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6 11:51 编辑

      1428.借物抒情法
      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例如,秦牧的《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首先,抓住仙人掌的特点,热情地抒发了赞颂之情:“仙人掌,嘿,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奇特植物!”紧接着,就它的坚韧性格、抗旱耐瘠、顽强拒害、花朵艳丽的特点一一进行描写。文末点明:“我总是忘不了那墨绿色的岛屿,那簇生着仙人掌的海滩,那迎着海风微笑屹立着的战士们坚毅的形象!”原来,作者所借之物是仙人掌,所抒之情是歌颂解放军战士高尚品德与情操。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目标 :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用多角度观察生活 。善于捕捉食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想法。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进行介绍说明,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多角度训练,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例文:
    自然是大师,即使是她不经意的一瞥,也总能让人萌动最美的体验,比如彩虹、比如海市蜃楼、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阳光,因为雷抒雁说—— 阳光,是一种语言
      早晨,阳光以一种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禅机,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鼓,即使是喁喁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阳亮清朗的心境。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诗人说,万能的上帝没有办法到每个孩子身边,去全身心地保护、关爱他们,于是上帝就用世界上最最特殊的材料创造了孩子最最亲近的人——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 水,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只是,那需要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去领会,才能清晰辩认。
      山城有水,水自碧山间潺湲而来,又缓缓经庄脚流淌而过,在盈澈见底的沟洫中,渐次将自己款摆成一道叫人明心见性的清凉。
      似乎满山殷勤浓密的苍翠,怎么也挽不住那一点对人间的关注与情爱,涓涓弱水,必执意要奔向人间。于是就那样毫不迟疑地启程,穿越密密树林,磊磊涧石,穿越青苔题壁的山涧,欣欣然来到这大片山城的土地,润泽成膏;把种籽,育化成苗;然后把人心,洗涤成一面不沾惹尘埃的明镜。
      那是否便是山城之水的心事与身世了呢?
      夏日午后,我时常临流而立,俯看水中天光的投影,云朵的飘移,小鱼的从容出游,以及自己悠悠摆动、却并不流走的身影;并且侧耳倾听水与风的酬唱应答,水与石的温和争辩;或者水自顾自的行吟如歌与沉默无言。那仿佛诉说着许多故事,也令人联想起许多故事的声音,有时,竟使我禁不住忘情地蹲下身来,像儿时沟边放纸船的样子,生命又温柔地回到了赤子最初的心境。
      谁说长沟流月去无声呢?我真想告诉那只顾在杏花疏影里,饮酒吹笛至天明的陈简斋——水,其实也有她们自己的语言的,只是她只肯把自己的流转,说给那既领略过生命中婉约柔静之美,复饱经狂涛骇浪、颠踬困苦的知音,去听罢了。
      若生命的河流,是一段曲折的沧桑;若岁月的清溪,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在每一道有形无形的流水之前,我都愿意自己是宁静得足以聆见水之清音的过客。(《台港文学选刊》2003年第7期)
      村庄背靠白鹿原北坡,遍布原坡的大大小小的沟梁奇形怪状。在一条阴沟里该是最后一坨尚未化释的残雪下,有三株露头的绿色,淡淡的绿,嫩嫩的黄,那是茵陈,长高了就是蒿草,或卑称臭蒿子。嫩黄淡绿的茵陈,不在乎那一坨既残又脏经年未化的雪,宣示了春天的气象。
      桃花开了,原坡上和河川里,这儿那儿浮起一片一片粉红的似乎流动的云。杏花接着开了,那儿这儿又变换出似走似住的粉白的云。泡桐花开了,无论大村小庄都被骤然暴出的紫红色的花帐笼罩起来了。洋槐花开的时候,首先闻到的是一种令人总也忍不住深呼吸的香味,然后惊异庄前屋后和坡坎上已经敷了一层白雪似的脂粉。小麦扬花时节,原坡和河川铺天盖地的清葱葱的麦子,把来自土地最诱人的香味,释放到整个乡村的田野和村庄,灌进庄稼院的围墙和窗户。椿树的花儿在庞大的树冠和浓密的枝叶里,只能看到绣成一团一串的粉黄,毫不起眼,几乎没有什么观赏价值,然而香味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中国槐大约是乡村树族中最晚开花的一家,时令已进入伏天,燥热难耐的热浪里,闻一缕中国槐花的香气,顿然会使躁急的心绪沉静下来。从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迎春花开伊始,直到大雪漫地,村庄、原坡和河川里的花儿便接连开放,各种奇异的香味便一波迭过一波。且不说那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色野草和野花,以及秋来整个原坡都覆盖着的金黄灿亮的野菊。
      五月是最好的时月,这当然是指景致。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看不到巴掌大一块裸露的土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惊奇。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陇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叶子,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得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几番浓霜击打,通身变成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本能地扬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飘落、融化,周围是雾霭迷茫的素净的田野。直到某一日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刻,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只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觅踪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好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7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7 06:17 编辑

