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3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30 14:56 编辑

      1370.序换
      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作的语词的顺序的相互调换,叫“序换”。一般来讲是紧靠着的两个字、词或词组的位置的互相调换。例如: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豆腐一碗,一碗豆腐。安全为生产,生产保安全。有些外企的老板威胁我们员工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等都是。姜老板“威胁”小胖的“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去说快板儿”虽然意思与上面所列举的差不多,但不是“序换”,因为这里并没有调换语词的位置。相声作家王鸣禄对这种修辞方式的理解很有心得,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别具特色。如他创作的,高英培、范振玉表演的《石厂长》:
      甲:我就喜欢研究各种工作职称的内在含义。你比方说工人。
      乙:它的含义是什么?
      甲:你把两个字一翻个就明白了。
      乙:翻个就是人工。
      甲:对,就是人去做工。
      乙:农民呢?
      甲:照样,字面翻个。
      乙:民农。
      甲:对,民去种地--务农嘛。
      乙:战士呢?
      甲:翻一个儿。
      乙:士战。
      甲:士兵准备战斗。
      乙:要照你这解释司机可就变成鸡丝啦!
      甲:面汤还变成汤面啦!你怎么净惦记吃啦。
      乙:说了半天,您是搞什么工作的?
      甲:干部。
      乙:那您这工作的内在含义也得把字面调一个--不干!
      甲:长学问了。
      我们以前曾经强调过,任何东西只要一进入相声这种艺术形式,那么他就不可避免的带有相声的艺术特色。语言修辞也是一样。如果说“工人、农民、战士”的“序换”还算是比较规范的话,那么“干部的不干”则通过“偷换、曲解、强辩”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讽刺意味。语言谐趣、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的幽默色彩。相声演员由于他的职业特点,对于语词都很敏感。常常能挖掘出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或正用,或反用,或颠倒,或曲解,甚至包括改变它的逻辑重音,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方说,加拿大,很平常的一个国家的名字,但相声演员通过“序换”、“曲解”赋予她很丰富的含义和色彩。杨振华、金炳昶的《好梦不长》,讽刺对象是“四人帮”的党羽、爪牙--大裤衩子!此公一贯的“打砸抢偷摸拿”……情节和人物背景就不必多介绍了,“地球人都知道”。
乙:……你们这是真正的打砸抢。你拿的那个都是人民的财产,决不允许你们随便拿!
      甲:(大裤衩子,下同)“我们有理论根据。”
      乙:什么根据?
      甲:“美洲有个加拿大,咱们就给他来个大家拿。”
      乙:你是第一书记了还大家拿?
      甲:“我是第一书记了就不是大家拿了,也不是加拿大了……”
      乙:那是……
      甲:“拿大家了。”
      乙:嘿!他真能掂对这三个字!
      与“序换”辞格相近的还有一种辞格叫做“颠倒”,“颠倒”的原理和修辞效果与“序换”大同小异,其范围比“序换”更广泛,它可以是(具有明显的上下结构特征的)“两句成语、谚语、对联、格言等的颠倒”。以其明显的、引人注目的、非同一般的误差形成失调、反常,从而达到一种诙谐幽默的修辞效果。譬如姜昆、李文华创作演出的《谚语谈》:
      甲:您对我们国家的谚语熟悉吗?
      乙:知道一些。
      甲:那我要说个上句。
      乙:我能给你对个下句。
      甲:那你听着,路遥知马力。
      乙:日久见人心。
      甲:不怕红脸的关公。
      乙:就怕抿嘴的菩萨。
      甲:良药苦口利于病。
      乙:忠言逆耳利于行。
      甲:卖瓜的不说瓜苦。
      乙:卖酒的不说酒薄。
      甲:先下手遭殃。
      乙:后下手……更遭殃。
      甲:你这对吗?
      乙:你先错的。
      利用人们非常熟悉谚语,故意“颠倒”其“上下结构”和“先后顺序”,造成反常、失调从而抖响包袱。这里其实是两种修辞方法的综合利用,先将“先下手为强”的“为强”“序换”(偷换)为“遭殃”,“后下手遭殃”的“遭殃”理所当然地换成了“更遭殃”。因为这句谚语有明显的“上下结构”和“因果关联”,所以“颠倒”后喜剧效果异常明显。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牛群、李立山的《巧立名目》中的“顶门包袱”: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无”和“有”进行“序换”和“颠倒”,包袱效果也可以。由此可见,序换和颠倒在相声中经常连在一起使用。更多的时候需要借助“三翻四抖”的铺垫和“强化”(喜剧效果)。如下面这个包袱:
      甲:张秉贵师傅有什么特点,我们于师傅就学什么特点。
      乙:张秉贵师傅胸中装有一团火。
      甲:我们于师傅一团烈火胸中装。
      乙:张师傅工作起来有五个劲儿。
      甲:我们于师傅用五个劲儿来工作。
      乙:张师傅待顾客如亲人。
      甲:我们于师傅如亲人待顾客。
      乙:张师傅取得成绩不骄傲。
      甲:我们于师傅取得骄傲不成绩。
      乙:啊?
