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2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2 16:35 编辑

      1410.详叙法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2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2 16:39 编辑

      1411.略叙法
      略叙的作用是在于交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又不必详叙的内容。它与详叙相结合,便整个叙述有详有略,疏密相间,形成叙述的起伏。略叙一般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与中心思想关系一般的部分;人所共知的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3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3 13:09 编辑

      1412.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这是一种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往往是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 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
      示例:
   《人生组曲》
      别人艳羡的目光、啧啧的赞叹,仿佛是人生舞台上的红牡丹,一个耀眼的角色,万人倾慕,闪亮的星呀!眼前似乎是平坦的高速公路,却隐匿着会刺人的荆棘呢?也许是真的聪 明而又快乐吧!可是美丽的外表却也掩藏不住——一颗虚浮的心,就如高音喇叭吹奏得尖锐 ,却欠缺一份平和!?
      当“平凡”的中音平稳地缓缓奏出时,坠落红尘的心也逐渐清静澄平,并不是规律呆板,而 是人生另一层境界,与世无争,超脱而不走异端,也许当历经了高亢的尖峰才能领略出平凡的美;虽只是一条普通的柏油路,却依然能尽责地担当人生的重任;“平凡出于自然”,假 如能好好地思索,更能悟出真正的人生!?
      不论是多明亮的艳阳天,也会有乌天突罩的可能,世上没有永远风平浪静的海,人生也有颓丧消沉的时刻。遭遇挫折时的心境就如令人闻之会莫名感伤的低音号——低沉,低沉!仿佛 正走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径,颠仆跌踬,使人气馁,但这是真正的转折点,能坚持到底便是成功,否则就要失败;但最撼人的人生却常于此际产生,雄伟浑宏的低音能使人起最大震荡!?
      一首歌必定是由许多高高低低的音符组成,我们的生命之歌不也如此吗?有艰苦才显得幸福的可贵,有平凡才烘托出灿烂的日出。其实只要你好好把握,人生必会有意义,何必埋怨上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4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4 12:38 编辑

      1413.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间接抒情法,是与直接抒情法相对,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它的特点是:要依靠媒介,具有依附性;含蓄委婉,耐人咀嚼,引人联想。它是叙事性、议论性文章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方法。运用间接抒情法抒情,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例如,巴金的《怀念萧珊》就运用了间接抒情法。他在文中写道:开刀之后她只活了五天,谁也想不到她会去得这么快!五天中间我整天守在病床前,默默地望着她在受苦,可是她除了两三次要求搬开床前巨大的氧气筒,三四次表示输血较多付不出医药费之外,并没有抱怨什么。见到熟人她常有这样一种感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这里,作者运用间接抒情法,通过叙述肖珊去世前的情景以及自己的希冀和愿望,抒发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6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6 15:05 编辑

