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9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9 13:54 编辑

      1420.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叙事时不只写一个事件,头绪较多,可以主写中心事件,并以此为线索,带出次要事件。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示例:
      早晨,小东和小牛背着书包上学去。他们一边走一边愉快地哼着歌。走到一片向曰葵地边,他们停住了。这些向曰葵种在路旁的斜坡上。他们每天路过这里,总要耽搁一会儿,比一比秆子长高了多少,看一看花盘长大了多少,有时还打去几片多余的叶子。
      这一回,他们俩同时发现了一棵折了的向曰葵。这是一棵刚刚长出花盘的向曰葵。小小的金色花盘,垂下来,搭在旁边的一棵向曰葵上。
      小牛托起花盘,惋惜地说:“这棵向曰葵活不成了。”小东看了看叶子,看了看折的地方,满有信心地说:“叶子没有蔫,伤不算重,一定救得活。”小牛摇了摇头说:“活不了啦!”小东说:“你不信?不信就打赌。”“打赌就打赌。”小牛也不示弱,接着问:“什么条件?”小东说:“赌蝈蝈,三只蝈蝈,大个儿的,会叫的。”小牛说:“三只就三只。”
      中午放学以后,小东赶回家里,找了两根小木棍和一些绳子,朝那片向曰葵走去。快到地边的时候,他愣住了。只见小牛站在那棵折了的向曰葵旁边。小东想,小牛想干什么呢?难道为了赢三只蝈蝈,让向曰葵早点死吗?他赶紧加快了脚步,上去看个究竟。
      原来他的好朋友小牛,正用两根小木棍夹住葵秆折了的地方,拿绳子一圈一圈地缠着,缠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在他脚边的地上,有一个高粱秸做的小笼子。笼子里装着三只绿得像玉一样的蝈蝈。(《三只蝈蝈》)
      评点:
      这篇文章写了三方面的事:一是小东和小牛在上学的路上去看向曰葵的生长情况;二是小江和小牛发现了折了的向曰葵,两人对能不能救活争论起来,并且打了三只蝈蝈的赌;三是小东和小牛在中午放学以后都去抢救向曰葵。这三方面的事中,抢救向曰葵是主要事件,文章以它为主线,其他方面都围绕这条线展开,受它的制约。这样,以主带辅,三方面互相配合,内容丰富却有条不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30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30 13:14 编辑

      1421.写生法
      学习画画,要从写生、素描学起;学习书法,要从描红、临帖练起。同样,我们在作文时,也要先从最基本的描摹练起,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扎实的写作基本功。
      法国有位叫莫泊桑的人,他的老师福楼拜是当时著名的作家。莫泊桑开始学写作时,老师要他每天到大街的十字路口去观察行人,然后把行人的外貌、神态、动作等等特征具体地描写下来。莫泊桑虽然觉得枯燥乏味,但他还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直到两年以后,老师才教他文学创作的方法。由于莫泊桑对各种各样人物的特征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他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终于成了一代文学大师。由此看来,想要把作文写好,必须从“写生法”开始。
      什么叫“写生法”呢?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人、物,用文字准确地描写下来。“写生” 哪些人或物?又该如何去“写生”?这是必须搞清楚的。比如,有一次,看到秋天来了,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歌颂秋天的作文。由于现在的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因此竟有人写出了“秋天油菜花一片金黄”; “秋天青蛙呱呱叫个不停”和“秋天知了唱着动听的歌曲”等等不合时令节气的语句来。还有一次,老师让大家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结果,许多同学在写外貌时,都有“弯弯的眉毛,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等句子。其实每个人的外貌都是各不相同的,就连孪生兄弟也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在练习“写生” 时,最好从常见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开始练起,练好了这些,我们在写作文时,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写什么像什么,而不至于“张冠李戴”、“千人一面”了。
      至于如何去“写生”,我们不妨从古人那儿学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清代作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节选中有一段这样写道: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可见,要熟悉每一样事物,没有“明察秋毫” 和“细察其纹理”的本领和习惯,是不行的。有许多事物,我们不是没有见过,而是往往 “熟视无睹”,没有做有心人,没有仔细地做过观察。到要写的时候,又怎么能写得详细具体呢?其次,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除了注意它的形状、色彩、动态等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方面,比如花的瓣数,叶的脉络;人的眼神,手的动作等等,这些细节的方面我们往往会疏忽大意。其实细节描写在作文中是十分重要的。有的同学写“桃花”,只写了它的颜色是“粉红”的,它的形状是“怒放” 的,却写不出它的瓣数,写不出它的花蕊是怎么样的。有的同学写人的眼睛,只写了是 “明亮”的,是“大大的”,就是没写眼神里包含着什么,是“兴奋”?是“羞怯”?还是“生气”?一概没有写。什么原因呢?平时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吧。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你刚才讲的道理我都知道了,可我没有这个习惯怎么办?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讲道:“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习惯是在实践中养成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反复实践,养成习惯。叶老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比如学游泳,不下水就永远也学不会。下水机会多了,慢慢地就会摸索到游泳的方法来。作文也是这样。平时多注意身边的事物,留心观察,多做些积累素材的笔记,日积月累,你的库存就会丰富起来的。到那时,我们在作文时,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下笔如有神。即使是要我们写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如果把平时观察到的细节用进作文里去,同样也会能写得栩栩如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1 12:22 编辑