      甲:……反正我们于师傅也不简单。(马季、唐杰忠《营业员之歌》)
这要按相声艺人的说法,这种例子应该叫“反正话”,“颠倒”一句话的正常顺序,以造成颠倒前后的反差、失调。在逻辑学中叫“换位法”,一种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形式,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当然,为了保证推理的正确,在“前提”、“主项”、“宾项”等方面还有一些具体要求,这里咱们先不去管它。那东西摆弄起来太枯燥。
十多年前,相声舞台上流行一个返场小段就叫《反正话》,好多对演员都使过这块活,它的基本的形式、模式如下:
      甲:我是战士。
      乙:战士是我。
      甲:我热爱工作。
      乙:我工作热爱。
      甲:我是炊事员。
      乙:炊事员是我。
      甲:我给大伙做饭。
      乙:大伙做饭给我。哎!可以呀!
      ……
      甲:我是炊事员。
      乙:炊事员是我。
      甲:我喂猪。
      乙:猪喂我。嗨!换一个吧!换一个吧!
      基本上都是这种形式,三翻四抖加上“序换”、“颠倒”,不同的演员演的内容也不太一样,“我是牡丹花儿”,“我是花儿牡丹”,“我是狗尾巴花儿”,“我是花 尾巴狗!”等等,不断的往里续包袱,越来越长,越来越俗。这段《反正话》玩的是一种语言文字游戏,由于它打破了人们正常的思维方式,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 觉,在实际演出中剧场效果也可以。最初的感觉还好,但是后来好多演员都用这个,时间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庸俗、乏味。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它来返场了。为什么哪?因为它手段比较单一,内容又多有重复。单一的逗笑手法的反复刺激,导致观众“笑穴”的麻木、不反映;重复的内容败坏了观众的欣赏口味,让人反感、厌 恶。高明的演员善于隐藏、变换、调剂他的逗笑手法,如果说整个段子都是“伦理哏”的内容(如《反七口》),则难免让人生厌,而马志明在《大保镖》中的“偶尔为之”非但不让人讨厌,而且剧场效果非常之好!“抽冷子”来一下,使观众难以察觉,有突然性和相对的新鲜感!
      “颠倒”还不只是语言修辞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同时也是构成幽默的一种艺术手法。比方说逻辑关系,规律、情理方面的颠倒;人物关系(长幼、尊卑、性别等)的错位;以及世间万物“秩序” 上的“颠倒”等等。你像人们常说成语“削足适履”就是一种“颠倒”、“本末倒置”,正常的情况下都是“鞋”来适应、迁就“脚”,如果让“脚”去“迁就、适应”“鞋”会怎么样?有悖于情理、常理,说不定就会闹笑话:
      马三立:(你穿这马褂)你这脖子顸,你这脖子太顸,你穿这马褂,你这脖子得想办法儿。
      郭荣起:脖子想办法?拾掇拾掇马褂成了,哪有拾掇脖子的?(马三立、郭荣起、赵佩茹《扒马褂》)
      相声演员敢于向人们的传统观念、正常逻辑和正常的思维模式挑战,乘机搅乱观众的思维和理智力、判断力,以反常识的手法出其不意地创造出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30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30 22:23 编辑

      1371.倒装
      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在古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略)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定语后置:就是指在文言中,把修饰限定的词放在宾语中心语(即中心词) 后面
      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31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31 18:22 编辑

      1372.析字
      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如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海动山倾古月摧”,就是运用离合式将“胡”字析为“古”“月”二字。析字格分化形、借音、衍义三种情形。
      1、化形:是变换字型的析字。有分离合析字,增损析字和借型析字三种。
   (1)离合析字
      离合析字指离合字形,即在字形结构 上进行分解变化,重新组合后而得出新的字,构造出一种临时性新的意思的一种析字手法。如:
      《红楼梦》第五回: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这里把孙绍祖的“孙”字离合为“子”和“系”两个字,既有“你是”之意,又有暗指孙绍祖之意。
   (2)增损析字
      增损析字指增损字形,即增添字形的一部分或减去字形的一部分,得出一个在该语境下合理的“新生字”,以期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如:
      《红楼梦》第十四回: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庚辰本脂批云:“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通过脂批我们可以看出,“柳”字用增损法,得到“卯”字;“彪”用增损法,得到“虎”字;“魁”用增损法,得到“鬼”字。这里脂批揭示出原文中作者运用增损法和谐音法,将十二地支隐喻其中。
   (3)借形析字
      借形析字指借用整个字形来进行修辞活动,但只单单假借字形,最常见的是借用字形打比方。如:
      《红楼梦》第十六回:凤姐笑道:“妈妈你放心,两个奶哥哥都交给我。你从小儿奶的儿子,你还有什么不知他那脾气的?拿着皮肉,倒往那不相干的外人身上贴。可是现放着奶哥哥那一个不比人强?你疼顾照看他们,谁敢说个不字儿?没的白便宜了外人。——我这话也说错了;我们看着是‘外人’,你却看着是‘内人’一样的呢!”说着,满屋里人都笑了。赵嬷嬷也笑个不住,又念佛道:“可是屋子里跑出青天来了!若说‘内人’、‘外人’这些混账原故,我们是没有的;不过是脸软心慈,搁不住人求两句罢了。”凤姐笑道:“可不是呢!有‘内人’的,他才慈软呢!他在咱们娘儿们跟前,才刚硬呢。”赵嬷嬷笑道:“奶奶说的太尽情了,我也乐了,再吃一杯好酒。从此我们奶奶做了主,我就没的愁了。”