      1414.先叙后议法
      就是先叙事后议论的写作方法,应用在议论文中。先前的叙述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议论起到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类型
      叙述的内容
      1、从生活出发,把在生活中的某种经历或某种感情写出来。这样叙述生活、发表议论,往往容易使人感到亲切。为什么?这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有的读者也曾经历过,而且也可能引发过读者的感触,只是读者没有深入地去体会,因而把它轻易地放过了。现在一经作者提出,自然也就有如他乡遇故知一般,倍觉亲切了。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先叙述游山的经历,而后才写游山的感触的。没有游山的经历,感触也就无从产生,所以游山之事是非先写不可的。类似的经历我们或许也曾有过,但王安石的感触却远比我们的深刻;所以我们读来不但感到异常亲切,而且还感到倍受教益。
      2、从历史事件出发,写出自己的感情。历史事件,历历在目,摆将出来,读者是不能不信的,所以用它来发端,实在是一种极巧妙的方法。譬如杨述的《恰到好处》一文,就是先叙述宋玉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的事情,然后据之提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论点,并进一步展开论述的。叙述历史事件与叙述生活经历相比,有它的方便之处。叙述生活的经历得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否则人家就看不懂;叙述历史事件,由于读者对那些事件早已知晓,所以只要用极少的笔墨就可以引起人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回忆,而且也较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叙述的方式
      1、概述法。即用凝练的语言概述事件的本身或经过,以便于引发议论,这种方法比较多见。例如,有篇《喝彩的流弊》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剧院里看戏,当演员演唱到传神的节骨眼上,观众情不自禁地报之以满堂彩。于演员,于观众,这都是一种正常的交流。但喝彩,总要贵当其时、其事,乃至其量,不当,则为流弊。”就是先叙戏院里看戏喝彩的事件,而后引出“但喝彩,总是贵当其时、其事,乃至其量,不当,则为流弊”的论点来的。由此入题,让人觉得自然贴切。
      2、摘录法。即直接摘录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的有关语言,省去事件本身的叙写,而摘录的人物语言则与论点直接相关。譬如,有一篇《阿谀我者是吾贼》的文章,就是用这种方法入手的:“据说郭沫若同志生前常用这样一句格言与科学家们共勉:‘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善者是吾友,阿谀我者是吾贼。’这真是至理名言。人们明白这个道理并不难,然而,照这样做却不易。”由此入题,则使人感到简简洁明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6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6 15:28 编辑

      1415.先议后叙法
      先议后叙法是指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示例:
      章志扬伯伯光荣退休了。他人虽退休,思想却没有退休,经常在食堂里帮忙,为食堂修锅灶。
      一天,饭还没熟,鼓风机的通风管里却没有风了。这可把新来的炊事员急得团团转,拿不出一点办法来。恰巧,章伯伯及时赶到,仔细听了听,凭他多年的实践经验,断定是煤渣把通风管堵住了。他二话没说就脱下棉衣,找来工具,手伸到通风管里,一点一点地往外扒煤渣。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终于把通风管清除干净了。章伯伯望着那通了气的通风管,欣慰地笑了。有些人劝章伯伯要好好休养,注意身体,章伯伯却乐呵呵地说:“我还是学校的人嘛,学校的事我怎能不管?”(《章伯伯二三事》)
      说明:
      这段文章首先对章伯伯的优秀品质进行议论。赞扬章伯伯“人虽退休,思想却没有退休”,一心想着学校的食堂工作。这样一写,我们对下文记叙的事件的意义就明白了。文章在议论之后,具体记叙了章伯伯退休后断续帮助学校的优秀品质,对前面的议论起了具体说明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7 21:50 编辑

      1416.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文艺作品往往是夹叙夹议,叙的是故事,议的是所谓思想。人人都怕被指责浅薄、没思想高度,所以老是要议。
      赖声川的相声是“夹叙夹议”的,上半场以叙为主,千奇百怪的噱头逗得全场前仰后合地大笑。可是到了下半场,赖声川忍不住要在噱头之上寻找一种依托,于是往回收,开始议了,还是噱头,但是频繁出现“战争赢了”、“结尾”这样深刻的意象,好吓人。场内的笑声变成了貌似深有同感的掌声,再笑,好像也含有辛酸和沧桑的成分了。这么议,对于一出相声来说,有点议过了头。
   《所谓先生》也是夹叙夹议,通篇是幽默,但是叫人看出了沧桑。人物的沧桑还在其次,作者的沧桑后的成熟虽叫人感慨,但从成长的角度看,真是可喜。而且我想说,比起赖声川的相声来,《所谓先生》的夹叙夹议,对于一部小说而言,火候儿拿捏得正好,不瘟不火,议是真正夹在了叙里,血肉相连;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文过,不饰非,想清多少就议多少;议出种种所谓思想叫你想,却又不假大空,不招人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不信你去书店转转,目力所及,十之八九自己没想明白,却在奢谈人生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8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8 10:52 编辑

