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3:53 编辑

      1781.西安碑林博物馆
      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始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占地319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3:55 编辑

      1782.碑林的价值
      碑林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历史价值及所包含的书法价值,十分有利于历史研究、文化价值、书法流传等方面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3:58 编辑

      1783.西安碑林
      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宗等人为保藏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唐《石台孝经》、《开城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8:47 编辑

      1784.印章
      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8:49 编辑

      1785.印章介绍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象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8:52 编辑

      1786.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近几年来,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8:57 编辑

      1787.隋唐印章的创新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印泥(一般为红色)出现了。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谨严。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称蟠条印。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发展为九叠文。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8:59 编辑

      1788.宋代公印的演变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9:01 编辑

      1789.夏辽金元公印的样式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后来辽为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元公印有的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则全用汉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9:04 编辑

      1790.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字吸收了汉字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中国古代公印基本上皆为正方形,宋辽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来,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为满白文,笔画极粗,而且使用边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
      第三,印文从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领”印最多,占现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领”二字西夏文为上下安排,与汉人两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两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铸印年月(有的还精确到日)和机构。西夏公印却在印背左边刻铸印年代,不记月日,更不见铸印机构。而在钮右印背刻执印者姓名,这在汉人公印制度上是从来不见的。有时西夏公印在背钮顶端还用西夏文刻“上”字,这显然是受到宋印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2 09: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