      所谓的“内人”,是指旧时男子对自己的妻子的称呼。而凤姐在这里借用“内人”作“自己人”的意思。和“外人”字面相对,所以可笑有趣。这是一种借形应境法。
      2、借音:亦称谐音,是谐和字音的析字。又分单纯谐音的,利用反切的“切脚”,和利用顺倒双重“反切”的“双切”三种情形。
   (1)借音析字
      借音析字即单纯谐音,主要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其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如: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政)然后也念了一个与贾母猜,念道:“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答案是砚台。
      这里用“必”借作同音的“笔”,表现出砚台与比的紧密关系,含蓄、委婉。
   (2)切音析字
      用这种方式的语言也称作“切脚”,即利用反切上用做反切的两音的,叫切音。如叫孔叫做窟窿便是。
      3、衍义:是从字义出发,推衍的析字。分代换,牵附,演化三种情形。
      析字:将文字的形体、声音、意义加以分析,打破固定的语意,产生翻新的效果。在《菊花台》中:“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歌词后半句“秋心拆两半”指的就是“愁”字,这里将文字的形体进行了变化,加深了歌词的含意。就歌词意境来看,因为“愁”是“秋”跟“心”的结合,隐喻如果被硬生生地拆散,可能再也回不去当初所想象的浪漫了。
   (1)代换析字
      是指换话达意的析字法。这常发现在引用的文中,是利用同义异词现象的一种修辞法。如:
      《红楼梦》第一回: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
      脂砚斋批语云:“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有“赤”点“红”字,“瑕”点“病玉”,皆用代换手法。
   (2)牵涉析字
      牵涉析字也称“牵连”,即随语牵涉,是指利用字义之间的相连关系,仿照现成词语临时创造一个言语新词的方法。如:
      《红楼梦》第十九回:黛玉笑道:“再不敢了。” 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方听出来。
      这里“冷香”当指宝钗的“冷香丸”,但是“暖香”却是黛玉根据“冷”、“暖”连用,且皆指温度之意,推演得来的,是用牵涉法。这是黛玉打趣宝玉与宝钗的“金玉姻缘”之意。
   (3)演化析字
      演化析字指在表达隐含的寓意时,弯弯曲曲,演述得似乎有关连,又似乎没有关连,必须细细推究才能明白的修辞手法,这就叫演化析字法。如:
      《红楼梦》第五回多次运用了演化法:
      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里的“霁月”意为雨后出月,演化出“晴”字;“彩云”则是成花纹的云彩,演化出“雯”字;这即是点明此为晴雯判词,揭示她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笑道:“你在这里,他们都不敢说笑,没的倒叫我闷。你要猜谜时,我便说一个你猜,猜不着是要罚的。”贾政忙笑道:“自然要罚。若猜着了,也是要领赏的。”贾母道:“这个自然。”说着便念道:“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贾政已知是荔枝,便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
      此处是先用代换析字法,“立树梢”代为“立枝”,再用借音析字法,“立枝”借音作“荔枝”,是贾母的谜底;但“立枝”也可借音作“离枝”,也就演化为脂砚斋庚辰本批语所云:“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暗示了贾家的败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1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1 10:23 编辑

      1373.飞白
      【要素】
      如果将如实记录下来的白字、别音等都称为“飞白词”,那么,飞白词就是飞白格的基本要素。
      【例文】
      ①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②昔一人出外为商,不识字,船泊于江心寺,边携友游寺。见壁上写“江心赋”三字,连忙走出唤船家曰:“此处有‘江心贼’,不可久停。”急忙下船。其友之曰:“不要忙,此是‘赋’不是‘贼’。”其人摇头答曰:“富便是富,有些‘贼’形。”(明·冯梦龙《广笑府》)
      ③一捐班不懂官话,到任后,谒见各宪上司,问曰:“贵治风土何如?”答曰:“并无大风,更少尘土。”又问:“春花何如?”答曰:“今春棉花每斤二百八。”又问:“绅粮何如?”答曰:“卑职身量,足穿三尺六。”又问:“百姓何如?”答曰:“白杏只有两棵,红杏不少。”上宪问:“我问的是黎庶。”答曰:“梨树甚多,结果子甚小。”上宪曰:“我不是问什么梨杏,我是问你的小民。”官忙站起答曰:“卑职小名叫狗儿。”(明·冯梦龙《广笑府》)
      ④(秋仔说)“我是来看武书记的。先天我虽然不知道是公社的首长,但知道这落难之人是个角色。我愿意为搭救武书记出把力,可牯狗队长不让我也立新功。他总是围(唯)生产力,不涂(突)出政治。我毕竟是个政治队长,总也算个队级干部……”(旷荣怿《弹坑长满青草》)
      ⑤“幺爷,是皇冠还是红旗?”后生们搜肠刮肚地用耳闻的车名帮幺爷圆场。
“啊——对对对喽!就就就是狗日的皇皇皇冠冠,满满满街都都是,警警警察都都没地地地方站,全全全他妈的躲躲躲躲到炮炮炮楼里去啦!”幺爷说完,任众人捧腹大笑,独自坐了下来,低头喝着正出味的茶。(陈立宗《鱼王山》)
      【解析】
      例①意思为:正月,各诸侯和众将相一起尊崇汉王刘邦为皇帝,说:“大王起自细微,诛灭暴逆,平定了四海……”汉王再三推让着不肯坐上王位,不得已,说:“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认为便、便国家……”甲午,汉王就在汜水之阳登上了皇位。
      作者把刘邦推让和假装不肯当皇帝时那种说话含糊、结巴的情景直录下来,表现了刘邦欲推还就、忸怩作态的虚伪性格。
