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小宇希

王胖子侃古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6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纣王
之所以给纣加上一个王字,是我感觉其实他并不是史书所说那样荒淫无道,他也有很多优点,且很多在现在也是,可是因为他也是末代之王,所以就成为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反面形象了。
  纣王很喜欢打仗,所以他把中原文化也都带到了自己征服过的地方,促进了文化交流,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周武王和姜子牙讨伐时候说他不敬鬼神现在也可以看起来是反迷信活动的正确举动,而此外因为当时纣王的军队都在外,所以他才在牧野吃了败仗,乃至自焚而死。
  当然纣王也是很有问题的,不然商汤也不会灭亡,比如说他听不进去意见,把给他提意见的很多人都用酷刑杀害了,比如比干,比如梅伯,都是这样的结局,那么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于是他在言路上就犯了错误,此外他又很不爱惜老百姓的财力,所以建造了很多五花八门的建筑,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还杀害了德高望重的诸侯头子九侯和鄂侯,囚禁周文王,这些使得贵族,诸侯乃至老百姓都反对他,于是乎商王朝不灭亡真的成为了奇迹。
   说到纣王,不能不说的是妲己,其实妲己和妹喜差不多,也是另外一个部落的女人,后来纣王攻打这个部落,才把她献了出来,而《封神演义》把商王朝灭亡原因完全归结于她身上,显然是不客观的,因为这跟本上和女性无关。
   其实纣王本来可以不当王的,因为他前面两个哥哥都比他贤才,但是他们却没有作成王,这真的是有点意思啊,假如他们当了商王朝的王,我估计以后的所有的历史都要改写了,真是好玩啊
   下文说周文王和姜子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文王和姜子牙
   文王其实原来是周部落的头子,名字叫做姬昌,而周部落可很早就有,那时候首领叫做弃,原因是他母亲看见了一个大脚丫子的印记,就踩了上去,因此怀孕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是因为她未婚先有了孩子,就把他抛弃了,可是发现几天后这个孩子不但没死,还有飞禽走兽保护他,就又带了回来,起名弃,有叫做后稷,后稷从小喜欢五谷,当过舜的管粮食官员,这就是周部落最先的祖先。
   姬昌也是研究八卦的,不过把伏羲的八卦推广到了六十四卦,所以更多的人把算卦的祖师都算在了姬昌头上,其实是不算太准确地哦,不过姬昌有时候也会算不出来,比如为什么他知道纣王要囚禁他他还不跑,知道大儿子伯邑考有难还要让他受难,真的很不象话啊,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纣王是天子,你不这样做会倒霉的哦,所以姬昌估计在装傻充愣。
   后来在渭水边上,姬昌遇见了自己祖父古公亶公想找到的牛人,也就是姜子牙,而这位姜子牙也开始了走运,要知道之前这位老兄干什么不成什么,最终只好钓鱼,不过人家最终还真钓上了姬昌这条大鱼哦,从此周部落就开始牛上了,因为姜子牙是姬昌太公盼望来的人,所以姜子牙有称之为太公望或者吕公望(也有叫做吕尚)的,总之这白胡子老头从此厉害起来。
   看《封神演义》,这姜子牙和周文王为了伐纣真是煞费苦心,他们也是采取了当初汤伐桀的策略,先把崇国给灭了,就是把纣王最喜欢的附属国灭了,而此时文王因为年岁太大就归天了,享年九十七岁。
  而后姜子牙没有辜负周文王嘱托,辅助了文王次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在牧野把纣王的所谓七十万军队打败,纣王自焚,便占领了朝歌(商王朝的首都),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王国-周,历史上称之为西周。
  姜子牙后来给封到了山东地方,称之为齐国,所以在西周到春秋时候齐国的诸侯都是姓姜的,比如齐桓公,他还帮助周公平定过武庚(纣王儿子)的叛乱,总之使得西周也好,自己封地齐国都很牛掰。
  下文谈周武王和他们的子孙,一直到周幽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王的子孙
   传说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这家伙仰仗自己是王就可以不计划生育,非常不像话,其中可以知道名字的却不到十个,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老大是伯邑考,在到朝歌去给老爸赎罪的时候被纣王剁巴剁巴做成汉堡包给文王了,文王明知道是儿子的肉最后还是吃了,这说法比较可靠,至于妲己看伯邑考漂亮年轻,这就是胡说八道了,因为武王,也就是文王的二儿子比文王小十四岁,那么可以推断出伯邑考就比文王小十一二岁,当时文王八十多了,伯邑考也得是个糟老头子了,怎么可能被年轻的妲己看上呢,所以《封神榜》在这点上没有道理。