      1417.以物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选的物应有象征意义,而且要时刻围绕这个物,这个意义来写作。例子:
      第一场霜过去,枫叶红了,湖水蓝了,蒲公英的头白了,山菊花的脸都笑开了。
  一朵山菊就仿佛是一个村姑,金黄浓绿,大红大紫,毫不羞涩。不过秋天总是寂寞的,尽管遍地清香,可是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没有多少东西像她们那样不在乎严霜,连清高荷花也只剩一把遮不住的伞。
  风来了,像一只柔软的手,扯起蒲公英漫山飞舞。一朵金灿灿的山菊花很不快乐,她和所有的花草一样,看不到山崖以外的世界。
  终于一阵风抓住了她和一堆橡树的落叶,她的花蕊快乐地和叶子握握手,溜向空中。“快回来,”旁边的山菊花对它说,“我们其实用不着跑那么远。”
      她在风中爬得更高,加入了小白伞的行列。一起飞过山坡,飞过枫树林和成片的芦苇。
  “秋天真好,我们都能飞,棒极了!”她兴奋地对小白伞说。
  “这可不一样,”一顶小白伞同情地说:“我们是种子,飞起来是要找一个地方重新生长开花,花朵离开枝头是没有意义的,明天就枯萎了。”
  另一顶小白伞毫不客气地说:“你也不是飞,是凋零。”
  她觉得全身有点冷,和小白伞一起降落在池塘边。池塘里也凋零着几片叶子和芦花,卷曲着脸让波纹推来推去。“我跟她们不一样,我是能够飞翔的。”她想,继续邀请小白伞:“出发吧,你们会看到,我不会什么事都没做就枯萎的。”
  “我们不走了,”小白伞说,“这里温暖湿润,是一个不错的家,可惜,对你是用不着了。”
  她决定等候秋风继续赶路。池塘里一只往南迁徙的大雁发现了她。
  “你最好还是呆在这里,”大雁说:“飞远了当心被野猪山羊踏成泥土,如果被孩子发现就更倒霉,他们喜欢采了菊花投进锅里焙干,然后泡茶喝。”  她吓坏了,在风中徘徊,不知该怎么办。
  夜罩下来,她枕着浓霜沉沉睡去。“这是我的最后一个夜晚吗?”
  醒来,山雾迷茫。小路上传来脚步声。她想赶快逃避,可是没有秋风湿漉漉的,比梯子还滑,她爬不上去。
  然后一双柔软的小手拈住了她。一个小女孩,眼睛很大,像蓄着一汪清泉。她镇定下来,眼光这样纯净的小姑娘不会用她泡茶吧?
  没有,女孩只是悄悄把她夹进一个淡蓝色的纸片里。纸片上写着几行娟秀的字。
  到了学校,她随小女孩静悄悄来到一扇窗前。屋里没人,女孩调皮地一笑,将她和纸片放在桌上,又掩上门走了。
      山菊花孤独地从纸片缝里窥探四周,一间寒素的小屋,成堆的作业本,一个很旧的地球仪,一瓶红墨水,还有一副发黄的玳瑁眼镜搁在语文书上。
      脚步声又响了,非常匆忙。一只清瘦的手打开纸片,她看到明媚的阳光照在一个两鬓染霜的头上。这个人目光也是清澈的,虽说眼角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老师,让这一束心香表达我们的祝福,节日快乐!”她听见略显沙哑的嗓音念着纸片上的字。清瘦的手有些颤抖地掀开台历:她看到一行数字:九月十日。
  接着一滴滚烫的东西落在她身上,折射着秋日的晨光,让她无比地灿烂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9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9 13:24 编辑

      1418.以人为线索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如《我的老师》一文以我的老师“蔡芸芝”为线索,将七件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塑造了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老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热爱之情。如《故乡》一文以作者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来反映当时农村生活的日益凋敝和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文章,就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材料分成几个方面,再加上小标题,这就使文章条理清楚,眉目分明。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录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9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9 13:48 编辑

      1419.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22: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