      例②意思是:过去有一个人外出做生意,他不大认识字。有一次,船停在江心寺,他和朋友去寺中游玩。看见墙壁上写着“江心赋”三字,他连忙走出来叫船家开船,并说:“这里有‘江心贼’,快走。”他的朋友对他说:“不要走,这是个‘赋’字,不是‘贼’字。”这个人摇头回答说:“富便是富,有些‘贼’形。”
      这个商人认白字,将“赋”认作“贼”字,从而弄出了笑话,作者明知他认错了字,也照样援引下来,所以是飞白修辞格。
      例③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个用钱买了官来做的人,他上司问他官面上的话,他一句都不懂,全部回答错了的笑话。作者将错就错,将他回答错的话也照实录下来,有力地讽刺了那些花钱买官、毫无学问的人,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官场。
      例④秋仔虽然是政治队长,却对政治术语一窍不通,将“唯”说成“围”,“突”说成“涂”。作者明知道他说错了,却如实地记录下来,从而讽刺了这个名不副实的“政治队长”。
      例⑤中幺爷说话有一堆叠字,作者有意将他口吃时所说的话记录下来,使读者仿佛亲见其人,亲闻其声,使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个性。
      【种类】
      飞白的种类可以分为四种,即语音飞白、语义飞白、语法飞白、文字飞白。
      【特征】
      1.语音飞白
      语音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把因为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为方音、口吃、咬舌儿的影响而读错的音记录下来的飞白。如:
      ①(宝玉黛玉)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上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了。”(清·曹雪芹《红楼梦》)
      湘云说话有点咬舌儿,发音比较含糊,把“二”字说成了“爱”字的音,所以是语音飞白。
      ②什么“目前形势”呀,“统一战线”呀,“游击战术”呀……他都听不懂。有个教员是长征老干部,湖南人,还问他:“你听等听不等?”大水瞪着两个眼儿。旁人笑着说:“问你懂不懂!”(袁鹰等《新儿女英雄传》)
      这段文字中湖南老教员因为湖南地方口音的缘故,把“懂”字的音发成了“等”字的音,弄得大水半天听不懂,所以也是语音飞白。它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③只见他往台上一站,打开皮包,双手捧出这个指示,大声说:“大家别说话了!现在传达首长的重要指示,首长说:‘总编德才兼备,豆能肆意乏低。如此刀刻发难,实是吹毛求屁。今后苦有此事,定将狼狼打击。’(曹业海等《草包总编》)
      首长的指示本来应该是:“总编德才兼备,岂能肆意贬低。如此刁刻发难,实是吹毛求疵。今后若有此事,定将狠狠打击。”但这个传达者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把“岂”、“贬”、“刁”、“疵”、“若”、“狠”错念成“豆”、“乏”、“刀”、“屁”、“苦”、“狼 ”。作者将传达者因为文化水平低读错的字如实地记录下来,属语音飞白,对不学无术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语义飞白
      语义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故意把对方因误解词语的意义而说错的话记录下来的飞白。如:
      ①1976年初,某县召开大会,传达中央文件,反击右倾翻案风,台上传达文件的革委会主任情绪激昂,唾沫横飞,他一边传达,一边作解释,传达一句,便要解释好几句。
      “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他照文件念过一句,便解释说:“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已经抓到三起了,同志们要提高警惕!……”(采众《谣言四起》)
      革委会主任不懂装懂,还要自作聪明地乱作解释,将成语“谣言四起”中表示“兴起”意义的动词“起”错解为量词“起”。这种把别人错解词语意义的话记录下来的手法便是语义飞白。
      ②玉莲听不懂什么是持久战,她悄悄向金香问道:“金香,顾县长说的是什么‘战’呀!”
      “你真是个笨蛋!连个‘吃酒战’也不知道。”金香自以为是地说道,“就是喝醉酒打架嘛!喝了酒打人最厉害了,我后爹喝醉酒,打起我妈来没轻没重。”(马烽《刘胡兰》)
      金香本来也不知道什么叫“持久战”,但根据读音相近自以为是地误解为“吃酒战”,还煞有介事地发挥了一翻。作者将金香这个错误的理解如实记录下来,属语义飞白,这样便增强了人物语言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③有一天晚上,某机关的工作人员正在开会讨论今年的工作计划。末了,主任站起来,非常愉快地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向你们报道一个好消息,根据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改编的同名影片,已经拍成了,最近就可以在我们这里放映,现在让我介绍一下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吧。
      首先要介绍的是祝福这个人,他是这部影片最主要的角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旧中国的农民典型。祥林嫂嘛,不用说大家一定知道是祝福的妻子了,她同祝福一样是旧中国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祝福的妻子》)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著名小说,“祝福”二字是文章的标题。而这个主任不学无术,自作聪明,根据一般的、常规的猜测,误以为片名“祝福”是影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又张冠李戴地将祥林嫂说成是“祝福”的妻子,这更是笑话。对这种误解,作者照实写下来,这种手法便是语义飞白。这样写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对人物作出讽刺,又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3.语法飞白
