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张莅

八五O农场中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教育处为了提高垦区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于1980年组织起牡局英语教学研究会。参与的局领导有杨士强、王庆章、刘单。老教师有李士虬、薛祖康、唐孔彰、卢白木等。各个团的老中青年英语教师常聚在一起研讨业务知识,主要在连珠山师部,有时在各农场场部。
各农场的英语教师大多数是本地青年,英语书写发音不规范,语法也不系统化。教研会的成立,对各农场学校的师资及时进行培训提高,对全牡管局的英语教学起着莫大的推进作用。
会长李世虬老师,原在部队做外文机要工作,语法水平相当的高,口语也好。李老师因家庭出身被贬到北大荒,在三十五团下面的连里当了多年农工,洒下青春汗水 。厂领导发现人才,李老师得以复出。李老师珍惜大好时光,全力以赴投入英语教学中,把自己的外语知识全部无私奉献给同仁。
李老师对学子要求严格,绝对不允许出现作弊,徒弟们得以学到不少真本领。李老师待人谦虚,平易近人,不摆任何架子。一次在管局招待所,我和他住一个房间。李老师主动为我倒洗脚水,着实把我吓了一跳。现今的北大荒博物馆有李士虬老师的业绩介绍,七十余高龄的李老师还在京城传授英语教学法,可谓为追求事业奉献毕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祖康老师浙江口音,专业知识渊博,又有风趣。一边跳舞,还一边跟小青年讲当年在北京航空学院念书,只因错骑了一辆自行车就被发配到兴凯湖边了。卢白木老师是英语科班,古汉语也有造诣。
当时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过英语教师资格考试这一关,几位资深的老教师孜孜不倦的辅导我们,常常是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扶着讲台给大家授课,最终我们都算是过关了。李老师自己手刻一份英语小报,其中一段写着:“牡局英语教师过关,张莅、聂少云双获95分。”
协会一到寒暑假就举办教材学习班,各个农场教师都到位,补充了很多教学知识。1982年,高中英语换新教材,管局在庆丰农场办。李老师连续半个多月不休息给各农场老师授课。牡管局还组织学会的老教师编出了中学英语词汇手册,垦区的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年轻的教师也是互相学习交流,854农场的蔡宝京老师,老北京右派的后代,还特意送给我几张20年代商务出版社版的几张原文“西线无战事”。
八五一O农场的杜向娟老师,性格活拨开朗,用自己的工资供对象升学读书,对象却变作无情郎,飞了。的我也认识了上海知青路正,这些年轻教师都是业务上精益求精,奋发图强,后来都成了各个农场学校的骨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到855金沙农场观摩教学,欣赏薛祖康老师组织的英语晚会。他用花体英文写了许多英文条幅,很有艺术性。他还宝刀不老,用英文朗诵起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来。学生表演的英语歌曲、活报剧等也都让人耳目一新,见了世面。回八五〇农场的路上,见到乌苏里江边火光冲天,大概是起山火了。
到连珠山的教研活动多起来,我们学校的两名年轻的女教师也就在这里寻觅到了可心的恋人。康朝兰抓紧闲余时间去幽会,要学习了才急忙赶回来。黄江萍的对象小马由管局校长王庆章牵线,后来她们都成家了。管局借教研活动之机摸清了各农场教师队伍的底细,不断把精华部分输向管局直属高中。局里给我的调令发出时,我已经先行一步,一家人回哈尔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倘若说我在场部中学的工作中做出了些成绩,那是与我的妻子淑梅分不开的,没有她的全力支持作后盾,我是不可能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中去的。
无论平时还是节假日,我几乎天天都去学校备课或辅导学生,家务活差不多全交给淑梅了。我和淑梅相扶相依,他把我带到连队,我又把他带到场部学校,脱离了连里的繁重劳动。
1979年春,淑梅和我一同调到场部中学。她分到菜班种菜,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还要揽过几乎全部的家务,做饭、洗衣服,搞卫生等等,总的工作量超过我,也够辛苦的了。可她从没有发过怨言,讲自己怎么样的劳累辛苦。菜班的教工中有山东支边青年,也有江浙一带的知青,都给学校做后勤工作。
上海知青沈银娣和淑梅很要好,常到我家来。石琦说话也相当爽朗,听说我家要买电视,就主动借给我家100元钱。班长张明山、北京青年张振东对淑梅也很照顾。和连里比起来,工作量减少,也没人使坏心眼。下班回家,淑梅常和我讲班上的乐趣笑话等。有男同志照顾,淑梅工作开心,别人叫她《铁饭碗》,她更高兴。