      1429.托物言志法
      就是指借助外界的某种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好恶爱憎的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种外物之上的一种写作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作文,可达到举浅近事物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情,写寻常之物表达重大主题的目的。我们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既深刻含蓄、饶有韵致,又具体形象、可感性强。它的特点是通过状写事物,感物而生情,托物而言志。它是先写物,但不就物论物,不停留于物本身,而是将物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之后,再赋予物更深一层含意。由物而生情,通过抒发情怀,表述事理,来突出文章主题。
      例如,樊发稼的《故乡的芦苇》一文,运用托物言志法,先由芦苇的不起眼、朴实无华,到用芦苇叶子做哨子、做小船,再到芦苇丛中抓纺织娘,写芦苇给了作者不少童年的欢乐。接着,写芦苇无所不在、有蓬勃的生命,喜欢集丛而生、结成一个绿化的集体,任凭再猛烈的风也刮不倒。再写芦苇所求甚少、用途极广。最后,表示要学习芦苇的风格及奉献精神。全文托物言志,含蓄、生动。
      托物言志法与情景交融法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即是都要将情志外化迁移到外物之上,使情志具体化、形象化。其区别在于情景交融法中必须有景物描写,且景物描写常常穿插在记叙中进行,表达热爱、欣喜、豪迈、悲壮、失望等情感。而托物言志法则是全篇都围绕某种外物展开,处处都出现某种外物。这种外物是指动物或植物,如蜜蜂、茉莉花、荷花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7 12:24 编辑

      1430.物品自述法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8 11:00 编辑

      1431.远眺近看法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这种方法称作远眺近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8 11:11 编辑

      1432.内外结合法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8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9 11:09 编辑

      1433.移步换形法
      移步换形法,亦称“移步换景法”。
      提要:
      移步换形法就是在观察建筑物时,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采用一边走一边看的方法,把看到的建筑物的不同特点依次描写下来。
      特点: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
      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
      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示例:
      王叔叔带我去参观人民大会堂。我高兴极了,我早就盼望着这一天。
      人民大会堂真是雄伟壮丽!
      老远,我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十二根大理石的淡青色的柱子,有六七层楼高,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
      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啊!礼堂真大极了,楼上楼下这么多座位!我正想数一数这样大的礼堂到底能坐多少人,王叔叔说:“不用数啦,三层一共有九千六百多个座位,加上主席台上的三百多个,全场能坐一万人。”
      王叔叔叫我看顶上。我抬头一看,只见天花板上有无数盏电灯,像满天繁星,中央是一盏红五角星大灯,放出灿烂的光芒。王叔叔告诉我,这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在这里和各族人民代表商量国家大事。
      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我简直不知往哪看才好,柱子上,天花板上,都描着金花彩画,看得我眼花缭乱。在这宽敞的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排一排的大圆桌和皮椅子。听王叔叔说,这里可以举得五千人的大宴会。
      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每个厅都很宽敞,装饰和摆设各不相同。王叔叔说:“这种会议厅是用包括台湾省在内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命名的。各个厅都有自己的地方特点。”王叔叔还告诉我,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在这里会见外国朋友。
      走出大门的时候,王叔叔说:“这样壮丽的人民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我情不自禁地说:“盖得可真快,工人叔叔真伟大。”(《参观人民大会堂》)
      评点: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王叔叔带我参观人民大会堂的经过,赞美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赞扬了工人的劳动精神。
      这篇文章按参观的顺序,采取移步换形法描述人民大会堂。文章重点写了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每转换一个地方,文章都作了交代。如参观正门,文章写:“老远,我就望见正门上……”;参观中央大厅,文章写道:“进了门就是在央大厅”;参观大礼堂,文章写道:“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这样,文章把参观每一个地方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得清清楚楚。
      这篇文章在描写每一处地方时,都抓住最主要的特点来写。写正门时,重点写了国徽和柱子的颜色和特点;写在央大厅时,重点写了顶上的灯和地面的光亮;写大礼堂时,重点写了位置、大小、“顶上”特点、作用;写宴会厅时,重点写了怎样的美和宽敞;写会议厅时,抓住了各个厅有什么区别和它们的作用。但是写五处地方时,又有重点。重点是大礼堂,因为它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作用也更为重大,所以写得比较细致、生动。
      文章的最后通过我与王叔叔的对话点明了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9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9 11:19 编辑