   老二是姬发,也就是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把商王朝给灭了,建立了周,不过年岁太大,就当了两年天子就白白了人世,享年八十七岁。
   老三是哪个现在还不知道,按照央视版本《封神榜》是个和武王等人为仇作对的,最终被杀了,其实呢,咱们可以想一想,或者请知道的朋友告诉我文王的第三个儿子是谁,会不会是帮助武庚叛乱的蔡叔,霍叔还是管叔,总之是其中一位。
   老四就是咱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周公了,他其实名字叫做姬旦,估计他是早晨生的,周公的本事不亚于姜子牙,不但政治上牛,而且还制定了礼乐,且当时他手下大臣勾股提出了勾三股四,也就是数学方面,总之周公很令人敬仰,不然大家干嘛总是说去见周公了,当然周公也是有自己老师的,那就是桃花女哦,我是听郭德纲相声这样说得。
   此外还有三个就是刚才说得那蔡叔啊,管叔啊什么的,他们后来因为不安于现状,帮助纣王的儿子武庚造反,都受到了处理。
   另外要提到的是文王最小的儿子哦,也就是封神榜上说得雷震子,说是在燕山坟墓里面发现的,不过这都是小说里面的,真正文王最小的儿子是who,也是不得而知的。
   说完了儿子,说孙子,文王的孙子很小,也就是武王的儿子,你想武王死的时候八十七岁,可儿子才十三岁,简直有点天方夜谭了,不过确实真的,于是姬旦,也就是周公辅佐了他七年,直到周成王(武王的儿子)二十岁才开始亲自管理天下,而成王和其子康王时候国家很不错,史称成康之治。
   而后又出了个周穆王,他可是个旅行家,哪里都要出去看看,居然和西王母见面过,俩人还一唱一和的,倒是很有深情厚谊。
   后来又到了周厉王的时候,他对老百姓非常严厉,所以百姓们路上都不敢出声,只能相互看看而已,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国人暴动,把周厉王从都城赶到了彘这个地方,然后由周公(不是姬旦)和召公共同摄政,而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历史上有了明确纪年的时间了,从此就可以知道那年发生了什么。
   西周最后的王姬宫涅,也就是周幽王,和纣王,桀犯了同样地错误,结果最终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
    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也就是东周第一个王,周平王虽然在西周灭亡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重新建立了周,但是从此受制于诸侯,简直就成为了挂名天子,到了公元前256年,周赦王姬延被秦流放,宣告了周王朝彻底结束。
   以上就是文王的子孙,下面转入春秋,先说郑庄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7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庄公
   京剧里面的《黄逼宫》就是说这方面的事情,不过介绍郑庄公,得先介绍一下他母亲武姜,据说生郑庄公的时候不太顺,或者不太舒服,于是给他起得名字就叫做寤生,而后又生了个孩子,取名共叔段,按照娘一般都喜欢小的常理来说,共叔段很得烟抽。
   于是武姜先跟郑庄公老爸郑武公面前说寤生不好,赞美自己可爱的儿子共叔段上炕认识媳妇下炕认识鞋,总之治国安邦无一会,经天纬地无一能,武公但是却岿然不动,就是不让共叔段为继承人。
   最终寤生成为了郑庄公,武姜看了,只好让郑庄公把好的封地都给了共叔段,还密谋要让共叔段推翻他哥哥的政权,可惜没有成功,这位二少爷最终结果不得而知,也许被手下杀了,也许就在鄢这个地方隐姓埋名起来,不过左传里面清楚地记载了此事,名叫《郑伯克段于鄢》,哈哈,我是看课本。
  面对老妈,郑庄公也显示出自己凶狠的一面,居然让老妈去地下室紧闭,还说什么不及黄泉不相见,做得真的有点绝情了,于是乎共叔段和老婆的亡魂就去陪伴了这个老太太一次,也就是现在上演的《孝感天》,其实老百姓才不管你谁是当权人,只要符合他们的道德品质就是好人,共叔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政治上这家伙并不是好人,可是老百姓喜欢。
   当然郑庄公手下也有好人,一个叫做颖考叔的人出来了,先是用猫头鹰故事打动了郑庄公,而后设计让他和老妈见面了,可谓一个很聪明智慧的人。
   但是颖考叔却被小人公孙子都害死了,还是暗箭伤人,作为郑庄公居然没有惩罚这个阴险小人,于是老百姓就不乐意了,安排颖考叔亡魂活捉公孙子都,也就是现在看的京剧《伐子都》,总之让这个小人最终不得善终,这也是老百姓朴素的道理,他们就认为好人就得好报,恶人就得恶报,如此而已。
   郑庄公其实也是很有野心的,他曾经和当时周天子干仗过,还射伤了周天子,真是外瑞牛掰,可惜历史上并没有把他当作第一位霸主,不过后者却多半学习了他。
