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海滨战士

西安行(1----7)

  [复制链接]
邹雨田 发表于 2012-4-2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海滨战士 发表于 2012-4-27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滨战士 于 2012-4-27 20:25 编辑

谢谢雨田的热情关注和欣赏!
12031513289bd123110d452434.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海滨战士 发表于 2012-4-3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行(3)---- 兵马俑

本帖最后由 海滨战士 于 2012-4-30 20:53 编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tq_-l9sGeY/?resourceId=52850528_06_11_99&rpid=52850528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在过洞中。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马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2-4-3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补兵马俑的内容不错,没看有人拍过。我还以为出土时就那么完整呢?欣赏图片还增加了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海滨战士 发表于 2012-5-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2-4-30 21:09
修补兵马俑的内容不错,没看有人拍过。我还以为出土时就那么完整呢?欣赏图片还增加了知识。

谢谢书香气华的热情关注和感言!出土的兵马俑都没有完整的,的确增加了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海滨战士 发表于 2012-5-5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行(4)--- 乾陵第一村

本帖最后由 海滨战士 于 2012-5-5 21:43 编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eXeLg5jnC8/?resourceId=52850528_06_11_99&rpid=52850528
  乾陵第一村,也叫乾陵黄土民俗村,位于乾陵脚下的西兰公路旁,是中韩合作兴建的民俗旅游景点,1997年对外开放,占地近3万平方米。民俗村所占地,据传是唐代建造乾陵时,能工巧匠的居住遗址,后经修茸成为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的休闲避暑之地。

    民俗村依地热修建了大型窑洞民居群,每处窑洞既是民居,又是不同内容的民俗陈列室。长达2000多米的黄土龙洞,蜿蜒曲折,有如地下长廊,间隔有序地陈列着关中地区炎黄子孙繁衍生息、婚丧嫁娶、寿诞庆典、传统礼节、节令活动、文化娱乐、集市贸易、农耕狩猎和衣、食、住、行等民俗实物或塑像,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黄河流域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和黄土风情。

    陕西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块黄土地受气候、地貌、经济、历史、文化等影响,使陕北人的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比如陕西(关中)十大怪: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秦腔)吼起来,真是中国有多奇,乡土告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2-5-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悦耳,图片清晰,一目了然。

看到标题,我以为是哪个古村落呢,看过才知道是人工景点。为增加旅游人气而兴建,把陕西风情展示尽致。不知门票是多少钱?

不过我个人认为,西安古迹繁多,正宗的还看不过来,看一些人工的景点,有些浪费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邹雨田 发表于 2012-5-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361.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5-6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曾到西安,留意已淡然。谢谢君图文,旧念又翩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2-5-6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曾去乾陵,未见民俗村。最感无字碑,留作万古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1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