      语法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有意把别人说过的不合语法规则的词语或句子记录下来的飞白。如:
      ①扁鼻子军官压着肚子里的火气,用手轻轻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死了死了的没有,我的不叫,我大大的喜欢小孩,你看见的没有?说呀!”(管桦《小英雄雨来》)
      日本军官为了哄雨来,以便套出雨来知道的那个共产党员的下落,便用日语语法来套汉语,说的都是半通不通、带有日本味道的句子,在中国语法上这是不合规则的,是病句。但作者将这些话如实地记录下来,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日本军官胡说八道的丑态。这种如实记录不合语法规则的语句的手法便是语法飞白。
      ②自古道:“管闲事,落不是。”人家是躲着是非走,你是故意往是非窝里扑哩!每逢开会,你总是不能悄悄地。不是当面“批”这个的“评”,就是“批”那个的“评”!(马烽《“自古道”》)
      “批评”本是个合成词,是不能拆开来用的,可是“自古道”(陈守忠老头的外号)却将它拆开来用。作者有意将这种不合语法规则的用法记录下来,是语法飞白的手法。它使语句显得诙谐风趣,表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③(为群:)“没有一点集体思想。”秦大娘道:“你有集体,你去集体,俺不集体……”(陈登科《风雷》)
      “集体”本是指有组织的整体,是一个名词。秦大娘本来对新名词不大理解,又正在气头上,语音急促,于是便说出了“你有集体,你去集体,俺不集体”这种文理不通、语法不规范的句子,这便是语法飞白。作者如实写来,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十分传神。
      4.文字飞白
      文字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有意把别人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的飞白。如:
      ①有人送枇杷于沈石田,误写琵琶。石田答书曰:“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嗣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夜雨之际也。”(清·褚人获《坚瓠集》)
      别人将“枇杷”二字错写成“琵琶”,沈田石不但不纠正,反而有意地写进回谢的书信中(承惠琵琶),这就是文字飞白。作者通过文字飞白,不但使语言表达饶有风趣,同时具有一种讽刺别人读书少的意味。
      ②一日,公子有谕仆帖,置案上,中多错谬:“椒”讹“菽”,“姜”讹“江”,“可恨”讹“可浪”。女见之,书其后:“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嘉平公子》)
      这段古文的大意是:有一天,嘉平公子写了一张帖子,放在桌子上,其中有很多错别字,他将“恨”错写成“浪”,“椒”错写成“菽”,“姜”错写成“江”。他相好的女友看见了,在帖子后面写道:“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为娼!”这是女子为了讽刺公子的不学无术,故意仿效公子的错谬,题词挖苦他。这里运用的是文字飞白的手法。
      ③鲜长道:“本鲜长什么事都可以饼公办里。你们的苦处,本鲜长是知道的。……上次你们请怨……这总是依你们的请球的了。”
      这段话出自一个小孩写给姐姐的一封信,因为小孩识字不多,将很多字都写错了,例如“鲜”本是“县”,“饼”本是“秉”,“里”本是“理”,“怨”本是“愿”,“球”本是“求”。作者明知这是错误的,却不加更改,如实记录下来,符合小孩子行文的特点,显得真实可信。
      【比较】
      飞白与摹状
      飞白修辞格和摹状格相比,都有“摹”的味道,但飞白是有意将错的白字、别音等如实地记录下来,而摹状修辞则是将客观事物的声音、颜色、形体、情态、味道等如实地描绘出来。它们是不同的。如:
      ①一捐官不大识字,坐堂问案。收吏呈上名单,上开原被证三人,原告叫郁工耒,被告叫齐卞丢,干证叫新釜。官执笔点原告郁工耒,因错唤曰:“都上来。”三人一齐而上。官怒曰:“本县叫原告一人,因何全上堂来?”吏在旁不好直言其错,因禀曰:“原告名字,另有念法,叫郁工耒不叫‘都上来’。”官又点被告齐卞丢,误叫:“齐下去。”三人一齐而下。官又怒曰:“本县叫被告一人,因何又全下去?”吏又禀曰:“被告名字,亦另有念法,叫齐卞丢,不叫‘齐下去’。”官曰:“既是如此,干证名字,你说该念什么?”吏说:“叫新釜。”官回嗔作喜曰:“我就估量他必定也另有念法,不然我要叫他作‘亲爹’了。”(《嘻谈续录》)
      这段古文运用的是飞白修辞格,它的大意是:一个花钱买官做的人在审理案子时,因为他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不识几个字,所以将原告、被告和干证的名字都念错了,闹出了一连串笑话。作者有意将目不识丁的县官念错的名字如实记录下来,深刻地讽刺了那些腹内草莽、不学无术、出钱买官做的人,抨击了封建社会这种腐朽的制度。这段文字如实记录错误的白字,运用的是飞白修辞格。
②他刚要跨进大门,低头看看挂在腰间的满壶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乌老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心里就非常踌蹰。但到底硬着头皮,大踏步走进去了;箭在壶里豁朗豁朗地响着。(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这段话运用的是摹状修辞格,因为“豁朗豁朗”是如实地描绘、摹拟箭在壶里所发出来的响声,所以是摹状修辞格。
      ③这是一个黑漆漆的晚上,我孤零零地在广场底角上坐着。远远屋子里射出些灯光,仿佛闪电的花纹,散着在黑绒毡上——这些便是所有的光了。(朱自清《黑暗》)
      这段话运用的也是摹状修辞格。“黑漆漆”把晚上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是摹拟颜色的词语。
      【避忌】
      1.注意飞白和摹状之间的区别,避免两者混淆。详见【比较】。
      2.运用飞白必须是出于表达的需要,避免不顾场合、不看对象滥用飞白。
好的例子如:
      “你们偷出来的书里,还有些什么呢?你还能说出几个名儿来吗?”
