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1 17:27 编辑

      1713.歌词的起源发展
      中国古代的宋词、元曲均是一种歌词,除独立吟诵外,亦可以配合歌曲,以当时的汉字发音唱出。可惜现时大部分曲谱已失传,而且因语音变化相当大,古人亦无录音设备,才使今人难以把这些词曲咏唱出来。   
      及至今天的戏曲、歌剧、音乐剧、流行音乐等等同时涉及到文学和音乐的创作,作品的文词部分仍称作歌词。
      创作歌词,一般称为填词或作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1 17:31 编辑

      1714.歌词的相关作用
      由于歌词表达了歌曲的宗旨和灵魂,阐述了一首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旨,所以即使年代久远,有的歌词也不容易忘记。歌词的好坏有时候在很大程度决定了一首歌的好坏,因此很多著名的歌手也会请著名的填词人来创作,当前歌词创作比较优秀的人有林夕,方文三、袁鹏飞(猪飞子)、陈少琪等。
      随着人对歌词的重视,歌词这一文体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1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1 17:37 编辑

      1715.歌词的相关分类
      歌词从内容上分不外乎叙事、抒情、写景、说理、对唱五种。而流行歌曲中最常见的就是”叙事+抒情”,即使是纯叙事的歌曲也需浓厚的感情做基础(如李春波的《小芳》和《一封家书》)。纯抒情的歌也不多,《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勉强算是吧,但还是有一点点情节的影子。写景的流行歌曲好的很少。说理的流行歌曲也不多,因为一不小心就成了说教,写得好的当属《凡人歌》,说理歌到此也就见顶了。对唱的形式一般用在重唱中,二个或更多的人像互相对话一样地歌唱,经典之作首推李宗盛的《当爱已成往事》和《最近比较烦》。
      开始学作词时,还是以创作”叙事+抒情”的作品来锻炼自己,等真正有实力和灵感时再创作其他类型的歌词吧。学习写作的过程总是这样的,先是模仿,然后是写作,最后经历不断地磨练和突破,才能进行原创的殿堂,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创作歌词要注意七个方面的问题:素材、题材、主题、形象、节奏、音韵、修辞。
      有了一个好的作品之后,还要给它起一个好的名字。好的名字是歌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能够反映歌词的主题,吸引人的注意和兴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一、用这首歌中最经典的句子,如《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二、用这首歌最核心的意象,如《棋子》;三、用与这首歌有关的对象,如《阿姐鼓》;四、用能够反映作者创作意图的概念,如《恋曲19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1 18:03 编辑

      1716.歌词写作技巧
      最基本的技巧,就是通俗易懂。在歌词写作中我们常用一些比喻的手法,但是这些喻体一定是人们所常见的,能够迅速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影象。如果影象太远,那么人们就会有一种模糊感,这样不利于传唱。而清晰的影象则可帮助人们理解歌词。象我们刚流行过的《两只蝴蝶》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云看小溪水……就抓到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一下就把人们带到了那种意境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1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1 18:09 编辑

      1717.歌词写作的语言
      歌词的语言精练很重要,一个字能表达的意思决不用两个,这需要语言的基本功,需要把握语言的能力。这个基本功不是一朝夕能练就的。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词汇,才能完成。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在神”这话总结的很精辟,只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顺手拈来。在这点上,我觉得杜鑫的《未知数》就写的很到位:“没有出路,就不如给我祝福,让爱情光荣地结束。没有祝福,到少也能给点帮助,让彼此坦成地认输。没有帮助,最好也能划分清楚……”语言精练准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1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1 18:12 编辑

      1718.歌词写作中的外来语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交溶,现在的歌词写作中外来语越来越多,构成了歌词写作的又一亮点。现在很多优秀的歌词作者都在引用外来语,港、台歌曲中犹为多一点。当然这和它特定的历史背影有关,但是它也是一个信号。早在李安修的《单纯的女孩》中,就跳跃式的出现了一个lauc和project两个单词,到后来许多歌曲是竟出现了整段整段的英语。这些外来语穿插在华语歌词中,更增加了歌词的感染力,犹其对年轻的歌迷们更是一种吸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1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1 18:17 编辑

      1719.好歌词是歌曲的灵魂
      凡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传唱开的歌曲,都有一个很有意境的好词相配。那么什么是好词呢?就是有着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富于时代感的歌词,都是好歌。象八十年代席卷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爸爸草鞋》;象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配合香港回归《中国心》《万水千山总是情》《人在旅途》《万里长城永倒》;象进入新世纪后出现《常回家看看》《两只蝴蝶》等一批优秀歌曲。词的意境都很美,语言都很生动。好的歌词能够启发曲作者的创作欲望,能激发曲作者的创作灵感,能把曲作者带入到那个美妙的意境之中,从而创作出附合歌词意境的曲子,从而达到词曲为一的艺术效果。古人说:“好马配好鞍”好词配好曲,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总体上来讲,好歌词就是有较深的思想内含及外延,能够高度地概括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是通过生动的文学语言,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歌词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知短小精悍,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歌词的写作要韵律和谐,节奏起伏,富于乐感,好唱易记,通俗易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18 编辑

      1720.打油诗
      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另外,有时作者作诗自嘲,或出于自谦,也称自己的诗为“打油诗”。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打油诗常被用来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25 编辑

      1721.打油诗的由来之说
      一、唐人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二、中唐时代,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见大殿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读罢,顿时大怒,下令缉拿作诗人。左右将其平日喜作这类诗的张打油抓了来。为了证实该诗是否张打油所作,大官未急于治罪,而是令张再作诗一首。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张于是便以此为题,脱口呤道:“百万贼兵困南阳,也无援救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连这位大官也被惹笑了,终于破例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常把这类以俚语俗句入诗,不求平仄对仗的诗作,称为打油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4-2-2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4-2-22 16:28 编辑

      1722.打油诗的兴起
      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同时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打油诗,创造起来较易,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便于记忆等。打油诗流传开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30 2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