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再林

返城后日记《我的1971》

[复制链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7-22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9月5日
     上午去大华家,家中无人,想必全家去玩去了。于是去香坊赵明家,送去昨日老黄承赵明之托捎给家里的钱。经南岗回来,已经中午。
    下午帮助大姐夫修理房子。无论怎样破旧的环境,都要靠人去改变,本来可以办得到的事情不去干,是无能,懒惰,不会生活。工作结束已经七点半钟。久不做体力劳动,感到很舒适,饭也吃的很多。相信肉体的休息也会令我满意的。
                  1971年9月6日
    学校第一次郑重地安排了整月的工作,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工作,比较全面。工宣队的李师傅宣读的计划,并对学校的歪风进行批评。不知是否准确。但无论准确与否,这样的炸弹是要扔一扔的。前不久的风波还不够伤大雅吗?这种比自由主义还要自由主义的家庭妇女的作风,不加以迎头痛击,革命二字就无法说出口。中学组的工作简直降到了冰点以下,干劲提不起,热情看不见,大有混而已矣的样子。知识分子的冷热病,这里是十分典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7-23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9月7日
     下午到二十一中备课。这种挂钩的方式,可以促进认真备课,不无益处。
     下班前的例会,工宣队李师傅改动了昨日所定计划。计划应该开始了,因为本月的日子过去快三分之一了 。
     晚上去大华家,看到了老爷和她大哥。总算看到了大哥捎来的大华的信,实在太晚点了。于玥不知什么时候回去,还是捎信把握。
                     1971年9月8日
    终于接到大华9月5日的信,很高兴。她说打算为我做出最大的牺牲,承担家庭的重担。她给妹妹买的衣服买到了,还让黄玲珠从上海给我买了衣服,还要织背心。真是的,我说什么呢?背心已经有了,就不要再织了,至于衣服买了就买了吧,不为我买些什么,她总是不安的。
    给大华的信,已经写了两段,今天接着写。
    目前的生活的确很舒适,可我还是想离开学校,缺乏艰苦与火热,总觉得不充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7-24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3-7-24 17:02 编辑

                     1971年9月9日
       如今的机关作风,有哪些符合社会主义的新面貌呢?看不见制度,看不到政策,看不到责任心;看到的只有恭维、训斥、冷淡、寒暄和毫无用处的塞责。办公室里常常是空无一人,或云集谈天,或东出西进,倘一问询,不是旁若无人,就是一语支出。常常你说了几句话,他(她)还在专心致志地谈自己的腰疼或手上的哪个关节不好受。稍有人格的人,都不能容忍这腐败的现象。路线、路线,鬼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搞路线的。他们丑化了无产阶级专政,他们用自由主义的态度把我们的政权机关搞成了官僚机构,搞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衙门。愤怒之中,真有让人彻底打翻的欲望。
      今天在区劳资办,激动之中我发表了过激的言论,冲突了工作人员赵某。我知道在机关办事是不能触犯工作人员的尊严的,因为尊严比政策要重要得多。卡你的是政策,办事却得凭关系,关系可以变通政策。人落到这种地步,生活的意义变得单纯多了,就是谋生,于是你不得不把自己变成动物,进入角逐场中。为了不毁掉自己,就必须学会虚伪、恭维,忍受一切非人的礼遇。任何反抗都是无益的,丝毫改变不了腐败的制度,到头来倒霉的还是自己。
      一位在劳资办帮忙的人劝我:“不能激动,尽量不能对面冲突。既然知道现在不是靠政策而是靠关系,就忍着点。别着急,要乐观,有些气是不能生的。要讲道理,但要有分寸,决不能揭人家的短,要背后和他讲。不能总靠真理吃饭,有时是要屈服的。”谢谢这些至理名言。靠政策回到了城市,已经添了无数麻烦,还想靠政策找到饭碗,太奢望了。
       问题是我永远学不会要求别人的施舍,学不会无耻的恭维,受不了那淫威的嘴脸,看不惯那非人的礼遇,只要我活着,就要举起讨伐的手,向他们发起猛烈的进攻。
      我还是努力离开学校,这里的生活太沉闷了。区里总要市里说话,谁能为我的人生出一把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7-25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9月10日
      有人在自己的学习会上,对中学组提出了批评,什么拉琴、吹小号、闲扯。看小说、听唱片,并且把中学组门上有自由锁看成是“独立王国”。看来,这些东西是冲着我来的,在那场可耻的风波中,我说了几句话,那些臭气就冒出来了。看来我是应该离开学校了。中学组目前一塌糊涂,那些 无耻的人居然也对上了我,何必呢?
      我把市劳动局接待室的信交给了区安置办,也许很快就可以离开这里了。
            1971年9月11日
      于玥今天回赵光,让他捎去五封信,把大哥带回来的大华的手提包再带回去,还有两本日记本。于玥来之前,朴光明从连队回来,带来了大华9号的信和给妹妹的的确良衬衣、十尺白布,我又在给大华的信中附上几句话,让她知道我已经收到了她的东西。我和小朴吃了晚饭,于玥才到,一起唠到八点钟,才送他们走。因有小雨,没有送于玥去火车站,在汽车站就分手了。
      在给宝龙和天锡的信里捎去了我们在赵光的照片,两首题照录下:
      给宝龙:友情长如海,路遥心在怀
                  共为革命斗,青春无发白。
      给天锡:分别相兹去,遥遥百里人。
                  常思英雄地,更感友情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7-25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3-7-25 06:18 编辑