      “能!”宋宝琦为能表现一下自己并非愚钝无知感到非常高兴,他第一次有了专注的神情,眨着眼,费劲地回忆着:“有《红岩》,有……《和平与战争》,要不,就是《战争与和平》,对了,还有一本书特怪,叫……叫《新嫁车的词儿》……”
      这让张老师吃了一惊。他想了想,掏出钢笔在手心里写了《辛稼轩词选》几个字,伸出去让宋宝琦看,宋宝琦赶忙点头:“就是!没错儿!”(刘心武《班主任》)
      小说中人物宋宝琦因为受“四人帮”“读书无用论”的毒害,不好好读书,成了个小流氓,被学校开除。另一所学校的张老师不顾大家的反对,将他接收到自己班上来,这是师生俩的一段对话。《新嫁车的词儿》是因为宋宝琦读书少,所以将它念错了。作者将飞白手法运用到他身上,是因为宋宝琦具备这个条件,这不但不会引起相反的效果,反而让读者通过宋宝琦想到“四人帮”“读书无用论”的危害,引起读者的愤慨与深思。
      3.看到别人在适当的场合运用飞白手法时,不能以此作为违反语法规则的借口。
      好的例子如:
      ①昔有官苏州别驾者,过墓道,指石人曰仲翁。或作诗讥之曰:
      翁仲如何唤仲翁,
      只因窗下少夫工;
      如何做得院林翰,
      只好苏州作判通。(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在苏州官任别驾的人,他从墓道经过,指着石人说:“这是仲翁。”别驾把“翁仲”倒过来称作“仲翁”,有人知道此事后便也模仿他用倒字作了这首诗来讥笑他:翁仲如何叫做仲翁?只因为他平时在窗下读书的工夫花得少。(故意把“工夫”写成“夫工”。)这样怎能做翰林院士呢?(把“翰林院”写成“院林翰”。)只好到苏州做通判。(把“通判”写成“判通”。)我们不能说这类讽刺诗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这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修辞格。所以一定要分辨清楚,不要把飞白修辞格说成是病句。
      【作用】
      1.运用飞白,保持本来面貌,可以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增强真实感。如:
      ①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皇帝想废掉太子,重立戚姬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虽极力反对,仍不能使皇帝改变主意……而周昌不死心,在大殿上极力争辩。皇帝问他有什么理由,周昌这个人平时口吃,此时又相当激愤,说:“我虽然口中说不出来,但我期期知道不能够这样做。陛下虽然想废掉太子,我期期不奉行诏令!”皇帝笑了起来。
      这里作者运用飞白修辞格,将周昌口吃的话如实记录下来(“期”是口吃的惯语)。正是通过这种手法,保持了语言的本来面目,鲜明形象地刻画了周昌说话时口吃而又盛怒的神态,既体现了周昌耿直的性格,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②江南人多乡谈,不能为正音,至都下急行大市中,偶遗袖中帕,沿街寻叫,逢人辄问曰:“你见我帕么?”遇一粗暴军人,闻其问,发狂大怒曰:“我见千见万,如何见你怕?”(明·冯梦龙《广笑府》)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江南人有许多乡音改正不了。有一个人在京都大街上急匆匆地走,不小心丢失了袖中的手帕,就沿街边寻边叫,逢人就问:“你见我帕么?”不巧遇到一个粗暴的军人,那个军人听他这样问,大怒道:“我见过的事成千上万,为什么见到你就害怕?”
      作者将两人的原话照录下来,生动地描绘了乡人寻找手帕时的焦急心情和军人粗鲁狂暴的形态,形象鲜明,让人看后忍俊不禁,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③“我说同志姐,你能不能告夯(诉)我,这个大市街要往哪哈(下)里走呢?”一个有口音的、背着一个大包袱、被包袱压得直不起腰来的、新衣服上沾满了灰土的人说。(王蒙《风筝飘带》)
     “告夯我”和“要往哪哈里走”直接记录了那个说话人的不纯正的语音,运用的是飞白手法。通过这种手法,保持了话语的原汁原味,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和人物的形象性,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2.运用飞白,可以产生讽刺和幽默风趣的效果。如:
      ①王僧彦父名师古,常自呼“砚”为“墨池”,谓“鼓”为“皮棚”。守岭南一郡,有李彦古以进纳得官,过郡请谒,刺云:“永州司户参军李墨池皮棚谨祗候参。”(宋·范正敏《谐噱》)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王僧彦的父亲名叫师古,他常称“砚”为“墨池”,称“鼓”为“皮棚”。他在岭南一郡做太守时,有一个叫李彦古的人由于进贡获得官职,路过王僧彦所管理的郡,请求相见,名帖上写着:“永州司户参军李墨池皮棚谨祗候参。”
      一个前来拜见王僧彦的官员名字中不但犯了王僧彦名字中的“彦”,也犯了王僧彦父亲名字中的“古”,为了避讳,因而将拜帖中自己的名字写成“李墨池皮棚”。作者故意照实引录下来,不但讽刺了王僧彦因避讳而引出的笑话,也增添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②教师无学术,有客自京城回,相访馆中。一徒执书问晋字,教师不识,以朱笔旁抹之,托言待客去再问。又一徒问卫字,教师以朱笔圈之,亦云待客去再问。又顷,一徒问“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师曰:“读作落字便了。”师问京客云:“都下有何新闻?”客曰:“吾出京时,只见晋文公被戳一枪,卫灵公被红巾围住。”师曰:“不知部下军士如何?”客笑曰:“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明·冯梦龙《广笑府》)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有一个老师没有真才实学,有个客人从京城回来,到学馆里来拜访他。刚好一个学生拿着书来问“晋”字,老师不认识,便用红笔在旁边画了一横,推托说等客人走了再来问。又有一个学生来问“卫”字,老师用红笔将它圈起来,也推托说等客人走了再来问。又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问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乐”字的读音,老师说:“读作落字便行了。”在谈话时老师问客人:“京城里有什么新闻?”客人回答说:“我出京城时,看见晋文公被戳了一枪,卫灵公被红巾围住。”老师说:“不知道他的部下如何呢?”客人说:“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
