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0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0 20:26 编辑

      1534.文章结尾的情景渲染式
  这种结尾的方式,常常是在文章结尾处通过描写或再现一段情景,渲染氛围,增添画意,从而更好地烘托主题。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使用了这种结尾的方式。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以无限的祝福。
      这一结尾,不仅通过情景描写渲染了旧中国落后、封闭的农村除夕夜看似热闹实则死寂、看似吉祥实则险恶的氛围,还再现了旧中国农村浊重的愚昧气息和悠远的原始气氛,更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0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0 20:32 编辑

      1535.文章结尾的出人意料式
  就是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往往意味深长,不仅可以使叙事曲折有致,内容丰富多姿,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就使用了这一结尾方式。“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法郎!……”
  这一结尾是人们以常规思维思考根本想不到的,不仅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还使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爱心家园 发表于 2013-10-3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0 19:42
56团老顽童向32团爱心家园问好!

老顽童宋晓华您好!我代表北京知青爱心家园向您问好!看了您的《文学小常识》我本人很受益,没经您的允许就在我们“家园”论坛http://5izqjy.com/bbs/viewthread.php?tid=3671上发表了,在这里向您表示歉意,希望得到您的允许!也恳请您多光顾我们“家园”的论坛,把您的博学在这里展示一下,让更多的人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1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爱心家园 发表于 2013-10-31 10:49
老顽童宋晓华您好!我代表北京知青爱心家园向您问好!看了您的《文学小常识》我本人很受益,没经您的允许 ...

知青爱心家园好!《文学小常识》是我在网络上一篇又一篇复制来的小知识,对于学习写作有帮助,并不是我写的。感谢您的推荐!敬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1 17:51 编辑

      1536.文章的过渡和照应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同样,文章也需要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1 17:57 编辑

      1537.文章的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1 17:59 编辑

      1538.文章的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1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1 18:01 编辑

      1539.文章的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1 18:03 编辑

      1540.文章的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0-3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0-31 18:06 编辑

      1541.文章的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9 0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