       1434.说明介绍法
  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时,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采用说明介绍法时,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与前文衔接。
      如:《树木——人类的忠实朋友》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它对人类的产生、发展 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树木的种类繁多,是地球上的主要植被。根据树木种类的不同,可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 自然带。例如: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等。地球上的这些树木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首先,树木能够净化空气。由于它们具有光合作用 ,能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当人们走进树林,就有种清新的感觉,呼吸顺畅,有 利于身体健康。把树木比作“空气净化器”,是丝毫不过分的。其次,树木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功效。树木对地球上的水循 环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使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不断地进行交换、循环,涵养了水源。树木可以 使城市、乡村少受甚至免遭风沙灾害的侵蚀。在沙漠地带,树木的作用尤其重大,不仅可以 防止沙土到处飞扬,还可以阻止沙丘的移动,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树木还具美化环境、减少噪音的作用。树木对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绿树 成荫的 环境,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的情趣。树木是噪声的克星,据 专家测定,一棵榆树能吸收40~50分贝的噪音,这数字不算小了。生活在树木茂盛的环境中 ,就不会有人抱怨汽车喇叭太吵,耳朵吃不消了。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过分砍伐森林,就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系统的失调,引起气候干燥,河 流的含沙量增大,空气中的含氧量、含水量急剧减少,风沙灾害频繁,加剧水土流失。据历 史考证,两千多年前,今日的黄土高原上原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后来,随着人们不断伐木,森林不见了,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综上所述,树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保护树木已是当务之急。我国 的树木覆盖率仅有13%,而世界上最高的国家已达78%。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三北”防护林 带,在那些风沙灾害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加强植树造林工作。在城市里,我们正大力开 展绿化工作,但许多地方伐木毁林的行为时有发生,在此我要大声疾呼,为了有一个美好的 生活环境,请大家保护树木、爱护树木。
      最后,我来谈谈保护树木的具体措施。第一要经常植树,第二要爱护幼树。先有小树,而后 才可能有参天大树。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乱伐滥砍。保护树木,人人有责,为早日实现 我国树木覆盖率达到30%这一目标而努力吧。
      在这篇说明文中,作者首先从总体上说明了树木的作用与种类,然后具体介绍了树木的作用 :一是能够净化空气,二是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功效,三是具 有美化环境,减少噪音的作用。整个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树木与 人类的密切关系,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当然,不是说介绍法只有说明文中适用,在记叙性文章中也使用。如背景介绍、阐发事理等 方面也往往采用此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10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10 20:42 编辑

