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20 编辑

      1761.曲艺的鼓曲类
      又称鼓词或大鼓书。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传。鼓曲类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演员自击鼓板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如木板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钱片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景德镇大鼓、河洛大鼓、湖北大鼓等。早期曲目长篇居多,有说有唱、散韵结合,后期曲目多为中短篇,以唱为主或只唱不说。
      鼓曲类曲种的音乐为板腔体结构。唱腔以语言为基础,依情走腔,依字行腔,一曲多用,板式变化多样,刚柔并济、韵味浓郁,演员的表演写意传神,雅俗共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22 编辑

      1762.曲艺的琴书类
      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中国各地都有流传,如:四川扬琴,山西的翼城琴书、曲沃琴书,山东琴书,江苏的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湖北的恩施扬琴,贵州洋琴,云南扬琴等。这类曲种的唱腔有的源于本地民间音乐,有的虽为外地传入却在本土扎根。琴书类唱腔以优美婉转见长,各自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特点。
      琴书类曲种音乐的结构既有曲牌联缀,也有曲牌与板腔的混合体。演唱形式有的为一人站唱、有的为双人和多人坐唱,还有的为分角拆唱(清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24 编辑

      1763.曲艺的道情类
      因源于道歌(即道士说唱道情故事)而得名。起源可追溯到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又因多采用渔鼓、简板为伴奏乐器,故亦叫渔鼓、竹琴或道情渔鼓。流传地域甚广,在中国南北各地流传的此类曲种达几十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淮北道情、晋北道情、长安道情、陇东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类曲种的唱腔及伴奏音乐相当丰富,大多以一支上下句或四乐句的基本曲调反复演唱,有的还具有了简单的板式变化,也有单曲或曲牌联缀的。初为徒歌声节演唱,近几十年来逐渐引入了二胡、琵琶、钹等乐器,演唱人数也有所增加。
      在长期流穿过程中各地道情不断吸收当地民歌、戏曲,与当地方言结合而派生出曲趣各异的唱腔来,但大多体现出很强的吟诵性风格和十分注重唱「情」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27 编辑

      1764.曲艺的时调小曲类
      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曲、襄阳小曲、长阳小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28 编辑

      1765.曲艺的走唱类
      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31 编辑

      1766.曲艺的杂曲类
      无锡评曲、昭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曲、江西莲花落、潮州歌、粤曲、龙船歌、零零落、台湾仔歌、粤东渔歌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33 编辑

      1767.曲艺的本土小曲类
      又称本土小调。其来源一是在本土文化土壤上土生土长的小曲,二是由外地传入但经过与地方文化融合演化为本土小曲,具有本土音乐特色。
      本土小曲各曲种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很广,均以原生形态流传。它们大致可分为时调小曲和民间小曲两大系统。属时调小曲的如北京时调小曲,天津时调,浙江的绍兴平湖调、宁波走书,江苏的宣卷,安徽凤阳花鼓,山东俚曲,陕西、山西、内蒙古的二人台,广东粤曲,四川的南坪弹唱等;属民间小曲的如北京十不闲莲花落,河北沧州木板书,山西方沁州三弦书本、武乡三弦书,上海的 子书,江苏无锡小热昏、苏州文书,浙江、绍兴莲花落,安徽的门歌、四句推子,福建的乡曲说唱、竹板歌,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连厢、车灯,宁夏小曲、宁夏清曲,甘肃的河州贤孝,青海的西宁贤孝等等。
      本土小曲各种类,由于产生时间长短不一,艺术发展的程度也不平衡,有的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如以广东粤曲为代表,其唱腔音乐已形成多来源和多种表现性能的格局;而有的曲种音乐是由于萌生时间短,基本曲调较单一,但无论是小曲还是民间小曲曲种,都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并拥有当地的基本观众,同群众的联系极为紧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7 17:38 编辑

      1768.曲艺是中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中国历史上各个少数民族的史诗以及许多民歌与叙事诗,藉曲艺艺术的“说唱”得以传播、宏扬和保存。仅以世界闻名的中国三大民族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最后完成、定型与保存传播为例,客观上主要是依靠民族民间的“说唱”艺人搜集汇总、整理加工并“说唱”表演而得以传承的。其根本标志是这些史诗的传承系统与机制,实际上是以其传承而形成的史诗“说唱”式曲艺曲种的生存、发展来体现的。至于如汉代叙事长诗与曲艺“说唱”的血肉关系,更是这种现象的有力注脚,毋庸赘言。
      其次,曲艺是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和许多戏曲剧种所以形成的桥梁与母体。换言之,曲艺在其历史发展中催生了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孕育了诸多戏曲剧种。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的完成,则是曲艺直接孕育催生的结果。中国由北至南包括吉林吉剧、北京曲剧、山东吕剧、浙江越剧等等地方戏曲特别是其声腔的形成,也莫不直接源自当地的曲艺曲种,如二人转、单弦、山东琴书和嵊州唱书。从而使得曲艺同时成为孕育其它艺术的“母亲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3:14 编辑

      1769.碑文
      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3-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3-1 13:17 编辑

      1770.碑文解释
   (1)刻在碑上的文字。《后汉书·卢植传》:“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孝《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山王御碑跋》:“臣等不敏,幸得同侍经筵,钦覩御制,不胜感激流涕,谨拜手稽首,书於碑文之左。” 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二回:“努尔哈赤不见犹可,见了碑文,暗觉惊诧异常。”郭小川《三门峡》诗:“你呀,一不刻碑文,二不录诗篇,只记下:巨人的脑汁汗液埋葬了万险千难。”
   (2)文体名。《后汉书·孔融传》:“﹝融﹞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蔡邕铭思,独冠古今。桥公之钺,吐纳典谟;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长也。”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碑文有辞,皆为韵语, 中郎 《郭有道碑》已有之,即志铭之滥觞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 1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