      1422.转动法
      提要:
      有些物品,光用写生法描述,不可能使读者对物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采用转动法进行描述,即对物品的上下、前后、左右的特点,按一定顺序进行描绘。
      特点: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示例:
      一分硬币,它的形状是圆的,直径不到二厘米。正面是庄严的国徽,上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大字。侧面镶有齿轮般的花纹。反面在两支谷穗之间写着它的名字--壹分,底下注明了它的出生年份--1963。它是用铝制成的。颜色是银色的,只要太阳一照就闪闪发光。(《一分硬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1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1 12:26 编辑

      1423.剥笋法
      提要:
      剥笋法就是按照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依次对物品进行描述。
      特点:
      有些物品结构比较复杂,光用转动法还描述不清,抓不住特点,我们就要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的顺序把物品的结构描述出来。这就要用过渡词语把进入哪一层交代清楚。此外,要有重点地介绍物品的结构。
      示例:
      已熟了的桔果有一层金灿灿的表皮,颜色美,气味香。桔皮的里面是白色的。它不象表皮那么光滑,倒像牛羊的"百叶胃"。掰开桔皮,有鱼网似的桔络网着。每个桔果大约有十瓣左右头梳形的桔瓣,分别由一层极薄的桔膜包着。桔瓤俗称"桔米",因为它的形状像米。晶莹饱满的桔米呈金黄色,里面全是美味可口的桔汁。那大小如绿豆的桔核就稀疏地嵌在桔米的中间。(《黄岩蜜桔》)
      说明:
      这段文章写了果品--桔果。文章按照桔皮--桔络--桔瓣--桔膜--桔核的顺序,从外到里,依次描述了桔果的结构。我们读了这段文章,好像写得形象生动。文章看到作者拿着一只桔果,边剥边介绍。文章写得形象生动。文章在描述桔果的结构时,各有侧重点。如对桔皮,重点写颜色、气味;对桔米,重点写形状、颜色;对桔核,重点写了形状、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1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1 12:29 编辑

      1424.拟人法
      提要:
      拟人法是借助于想象力,把物品写成人,赋与人的一些特点。
      特点:
      运用拟人法描写物品,可以把物品写得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也便于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
      运用拟人法描写物品,要注意物品的特点与人的相通之处,不要牵强附会。描写时还要注意保存物品的本色,使物品显得真实自然,逗人喜爱。
      示例:
      热水瓶,多像一个戴着礼帽的人啊!你看它,一尺多高,圆圆的躯体,穿着漂亮的衣服,单手插腰,很有几分威武劲。不过它的嘴是长在头顶上的,一旦脱去帽子,银光闪闪的圆口才露出来。
      说明:
      这段文章把热水瓶比喻成为单手插腰、戴着礼帽的人,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我们读了趣味盎然。
      热水瓶的瓶盖像人的帽子,瓶壳像人的外衣,把手像插腰上的手,瓶口像人的嘴。热水瓶这些外形特点与人相似,所以我们读了不觉得意外,反而觉得作者比喻十分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2 12:31 编辑