后排左起李再林、黄怀仁;前排左起隋宝龙、韩天锡。这三位战友都上了大学,两位是教授,一位是国企领导人。这就是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7-27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9月12日
     上午在学校洗衣服。下午去老朴和俊太家。大娘去大庆大姐家只住了一个月,现在眼睛病了。五哥婚后有些不睦,老人家有些心不净啊。
    晚上读书。《战争与和平》读完了,后边的两个总结,读的草草。托尔斯泰的小说政论性很强,而且独特,整章整节的。小说是一部史诗,人物和画面十分广阔。主要的人物是彼尔、安德烈、纳达沙、玛丽,他们是体现托尔斯泰主义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我现在读高尔基的另一部伟大著作《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这同样是一部史诗。它描绘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使人震惊的热情,把故事典型化,概括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原因并不是生物的原因,而是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7-31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9月13日
       除了工作,想的最多的还是爱情。我常常想念大华,幸福的时刻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像火一样的思念告诉我,是应该结婚的时候了。燃烧起来的爱情之火,是不能控制的,那会成为一种折磨,相信大华也在爱情之火的熔炼中,为了她也应该考虑结婚的事了。
    早晨志亭来告诉我大哥要走,我便骑车和他一起去家里把哥哥嫂子送上了火车。事情仓促,哥哥和嫂子还要去嫂子的娘家康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大华那里,没有捎什么东西。大华愿意吃些新鲜的东西,还是馋啊,要想办法满足她。
                       1971年9月14日
       又是我值宿。学校来了一位老大爷住校,多了一个伴。除了读书还有什么呢?生活的苦闷和无聊,让我着急离开的日子。
      学校哪有什么大事,政治就跟讽刺一样。现在的中心是传达贯彻省里的两个会议,讨论几乎不成样子,最热烈的还是闲谈。这种现象,改变也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8-1 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9月15日
      读完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通过阿尔达莫诺夫一家三代的变迁史可以看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至十月革命这个历史时期俄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描绘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
   书中向人们揭示了俄罗斯资本主义时代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和高尔基的任何作品一样,里面描绘了广泛的社会阶层,各种人物,以及他们的两性生活。作者鞭挞了丑恶的、不知耻辱的、狗一样的婚姻,虚伪的、丑陋的性生活。就像一块腐烂的尸体,注定着那个社会的不合理性,必然归于彻底的毁灭。
   高尔基的巨大的热情,深刻的洞察力,鲜明的战斗风格都倾注在作品中。他的语言简练有力,丰富清新,自由平易。他把一个又一个的画面有机地巧妙地联在一起。在一个章节里,往往写几个年头,甚至两代人的生活,让人一气读下去,追踪足迹,无懈怠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8-2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9月16日
     区文教局召开全区文教系统声讨批判潘复生大会。他的问题定性为“叛徒、国民党走狗、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党乱军罪魁祸首”。
     潘复生的倒台说明斗争的复杂性,尖锐性,长期性。权和线,线尤其重要,弄错了线,靠着冰山过日子,飞扬跋扈也许有惬意的时候,一旦靠山崩塌,就会冲进历史的深渊。
                   1971年9月17日
     临晚,阴雨霏霏,令人心烦。
     下班学习结束已经17时30分,踏泥泞之路,返茅屋之居。
     得见大华15日书信,读毕,用饭,复信,封之,明日发出。
     对于爱情,大华已经坦然面对了,不再抹不开了。关于我的工作,她认为要身体力行。她的担心是必然的,我的想法是没有不可干的工作;生活不是安排好了的,而是要去安排,敢于安排。
    开始重读《红楼梦》,配合中国小说史阅读。正是:
    满纸有真言,并非惟流泪。
    痴却固然痴,应解其中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3-8-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再林 于 2013-8-4 10:24 编辑

                                       1971年9月18日
       一天在凄风寒雨中度过,气温不会超过五度吧?让人感到大有深秋之意。只着单衣,已不能支。就是毛衣也感寒薄之意。
       下午提前下班。发走给大华的信。晚上只有读书,也觉寒意太重。《红楼梦》已读十六回。
                                        1971年9月19日
       星期天。
       天气阴霾沉重,偶有雨星,凉风习习大有刺骨钻心之力。
    上午出门,买了两瓶酒。下午去大华家,大叔大婶都在,闲谈,吃饭,晚上8时才归。大婶把我的棉衣做好,归来时穿在身上,仍有碰齿之寒。
    读红楼梦至深夜。这大部头的著作,光大大小小的人物就有480之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宁荣两府的分支上下,令人眼花缭乱。现把宁荣两府的脉络理一下:
       自东汉贾复之后——
              宁公贾代化——{贾敷(亡)
                                      {贾敬——{贾珍(妻尤氏)——贾蓉(妻秦可           卿)
                                      {惜春
              荣公贾代善——{贾赦(妻邢氏)——{迎春(庶出二小姐)
                                                                      {贾琏(妻王熙凤)
                                      {贾政(妻王氏)——{贾珠(亡)妻李纨——贾兰
                                                                      {元春(大小姐)
                                                                      {宝玉
                                                                      {探春(庶出三小姐)
                                                                      {贾环  (庶出)
                                      {贾敏(夫林如海)——林黛玉
              贾政妻王氏亲戚:王子腾——薛蟠——薛姨妈
                                   ——宝钗——史家史湘云等。
       葫芦憎一段话,概括了红楼梦中权势之家,云:
       贾不假,白玉做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 2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