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31 编辑

      1723.宋代打油诗
      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但她面对苏东坡逃逗性的诗句戏弄,应对自如,反唇相讥,出口成诗,尤为得体。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33 编辑

      1723.清代打油诗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54 编辑

      1723.建国前打油诗
      一九二七年以后,蒋介石建立了蒋家王朝,收罗了各路诸侯,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如话,生动形象。
      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53 编辑

      1724.新中国打油诗
      五十年代,《干部下乡》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
      六十年代,陈毅外长《咏原子弹》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这是针对美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的,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55 编辑

      1725.七十年代打油诗
      “文革”动乱中,许世友将军《莫猖狂》打油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矛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表示坚决要保护邓小平同志的决心。一九七四年,文化名人夏衍在狱中,模仿清代《剃头》诗写了《整人》诗:“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揭示了“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整人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处逆境而达观、洒脱的心态;同时说明这些蓄意“整人者”绝没有好下场,觉醒了的人们也将“整其人”,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文革”之后,大文豪郭沫若在悼念被迫害致死的阿英同志时,写了《咏臭老九》的打油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发泄了对“四人帮”残害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48 编辑

      1726.九十年代打油诗
      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90后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90后新秀登上了各个舞台,充分体现了90后的价值。在打油诗这方面,90后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例如90后写手叶苏阳的打油诗《考试》:“天气灰蒙,心情沉重。只缘何故?考试缘故。考试即到,吵吵闹闹。考试中途,答案飞舞。考试最后,争先恐后。交了试卷,得了自由。此为考试?此乃抄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7:08 编辑

      1727.打油诗的文学价值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只要有可笑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龙成的《新好了歌》:“本人也盼党风好,惟有官位忘不了!只要职务升三级,权术自然不搞了。本人也盼党风好,只有车子忘不了!且等‘上海’换‘奔驰’,特权即刻取消了。”《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公款歌舞》:“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讽刺了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7:18 编辑

      1728.当今民间流传的打油诗
      如:“舌头不打弯,眼睛不打圈,抽烟不冒烟,说话不沾边。”“一襾二襾漱漱口,三襾四襾才算酒,五襾六襾伸错手,七襾八襾扶墙走”,活画出了嗜酒成性者狂喝滥饮,醉态可掬,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再如:“嘴里没有味,开个现场会;要想解解馋,组织检查团。”“年龄诚可贵,文凭价更高,若是根子硬,二者皆可抛”等,则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的不正常现象,幽默曲折地反映了民心民声,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4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4 06:05 编辑

      1729.顺口溜
      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非常盛行。许多人都能随口来上几句。比如表现自己或他人在餐桌上的英雄气概,酒徒们振振有辞: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厚,喝个够;感情铁,喝出血。比如社会上一时流传: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下舞池三步四步都会,打麻将五夜六夜不睡,玩女人七个八个不累,收礼金成千上万不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4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4 06:15 编辑

      1730.顺口溜的释义
      顺口溜源于生活,最常见的是卖货小贩使用,物品卖的好坏和顺口溜编的好不好有很大的关系。顺口溜使用得当甚至可以达到货卖清场的目的。在当代卖东西用顺口溜最棒的莫过杨列灝。杨列灝在北京鸟巢西门可谓一绝,饮料,雨伞,雨披,小车,玩具等等全是顺口溜卖。
      何谓“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1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