      客人通过讲新闻,把老师故作有高深学问的虚伪面目暴露了出来。“晋文公被戳了一枪”是讽刺老师用红笔在“晋”字旁边画了一横;“卫灵公被红巾围住”是讽刺老师用红笔将“卫”字圈起来;“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是讽刺老师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乐”(音“yào”)读作“luò”。这位老师读了白字,客人故意不纠正,而是通过这种飞白手法,讽刺、嘲弄了这位不学无术的老师,产生了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③二蒙师死,见冥王,一系读别字者,一系读破句者,勘毕,别字者罚为狗,破句者罚为猪。别字者曰:“请为母狗。”王曰:“何也?”曰:“《礼记》云:‘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做猪者请生南方。(明·墨憨斋主人《笑府》)
      这段古文的意思是:有两位教蒙馆的先生死后,去见阎罗王,他们一个是读别字的,一个是读破句的。阎罗王审问完毕后,将读别字的先生罚做狗,读破句的先生罚做猪。读别字的先生说:“我请求罚做母狗。”阎罗王问道:“为什么?”他回答说:“《礼记》中说:‘临财毋苟(母狗)得,临难毋苟(母狗)免。’”读破句的先生请求出生在南方。
      读别字的先生在阎罗殿中还读错别字,将“毋苟”读作“母狗”,请求做母狗,是认为母狗既可以得财,又可以免灾。这个故事通过飞白手法,不但加强了讽刺戏谑的效果,而且增添了谐趣,吸引了读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的视觉效果。当然书法的功力在"飞白"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1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1 17:19 编辑

      1374.转类
      转类修辞格就是一个字词本属甲类性质,不具有乙类性质,可是作者硬是把不具有甲类性质的乙类当作甲类用,而且用得非常巧妙,让读者佩服。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句中的“绿”字,它原本属形容词,在这里转变为动词,这一转变用一个“绿”字就把江南所有的美景都包括进去了,显得景象万千生气盎然,可以说妙到不可能再妙,理所当然的让王安石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的“低”和“近”本是形容词,在这里也转类为动词。“天低树”是天比树还低的意思,“月近人”是月亮靠近人的意思。
      诗词里大凡转类转得好的字词几乎是无可代替的,上面《船泊瓜州》里的“绿”,《宿建德江》里的“低”和“近”,不妨把这些字词换成其他字词试试,都会有索然乏味自愧不如的感觉。就是说用好转类修辞手法不容易,真要有点真才实学才行。
      转类的效果其实就是前面说的炼字。
      修辞手法中还有一种手法叫移就,就是把适用于甲事物的形容词移过来用到乙事物上。比如“喜,怒,哀,乐”原本是形容人的感情的,说一个人“喜气洋洋”“怒气冲天”很正常,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怒”却是形容无情感的头发,这就是移就。移就的结果是让头发拟人化,因此才会“冲冠”。简单四个字就把岳飞的愤恨情绪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到移得太好了。移就多用形容词,而且移前移后词类依旧不变,故不是转类。
      汉字中有的字一字多义,如“衣”可以当名词“衣服”,也可以当动词“穿”。又如“食”可以当名词“食物”也可以当动词“吃”。“以衣衣之”就是说“拿衣服给他穿”,“以食食之”就是说“拿饭菜给他吃”。一字多义的字词一般叫兼类词,兼者是兼而有之的意思。
      一字多义的兼类字词不是转类,是此兼类所字词固有的,不存在转的问题。同时此类字词用作不同义时应发不同的音,“衣”当动词用时念“一”,“食”当动词用时念“四”。而转类字词无论转或不转读音是不变的。
      使用兼类词在古诗中较常见,现在的诗人较少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1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1 17:27 编辑

      1375.降用
      所谓辞格“降用”,就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把一些分量“重”、范围“大”和在庄重场合才用的词语降级为一般词语来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降用词格多用于文艺语体。它打破了语言运用的常规,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幽默诙谐,有时还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其形式有:  
      一、大词小用 。就是用一些语义范围大的词语来表述一些细小的事物。如:
      ①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鲁迅《阿Q正传》)
      ②“蒋丽莉也不理别人,只对了王琦瑶一个人致告别词……”(王安忆《长恨歌》)
      例①“勋业”是功勋和事业,都指大的、不寻常的,这里用来指阿Q对小尼姑“动手动脚”,夸张中饱含讽刺,外化出阿Q的心理状态。例②“致告别词”一般用于正式的场合,且多是一个人对一群人。此处用于蒋丽莉对王琦瑶一人告别,表现了她为人的做作。
      二、重词轻用。就是用一些语义重的词语来描述“分量”轻的一般事物。以产生强烈的幽默和讽刺效果。如:
      ① “秀才听了这庭训,非常之以为然,便即刻撤销了驱逐阿Q的提议,而且叮嘱邹七嫂……”(鲁迅《阿Q正传》)
      ②章先生的身体比我高大,我怕他梦中转身。牵动全局,也许要把床翻倒,所以让他睡在下层,我睡在上层。(邹韬奋《经历》)
      例①“庭训”“驱逐”语意都很重,用来描述呵斥、赶走秀才的事,讽刺意味浓烈。例②“牵动全局”属政治术语,分量很重,这里降级使用,指睡觉转身影响全床,幽默风趣。
      三、庄词谐用 。就是把适用于某些庄重、严肃场合的词语,故意运用于一些随便的场合。如:
      ①中年知识分子激动地喊:老说任人唯贤,择优录取,淘汰也得有个理由嘛!我可是有学历的嘛!(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