   从此春秋开始,下文我们就说齐桓公和管仲了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7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桓公和管仲
   要按照常理说,这俩个人是仇人,毕竟管仲曾经射过齐桓公,差点要了他的小命,不过幸亏没有射中,不然以后的历史可能又得重新书写。
   此外说到这两位,不能不说另外一个人,也就是齐桓公的师傅,叫做鲍叔牙,这个人虽然打仗不怎么样(长勺之战),但是却很能结交朋友,管仲就是其中一个,且鲍叔牙能发现他是个人才,而不是想现在人那样打击排挤,而是立马就把他推荐给了齐桓公,可见其人心胸很宽,是个好人。
   说到齐国,他的祖先是姜子牙,所以都姓姜,齐桓公也不例外,叫做姜小白,因为父亲死了,他和哥哥姜纠(史称公子纠)都想当新国王,才发生了管仲射他的故事,而后他也很宽厚的原谅了管仲,封起为相国,于是齐国开始牛掰起来。这也是新编京剧《管仲拜相》的故事,马长礼先生也曾演出过,我的录音可惜丢失了,现在杜镇杰完全可以把这出戏恢复。
  那么管仲怎么帮助齐桓公的呢,首先是政治上,当时东周天子根本就是空摆设,压根没有人拿正眼看他,可是管仲却让齐桓公尊敬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尊王攘夷,听起来有点民族歧视,可是在那时候真的很管用,一些小国家纷纷跟随起齐国来,在经济上呢,因为齐国临近渤海,所以就发展盐业等海边经济,至于有没有沙滩排球不得而知,总之齐国当时很厉害。
   此外管仲让齐桓公联合诸侯,打着东周天子的名号到处帮助别人,比如卫国灭了,他把卫文公扶助起来,比如燕国遇见了少数民族侵略,也帮助他们,一共九次联合诸侯,还把本不属于自己国家土地退归其他国家,乃至使得齐国声名远播,非常好哦。
   《女起解》里面崇公道说管仲开设了妓院,这不是史实,咱们也不研究这个了,总之管仲对齐国贡献很大,齐桓公都称之为仲父而不称呼名字,那么管仲叫做什么呢,他姓管名夷吾,字仲,很多著作都收入在《管子》里面,这部书现在还不知道留传下来没有。
   当然什么都不能长久,当管仲老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能接班的时候,他谈了几个人,比如好朋友鲍叔牙,是个善恶分明的人,比如奸臣易牙居然为了讨好齐桓公杀了自己儿子蒸肉给他吃,是个邪恶小人。
   可惜齐桓公没有听管仲弥留之言,还是任用了易牙,竖刁那样的小人,乃至在公元前643年,自己七十三岁的时候被困在宫中而死,死后七十多天才下葬,当时尸体早就惨不忍睹了,戏曲《夹谷墙》就是这回事,川剧还有演出。
   这就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过齐桓公可是春秋五霸的首领,下文说另外一个:晋文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7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文公
   说起晋国的由来非常长,还是在西周成王的小时候,他把一个梧桐叶子剪成了圭的样子给了弟弟唐叔,说我把这个给你,周公见了,说君王没有戏言,于是乎唐叔就被封到了山西地区,也就是晋国的第一个王。
   提起晋文公,得先从他爸爸晋献公开始说,这老家伙儿子不少,有太子申生,还有重耳和夷吾,还有奚齐,结果他很宠爱得妃子骊姬设计害死了申生,又派人追杀重耳和夷吾,让自己儿子奚齐当了王,后来晋国大夫里克又杀了奚齐和骊姬,把夷吾迎接了回来,而夷吾不好,于是重耳又被送回,当上了晋国君主,称之为晋文公。
   且说重耳一共前前后后流亡各国达十九年之久,,自己也从四十来岁一直到将近六十才作了晋国的王,相当不容易,期间有人追杀他,有人偷看他肋骨,有人让他吃闭门羹,当然也有关照他的,比如齐国,比如楚国,比如宋国,总之最后到他当了君王后,一个个都回报了,而对于看不起他的国家也没客气,比如郑国,他曾经两次联合秦国攻打,但是因为前者郑国有个老头叫做烛之武,后者因为个牛贩子弦高,这两个爱国者才使得郑国没有灭亡,而他也对功臣,也就是跟着他一起逃亡各国的人封赏了不少,单独忘记了给他吃自己大腿肉的介子推,后来知道了就去绵山找,让介子推出来,可是这个老介也很倔强,和老母亲就是不出来,最终被烧死山中,有的说没有烧死,只是在其间老死了,于是乎他就把绵山作为了介子推的封地,这也被改为了京剧《焚绵山》,而老百姓为了纪念介子推,还搞了寒食节,此外戏曲里面还有高庆奎先生编演的《重耳走国》,其余的有《蜜蜂计》以及反映弦高爱国的新编京剧《弦高献牛》,是裴永杰演出的。
  但是晋文公对待一个有恩于自己的国家却打过仗,那就是楚国,那是在公元前632年,楚国侵略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发兵,楚国听说,就让统帅子玉撤兵,子玉不听,晋文公就说楚国有恩于我,让军队退避三舍,也就是后退九十里(一舍三十里),子玉还不依不饶,于是晋国和子玉大战,楚国大败,子玉畏罪自杀,而以后晋国和楚国经常打仗。下文会继续说的
  晋文公以后,晋国还有个很好的君王,就是恢复赵盾家名誉的晋悼公,而赵盾家里面的故事其实就是韩信的事情改编的,京剧《搜孤救孤》和马先生晚年代表作《赵氏孤儿》也是从此演义过来的。
