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5:31 编辑

      1831.牌匾的装饰性
      牌匾的悬挂范围非常广泛。关隘城堡、宫阙王府、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名门宅第、工商店铺等等,牌匾几乎无处不在。既有悬挂室外的,也有悬挂室内的,是室内外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5:31 编辑

      1832.牌匾的种类
      传统的牌匾从材质上划分,主要有木质、石材和金属三种,但以木质居多,石材和金属的较为少见。为牌匾题字的,主要是当时的显贵、名流和书法家。 牌匾漆地以黑色居多,也有紫、红、蓝、绿、棕等颜色。文字最常见的是真金字匾,所谓真金字匾,即在字上敷贴金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5:35 编辑

      1833.牌匾的漆艺
      贴金是传统漆艺中的一个重要工艺门类,贴金工艺很有讲究,首先调制金胶就必须根据四时变化掌握好材料比例、稀稠程度和干燥程度。其次,涂金胶必须要均匀,掌握好“火候”非常重要,早了不行,晚了不行,快了不行,慢了不行,要贴的平整、严实、光洁、鲜亮 ,无明显接口。除贴金匾外,也有以色漆描字的,常见的是豆绿色,此外还有镶嵌象牙、兽骨或螺钿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5:53 编辑

      1834.牌匾的题款
      牌匾的提款乃是画龙点睛之笔。有的是上下款俱全,有的只有一款。款有字有印。印又有“名章”和“闲章”两种。印的篆刻髹饰或红底金字,或者金底红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5:55 编辑

      1835.牌匾的题材
   (1)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
   (2)商家字号的名称。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
   (3)歌功颂德的题词。如“桃李满园”“爱民如子”“高山仰止”等。
   (4)绘景抒情的题词。如“清风肃来”“山清水秀”“一碧万倾”“春和景明”等。
   (5)述志兴怀的题词。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等。
   (6)庆典开张的题词。如“大展宏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仙凡鼠 发表于 2014-3-2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6:02 编辑

      1836.楹联即对联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仙凡鼠 发表于 2014-3-2 05:58
棒!

感谢您的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6:07 编辑

      1837.楹联解释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2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2 06:09 编辑

      1838.楹联的历史探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这种无所不在的阴阳观念,深入到了汉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从而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而阴阳观念表现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以“两”、“对”的形式特征出现的事物的执着和迷恋。对联格式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2 1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