      1435.环境衬托法
      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风俗。用来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等。而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主要用来表现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天气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用来提示时间、季节,渲染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绪,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
      例文:
      冬天的一个晚上,窗外刮着凛冽的寒风,飘着鹅毛大雪。
      吃过饭,妈妈收拾完碗筷,便坐在炕上,穿针引线缝制一件棉衣。我坐在灯下做家庭作业。屋子里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掛钟滴滴答答地响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做完了作业,便钻进暖乎乎的被窝,很有兴趣地看着妈妈做活。只见她埋着头,一针一针地缝着,那针脚又密又匀。不一会儿,线用完了,她低下头,用牙齿将线咬断,重新穿好线,把针尖在头发上蹭蹭,又埋下头继续缝起来。这件棉衣比较大,我猜想,那一定是给姐姐缝的。其实呀,妈妈也该给自己缝一件了,她那件棉衣也穿了两三年了……不过这棉衣的面料看上去老气了点……我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
      睡着睡着,我被一阵咳嗽声惊醒。我揉揉惺忪的眼睛,定眼一看,都十二点多了,可妈妈仍然在灯下缝着。夜深了,窗外的风越刮越猛,雪花变成了雪粒,打在窗上啪啪直响。屋子里已经很泠,妈妈缝一会,就用嘴呵呵手。我心疼地说:“妈!您该睡觉了!”妈妈抬起头,吃惊地问:“吵醒你了?你快睡吧,我一会就好。”哦,我想起来了,明天姐姐要到县里开会,难怪妈妈要连夜赶制呢。
      第二天一早,妈妈把我叫醒。我起床一看,炕上放着一件新棉袄,桌子上摆着热腾腾的饭菜。妈妈平静地对我说:“快洗洗脸吧,上学前,把这件棉衣给东头的五保户王奶奶送去。”我听了先是一愣,接着,一股暖流便涌上心头,我一下子搂住妈妈,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善良的好妈妈!”
      这篇短文3处进行环境描写:1、先写窗外飘着雪,寒风凛冽,衬托天气寒冷,从侧面交代人们对棉衣的需要。2、再写挂钟滴答,衬托夜静,说明妈妈在精神专注地赶做棉衣。3、描写屋里、屋外冷,衬托了妈妈缝棉衣辛苦。三处写景,不仅点明了时间,渲染了气氛,而且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是自然环境描写,但是,我们也能够从“五保户”等体现社会环境的字眼上看出,这是一个发生在90年代之前的故事。
      茅盾先生说:环境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用环境衬托法写人,要注意几点:
      其一、环境描写要用在诸如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的时候。如上文的环境描写,就衬托了妈妈担心“五保老人”受冻的心理,交代了妈妈是一个农村妇女,表现了妈妈的善良性格。
      其二、环境描写要用在烘托人物形象的时候。如作文《桃花朵朵开》中描写:“每一朵桃花,都像一个孩子的笑脸,粉嘟嘟的,让人忍不着想亲一亲。粉红如霞的桃花林深处,飘荡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这里借助桃花的美来写儿童的可爱、童年的美。
      其三、环境描写要用在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的时候。如鲁迅的小说《药》最后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但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没有黄莺,只有乌鸦…”这里就是借助环境描写来渲染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其四、环境描写要用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时候。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正是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在沽酒途中见到一座小神庙。也正因为风雪紧,草场被压倒,林冲才到庙中避寒,才有机会听到仇人的谈话。这里对风雪的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其五、环境描写要用在深化主题的时候。如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为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极力描写了烈日暴雨。日烈到人们不能忍受,祥子还得拉车,雨暴得人们不能行走,祥子还得拉车。通过这些描写,展现祥子吃苦耐劳,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主题。
      其六、环境描写要用在需要以景感动人的时候。如作文《嵖岈山三绝》中,“你从山下往上看,野草铺满山坡,石上爬满青苔,大树撑着绿伞。一座山都是绿油油的。春天点缀着五色的花朵,连风都是香甜的;夏天弥漫着凉爽的气息,使人忘记了酷暑;秋天绿中飘扬着红叶,好像无数面小旗;冬天才美呢,那雪中闪现的绿,就像写满山坡的歌颂春天的诗——嵖岈山的绿啊,醉人!”这里,借助一系列景物描写,使读者身临其景,深受感动,不由产生热爱之情。
      环境描写风姿各异,绝非以上几方面所能言尽。我们要通过阅读鉴赏名家名篇的环境描写,从而深刻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11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11 04:02 编辑

      1436.彩笔描绘法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示例:
  我家有一株“朝天辣椒”,种在一个紫红色的花盆中,一尺多高。
  “朝天辣椒”枝叶蓬蓬勃勃,青翠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枝的顶部结着一撮一撮的小辣椒,下圆上尖,颗颗朝天。这些辣椒,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有的红得猩红,有的略带桔黄色,全都圆鼓鼓、亮晶晶的,真可说是五彩缤纷。
  我很喜欢这株“朝天辣椒”,每天放学回家,总要看它几眼。(《朝天辣椒》)
  评点:
  这篇文章先写“朝天辣椒”生长的地方---紫红色的花盆和大小;接着写“朝天辣椒”枝叶的颜色---青翠,形状---蓬蓬勃勃,很茂密,平整得像一片云松;然后写它的果实。先总写形状,下圆上尖,再分写颜色,有的白中泛黄,有的青中透红……再总写形状颜色,圆鼓鼓、亮晶晶;最后写我对“朝天辣椒”喜爱的感情。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朝天辣椒”有了总的印象,好像看到小作者拍摄的一张彩色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1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11 11:56 编辑

      1437.远近结合法
      特点: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远近结合法描写景物,就是从远、近两个不同的角度反映景物的特点,给读者以全面整体而又细腻完美的印象。
      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景物的关键是:
      1.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
      2.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使文章条理分明。
      举例:
      来到水库,就像到了美丽的天堂。站在大坝上向远处眺望,我简直陶醉了。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微波起伏的湖面上,漾起一缕缕金光;再向四周一望,青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散发出清甜的香味,那映山红倒映在湖水中,显得更美了。仔细瞧那湖面,近处的呈翠绿色,远处的呈蔚蓝色,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湖里的鱼儿有的浮到水面上吹泡泡玩,有的跳出水面几尺高再落下去,仿佛是在为我们的到来欢呼跳跃,又像是跳起来欣赏这“天堂”美景。
      赏读:
      忽而远观,忽而近看,表现了“我”“到了美丽的天堂”时“简直被陶醉了”的心情,美景无限,目不暇接。
      作者用了“向远处眺望”、“向四周一望”、“仔细瞧”、“近处”、“远处”等表示观察点的词语,使描写顺序清晰,行文思路条理分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8 01: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