  而晋国最终在战国初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被内部的赵,韩和魏三个家族瓜分了,其中还有一出京剧《豫让桥》,就是说一个叫做豫让的人为了给主人智伯报仇,和赵家族族长的恩怨故事。
  晋文公以及晋国的事情就先说这些,下面谈谈另外一个霸主:楚庄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7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楚庄王
   楚国在春秋战国中是南方,也就是湖南湖北安徽一代,所以也就被很多中原国家说为蛮夷,总之经常和其他国家发生冲突,其中和晋国,齐国都干仗过,结果也是各自都有胜负输赢。
  楚庄王即位的时候,国力非常差,内忧外患,可是这位熊旅居然满不在乎,玩乐了整整三年,还是当时的大臣伍举给他猜谜,聪明的楚庄王自然知道,于是开始振作起来,顿时牛掰起来,而这个伍举,我想可能就是伍子胥的前人吧。
  前文说过,晋国和楚国总是互相斗争,当时来看,楚国总是处在下风,但是由于楚庄王的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晋国,他且宽宏大量地放走了很多俘虏,没有灭掉晋国,可见其人还是不错的。
  说到楚庄王,不能不提到他的夫人樊姬,也是个很通情达理的名人,说她厌恶吃野味,楚庄王为此不去狩猎,把精神头都用在了治理国家上面了,此外还有一位许姬,腰带曾经被个小流氓拽断了,她就回击把他盔缨抓了下来,结果楚庄王没有治罪于那个小流氓,还要大家都抓下盔缨,后来这小流氓知恩图报,曾经在一个很关键场合救下了楚庄王,这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京剧《摘缨会》的故事。试想要是许姬夫人不依不饶呢,还添油加醋地说那小流氓不但拽断了自己腰带还摸了自己屁股,估计那小流氓怎么着也得喝上一壶的,可见许姬夫人也是深明大义的,当然楚庄王也是明白人。
  后来的楚王多半是昏庸地,不然也不会使得伍子胥连楚平王的尸体都要揍上三百钢鞭,也不至于使得可怜的和氏两只脚丫子搬家,也不至于最终迁都,也不至于让伟大诗人屈原(详细见后文)自杀,总之后来的楚王好的并不多。
  下文我们就开始谈春秋时候的几个思想家了,先说老子(不是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
   老子可以说是个很神秘又很普通的人,说他神秘是因为他的事迹很少,就知道那么些,而普通是说也是父母养大的,并不是所谓的什么其母吃了一个李子,然后怀了八十一年,终于老子从母亲耳朵里面出生了,出生的时候已经须发皆白,且会说话,指着李子说这就是我的姓,还有种种传闻吧,总之听起来和神话差不多,咱们也就不必仔细研究了。
   老子名聃,又叫做李耳,字伯阳,是周朝的看管图书的官员,所以知识非常渊博,孔子曾经向他问礼,后来回来跟弟子说老子可能是一条龙,因为他太高深莫测了;而后老子也许觉着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坐着青牛,决定西去,路过了函谷关,遇见了太守喜,要他留下著作,于是写下了《老子》,也就是五千字的《道德经》,喜见后非常感悟,于是和老子一起向西,最终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老子的政治思想其实就是希望历史倒退,回到原始社会那样子,统治者不要管理老百姓,老百姓也不必缴纳赋税,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可是也是没有法子的,因为当时连年战火,老百姓苦不堪言,怎么样才能使得国家整个富强起来,是每个思想家都有的,老子也许是从自己看的图书里面感觉到上古民风十分纯朴的原因,才提出了自己“小国寡民”乃至“无为”的思想,这种无为思想其实在假如国家非常稳定时候还是可以推行的,比如后来的汉朝文景之治就是推行的这套政策。
   其实老子最给人感觉牛的是他的朴素辩证哲学,他认为矛盾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且是有条件的转换,这在当时非常先进,他提出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持”就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最早的辩证法。
   后来道家把老子尊奉为师祖,称之为太上老君,这就有些神化了,而后来的有些王朝君主为了更好使得统治,也宣扬了道教思想,成为了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教派,这也是老子可能生前没有想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8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