      1425.化动法
      提要:
      物品是静止的,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写出它的动态,增加文章的趣味。
      特点: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示例:
      1、我家保存着一个无锡泥猫。你看,它昂着头,挺着胸,多像一位神气的大将军。它生着两只大耳朵,浓浓的眉毛下面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发出绿光,机警地巡视着四周……
      我看着看着,突然这只泥猫仿佛动起来了。它扇着两只大耳朵,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着。这时候,一只老鼠从它的脚边跑过,它往前一蹦,一下子捉住了老鼠。(《泥猫》)
      2、一进屋,迎面游来几条金鱼,悠悠晃晃的。仔细瞧去,竟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
      一只金鱼张着嘴,正在游动过来,尾巴像是白绸,扫着碧绿的水。这绿水,微微地荡漾着。
      真静呀!在这浓碧的水面上,且让那一条金鱼小胖子游玩罢。小胖子眼睛突鼓鼓的,像个小皮球,戴着顶红帽,白翅软呼呼地浮动着,它似乎要到远处旅行去了。
      金色的小胖子,缓缓地晃动着。嘴一张一闭。动着,动着,忽而它远去了。
近处,一条白翅的,上下浮动着,嘴不断哈气,身体却见小了,鼓大的眼睛黑极了。
      一些晶莹的小石子,也在潭底动着。这时候,我清醒了,一切都很清楚,金鱼却不动了。哦!是谁画下这美丽、幽雅而且生动有趣的图画呢!(《金鱼》)
      说明:
   《泥猫》一文先写无锡泥猫的静态,重点写了泥猫的耳朵、眉毛、眼睛和它的神态。接着文章通过"我看着看着,突然这只泥猫仿佛动起来了",转入动态的想象。文章中泥猫捕鼠的动作描写是紧扣静态描写的,两者相映成趣。
   《金鱼》一文先想象金鱼这幅画的动态,然后分别用"仔细瞧去,竟是挂在墙上的一幅画","这时候,我清楚了,一切都很清楚",作为过渡,说明前面的内容都是想象的。这篇文章先从想象动态入手,再写静态,使我们读了以后,觉得这幅画画得很逼真,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两篇文章把观察部分和想象部分交代得很清楚,因此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很有趣,但又不会误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7-2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3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安樵夫 发表于 2013-7-2 21:40
学习了

      感谢兴安樵夫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3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3 16:13 编辑

      1426.说明法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这10种。
      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
      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作比较: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
      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还有联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好处: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更加理解。
      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条理清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7-5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7-5 05:11 编辑

      1427.运用“五觉”法
      在人们的心里,蕴藏着各种各样的记忆,如果你能唤起他们心中的这些形象,你的描述就具有了激动人心的力量。用什么唤起读者的记忆呢?答案只有一个,用生动的语言。生动的语言,能够在读者的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从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人们心中那些深刻的各种各样的记忆并不是只从视觉得来,也来自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同学们在写作时很重视视觉形象,只写自己看到的一切,而实际上,要反映出一种景物的特征,仅仅调动一种感官是不够的。只有突破视觉印象的单一描写,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多种印象,才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客观画面,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绘景时,要把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受结合起来,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可以多角度地展示景物特点,使读者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印象,唤起读者心中的记忆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再创造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境界。
      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描写景物。课本中很多名家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运用此法的范例。如朱自清的《春》在描写春风时,就是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突出春风和煦与清新的特征。文章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作者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更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再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使得春风中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演奏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曲。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作者在文中描写春花的那段文字,我们阅读时也不难发现,同样是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绘春花竞放景象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勾连映衬,烘托渲染,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和“神”,画面立体感很强。
      老舍先生在《在烈日和暴雨下》描写天气炎热时,也运用了“五觉法”。“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每一个颜色都刺目”从视觉上写热,“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喘不过气来”从触觉上写热,“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每一个声响都难听”从听觉上写热,“每一种气味都搀合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是从嗅觉上写热,作者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的感受的描写,渲染出烈日之猛,酷热之甚,把“热”写得逼真形象,使人感到“热”无处不在,仿佛亲历一般。鲁迅先生也是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的高手。他在《社戏》中描写去看社戏途中见闻感受,从视觉方面写了碧绿的豆麦田地、水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从嗅觉方面写了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触觉上,感到清香夹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从听觉上,写了宛转悠扬的歌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渗透着主人公当时愉快而又急切的心情,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对航行在船上所见到乡村美景的喜爱之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儿童心中美丽欢愉、富有情趣、充满生机的百草园生活,从中表现出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儿童心灵世界,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同作者一样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同样也是运用“五觉法”,从视觉、听觉、味觉几个方面描写所产生的效果。
      “五觉法”的妙用是多渠道的,富有立体感的:用视觉,可以察形观色巧描绘,使人如见其状,历历在目;用嗅觉,可以吞芬吐芳妙描摹,使人如闻其馨,沁人心鼻;用味觉,可以含英咀华泼浓墨,使人如品香茗,秀色可餐;用听觉,可以聆听妙音精绘画,使人如雷贯耳,余音绕梁;用触觉,可以身临其境细体会,使人如影随形,真实可亲。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调动了各种不同的感官,从各种不同的感觉进行描写,读来生动细腻,引人入胜。运用“五觉法”描写景物,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绘景方法。我们要想在写作中运用“五觉”法来描写景物,首先要在观察景物时,学会使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感受景物特征,其次在描写时要注意围绕景物最主要的特点,把多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写,在描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以使描写对象清晰完整,活灵活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23: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