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8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8 05:25 编辑

      170.古文运动:
      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8 12:13 编辑

      171.韩愈诗派: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主张文以载道,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认为道(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韩愈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8 20:38 编辑

      172.花间词派:
      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
      他们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其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如:“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9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9 06:43 编辑

      173.南唐词人:
      五代时期有几个跟花间词派同时而稍晚的词家,集中在当时南唐的首都金陵,这就是一般学者所称的"南唐词人"。在众多的南唐词人中以南唐后主李煜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词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并使内在的真情实感与外界实物实景具体地完美融合,创作出了鲜明的形象和美好的意象,从而使其词拥有了长传不衰的艺术魅力。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9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9 12:35 编辑

      174.上官体:
      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在他的作品里,有不少通过精妙对法来写景传神的佳句,如《奉和秋日即目应制》:“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9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9 18:00 编辑

      175.应制体:
      应制体指中国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歌体裁。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唐宋词中应制体,在词体演进历程中的意义和所承载的特殊使命是不可忽视的。“应制体”的概念、应是对宋代曾长期盛行的应制词的理论概括、但未说明此类词“风气之宗尚”的原因和风格特征、所举应制词人也只是举其突出者。其实、应制词产生甚早、一直可以追溯到初盛唐、并在晚唐五代取得长足进展。通观唐宋词史、李白、温庭筠、柳永、夏竦、王观、周邦彦、万俟咏、晁端礼、邢俊臣、康与之、曾觌、张抡等都有应制词传世、可谓宗尚不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29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29 21:40 编辑

      176.西昆体:
      是中国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曾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聚集于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册府元龟》,他们把在编书之余所写的酬唱诗结集为《西昆酬唱集》。这部诗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号为西昆体,在宋初风靡了数十年。
      西昆体诗人宗法李商隐。他们大多有良好的词章修养 ,技法圆熟,善于在诗作中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 ,以求意旨幽深。其作大抵音律谐美,词采精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所以被嘲为把李商隐“挦”得“衣服败敝”,更被复古派的石介视为“怪”现象加以攻击。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乃告衰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30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30 05:30 编辑

      177.元和体:
      唐宪宗元和年间流行的诗体。《旧唐书·元稹传》说,元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说明元和体即元和时流行的新体诗,专指元、白诗体中的一个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3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30 11:30 编辑

      178.长庆体:
       称始于宋人,缘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长庆四年十二月,元稹将白居易的诗文编定为五十卷,命名为《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题名《元氏长庆集》。 故“长庆体”即元白体之别名。
      清以后,其内涵所指逐渐确定下来,成了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那种叙事风情宛转、语言摇荡多姿、平仄转韵的七言长篇歌行之专用名词。
     “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一是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朝廷政治的得失。二是通过描写某一宫廷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的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30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30 20:59 编辑

      179.香奁体:
      指一种专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多绮罗脂粉之语的诗歌体裁,又称艳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香奁体。韩偓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有《香奁集》。”清赵翼《怀清桥》诗:“挽诗难用香奁体,寃魄犹留血影砧。”另有宋代诗人陈允平的《香奁体》一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2 0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