场部购物和出行都方便多了,偶尔也能吃到南方来的瓜果蔬菜,看报刊等能遍及全国了。菜班种的菜学生吃不了,就分给教师家属,学校还有个大菜窖,冬天吃菜就不算困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段时间淑梅和吴桂珍一起做豆腐,吴是八旗的后代,干活手脚麻利,和淑梅很合得来。头一天下午,两人舀出两水桶约60斤黄豆泡到缸里。第二天上班时,一人把压过的炉火捅着起来,烧大铁锅中的温水。另一人开动电磨磨豆浆,磨好的浓豆浆倒入大锅的热水中,一会儿锅中的豆浆就烧开了。
两人一起熬浆,遇到豆浆起沫就撒上些熟豆油,一物降一物,泡沫消失,翻开的豆浆不再往锅边外溢出。烧好的豆浆用小桶倒入豆腐包内,两人开始用包上面的十字形木杠摇晃着,再用连在一起的两根木杠夹挤豆腐包。滤出的豆浆点上卤水,泛起成片的豆花。卤水点到为止、做出的豆腐不嫩不硬。每天做一板豆腐,横竖各八刀切成64块。
豆腐8分钱一斤,先卖给职工,剩下的送到学生食堂。每天两人有说有笑,还天天喝豆浆。虽然干起活来也挺累,整天是雾气沼沼的,但两人还是乐在其中。豆腐坊离家近,只隔两趟房,时不时能回家照看一眼。有时猪号的母猪也领着小崽自动跑来寻食,两人就慷慨的喂它们热腾腾的豆腐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淑梅又到水房烧水,先是和老聂两人合作,分上午班下午班。老聂属伤残军人,压水井还是满行的 。后老聂退休了,就和老高一起负责供应学校每天的开水及学生的早、晚洗漱用水。
当时住宿学生有近千人,早晚用水量很大。特别到了深秋和冬天,为让学生用上温水,两个女同志没少付出辛苦,每天都得连续的烧大水壶。早班时,淑梅清晨3点就得到水房去,得赶在学生起床前把大水壶中的水烧开,把水池中的水加温到冒出热气来。淑梅来回搬动着水池上的长木板,严冬时,木板下面热气潮湿,上面结着冰溜,多少有点危险。
我有时也过去帮忙,帮着压水,收水票。水房既要保证一大水池的洗漱温水,又要保证教职工、学生喝开水。到现今离校多年的学生们回想起在学校的生活,也常提到供应他们开水的阿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84年秋,新的五层教学楼盖起来了,学生都搬进明亮的教室上课,桌椅都是按照统一标准订做的,就连黑板都是大玻璃的。楼里一切都是清新整洁,淑梅又被调到楼里和小王一起作清洁工。
每天上班,两人一起打扫楼梯,擦们窗玻璃、窗台扶手。然后把走廊地上铺好湿锯末子,用带长柄的木板来回推,那水磨石的地面变得锃亮发光。新楼的北墙有倒垃圾的通道,一次我把一个纸箱丢进去,通道给堵住了,淑梅费了好大力气才把那纸箱弄出来。
后来张志俊校长发现淑梅勤奋好学,就想让她学习打字,并派她到哈尔滨实习。我两利用回哈探亲的时间为学校买回铅字打字机一台,回农场后学校单独成立打字室,淑梅就这样成为一名打字员。
老师们不用刻钢板了,减轻了许多负担。淑梅也成了学校的办公人员。1985年8月,我调回哈农管局高中任教,淑梅也于同年9月底调过来。淑梅在850农场中学当了近两个月的打字员,就随我调转到到哈农管局高中任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所提李世虬老师,我问过好几位35团的知青,都说不认识。19892年暑假,在庆丰农场,李老师主持英语新教材讲座,全牡丹间农管局各中学的英语老师都参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葛志坚 发表于 2013-3-2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莅 发表于 2013-3-18 07:34
今天,每当这些学生见到我,谈到感恩之情时,我心中想到的不是什么自豪,而是欣慰。一个当初在社会底层颠沛 ...

      “今天,每当这些学生见到我,谈到感恩之情时,我心中想到的不是什么自豪,而是欣慰。一个当初在社会底层颠沛流离的人,最终也变成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的命运不济,而我交出的学生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才。”      欣赏您的心胸意境。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羊老妖 发表于 2013-8-1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提到的很多人和事,我都认识和了解!祝老师永远年轻,师母漂亮!女儿万事皆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5 09: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