐不可当。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后代散文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文体方面,诸子也有很大的创造性。其中有大量政治、伦理、哲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论文。有驳论性质的辩难问对,如《韩非子·难势》;有谏议上书,如《韩非子·存韩》;有学术思想的评述,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有解说,如《墨子》中的《经》与《说》、《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有杂文,如《庄子·马蹄》、《韩非子·和氏》;有故事形式的说理文,如《墨子·公输》、《庄子·盗跖》。这表明各种论说文体在先秦已大体齐备,作者们依据内容来选择适合的体裁,大体上做到了各得其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