    十一前夕是孔子诞辰的日子,他是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鲁国人,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武官,他是在山洞所生,所以名丘,字仲尼,身高九尺六,一辈子没有怎么当过官员,就是五十多岁时候当过鲁国的司寇。
   孔子是个思想家,而他的哲学方面思想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应该仔细探讨研究一下才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研究他的原因还是政治方面他提出了“仁”,也就是要有宽厚仁慈之心,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向前发展,就是现在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但是当时在战火纷飞的那个时代,那些诸侯一般是不会采纳这样意见的,其实孔子也好,老子也好,他们的思想只要在统治相对稳定的时候才能实现,否则都是一纸空文而已,这是我的感觉,试想一个想要开拓疆土的国家的诸侯哪里会想到对老百姓仁慈,他还要征服其他国家呢,只要天下一统后才可能会采取仁慈态度。
   此外孔子还是个教育家,他打破了官方办学的传统,自己也开设教育,教了很多弟子,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贤才的人就有七十二个,其实这些弟子未必比他小,有的和他年岁相仿,但是因为本事,而向他学习,孔子的老师也是很多的,比如老子,比如项槖,他还认为只要别人比自己有本事,就可能会是自己的老师,他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是很正确地,现在很多人却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打心眼里面看不起对方,认为对方不如自己,这就是错误的。
   由于孔子思想影响实在太大,所以后人修建了孔庙,而每代君王也都把他当作了圣贤先师,可在孔子生前却那样郁郁不得志,两个得意弟子颜回子路都早亡故于他,且到处周游列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总之他生前寂寞,死后的荣光又能算什么呢?
   也正是因为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后人,所以建国后一度将他进行批判,说他因为种菜没有出息而轻视劳动人民,更有很多地方编排节目侮辱他,这其实是不应该的,现在好了,大家可以客观分析一下他了。
   孔子的著述也流传了下来,使得我们更好了解这位山东大汉的细腻内心世界,下文我们说孙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宇希 发表于 2012-7-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子
   首先解释一下孙子这个词,因为在北京话里面他有三个意思,首先假如孙子的“子”是念zi的话,那么是指的是春秋著名军事家;假如“子”是念ze的话,就是说某人儿子的儿子,没有贬低的意思,可是假如“子”是念zei的话就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北京骂人的话,一般放在一句话开头,有很强烈的看不起别人的意思。
 孙子是春秋时期齐国人,真名叫做孙武,所以又称之为孙武子,他的生卒年月不得而知,后来因为有本事,被打算复仇的伍子胥看中,推荐给了吴国的王阖闾,结果大败楚国人马,后来又帮助夫差灭了越国,抓住了勾践,而后就归隐了,著作有《孙子兵法》,而于魁智近年编演了一出京剧《兵圣孙武》就是这样的故事。
  而最为大家了解的是孙武子演阵斩首美人的故事,其实美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错误,孙武子本身也没有错误,只是阖闾非要让女孩子当兵,作为统帅自然要要求纪律严明,那些美人从来没有受过这样正规教育,自然不能服从,所以问题也就产生了,于是乎孙武子杀了两个原本无辜的美女,阖闾虽然不乐意,但是这其实都是他自己酿造出来的。
  孙武子的治军非常有韬略,他的《孙子兵法》开篇就写到“兵者,诡计也”,就是说打仗不能太实心眼,有些时候是要讲求战略战术的,此外他还要求军队能够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还有很多非常先进的军事理论,这些都为后来的各个朝代的军事家所使用。
  俺感觉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为经典,这说明孙武子很重视对敌军的分析和调查,这样做到心里面有数才能胜利,免得无谓牺牲,这是很正确的,也是很先进的哦。
  以上说完了孙子,下文谈阖闾,夫差和勾践三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0 0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