      ② 一位教师错误地批评了学生,学生立即起来争辩…… 这位老师轻咳了一声说:“经调查,我们认为对XX同学的指控不能成立。经本人慎重研究后决定:接受该同学的上诉,撤销原判,为XX同学平反昭雪。钦此!”学生们顿时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笑了。(孟丽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例①“任人唯贤”、“择优录取”、“淘汰”等用语,常见于选拔人才、任用干部等场合,将这些庄重的词语运用于冒认爸爸的场合,显得滑稽可笑。 例②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经调查、撤销原判、指控不成立”等法律语言以及“钦此”等公文句式,这与一般课堂语言反差强烈,造成了轻松、风趣的特殊效果。
      降用辞格常含有夸张、比喻的性质,但它重在言外之意,需要引发联想后,才能获得夸张和比喻无法收到的情趣和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2 16:53 编辑

      1376.易色
      易色一种修辞格。先看例句:“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有的文章认为句中的“狡猾”运用了反语修辞格。我们知道,反语是指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赋予词语或句子以临时的与本来相反的意义。而与“狡猾”一词相反的意义当是“忠厚、忠实”才对,但以此解释句中的“狡猾”一词又不准确,不能表现儿童天真无邪的心灵。因此,笔者认为从词义的角度分析“狡猾”所运用的辞格不够妥当;应从词语感情色彩的角度来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指“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这里用来表现儿童天真可爱的童心,是指“调皮、机灵”的意思,感情色彩已发生了变化,贬义词用作了褒义词。
      这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叫做易色。写文章使用易色,可使行文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根据词语感情色彩的变易又可分为两种。(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3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3 16:34 编辑

      1377.换算
      把难以认识的某一数量,形象地换算成易于认识的另一数量的修辞格,叫换算。该修辞名称是由我国现代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先生在其《修辞新探》一书中提出来的。以下我来简单探讨一下有关换算修辞的特点、分类、功用等问题。
      一、两种类型 :数学型(狭义)和隐匿型   
      换算的修辞结构形式,可分为被换算体和换算体。在使用换算这种修辞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数学上的换算——数学型(狭义),二是没有出现数学上的换算——隐匿型。下面以例子来说明:
      例1.“人生在世屈指算,一共三万六千天。”(《心理医生》)
      这是换算的数学型(狭义)。其意是人的一生(一辈子)约活100年,计为36500天。按常规人的生命年龄应以“年”(或岁)为计算单位,可是为了强调人生短暂,“像流星一样,刷——说没就没了!”,便把“年”折换成“天”。该句用的是数学上的换算,以100年≈36000天表示出来的。这里的“天”和“年”都是数学上的单位,换算出的数值也一定的,尽管是个近似值,也是数学运算所允许的。
      例2.“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的心里第天都藏着一千四百四十个思念”。(臧云飞《三百六十五个祝福》)
      这是换算的隐匿型。例子中被换算体“24小时”被隐没了,虽然“每天”中有“天”这个单位,但它不是“一千四百四十圈”的直接被换算体。
      例3.一包烟,一两油;一桌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
      这是一则民谣,揭露某些腐败分子所过的奢侈生活。这是换算的隐匿型,虽然例子中的被换算体和换算体都出现了,但非常不明显,换算值之间的关系也让人一时难以弄清来龙去脉。以上的数量关系是这样的:按照当年市场价格计算,一包高档香烟10元,每包20支,每只0.5元,一斤油5元钱,一两0.5元,于是就把一支烟折成一两油;一桌丰盛的酒席3000元,相当于一头价值3000元的牛;屁股底下(坐着的),是指高级轿车,其价格为100万,相当于价值100万的一座楼。此是经过压缩的换算,省略了折算过程,仅直接说出被换算体和换算体,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之感。
      二、一个特点:临时性
      换算中的被换算体与换算体的单位关系和数量关系一定是临时的组合,具有临时性的特点,这种临时性如同修辞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临时性一样。这样才有新鲜感、奇异性,这样在适合题旨和情境的条件下,才有修辞色彩,才能发挥修辞作用。
      三、四种修辞方法:排列法、连接法、比较法、计时法
      例4.“电子和质子有多大个吗?如果告诉你,你会感到吃惊它们一万万个排列起来,还没有一拉芝麻长呢!”(《宇宙航行时代的地球新闻》)
      这是换算的排列法。电子和质子小到什么程度,根本无法用尺寸说明,这里说成“一万万个排列起来,还没有一粒芝麻长呢”,就会使人立刻联想到记忆中芝麻的表象,再经过形象思维,便会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电子排列图”。原来显得玄虚难识、枯燥乏味的数量,顿时变得具体可感、历历在目了。
      例5.“你可知道一滴水里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吗?看了下面的说明你会感到同样吃惊: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一个水分子,一刻不停地数下去,整整数一千年,也只不过数清了普普通通的一滴水里全部分子的二十亿分之一。”(《十万个为什么》)
      这是换算的计时法。一滴水里所含分子的数量,如果用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那将是无法想象的,一个整数的后面不知要挂上多少个“0”。这里用计时法一换算,说成“数一千年”,“也只不过数清了普普通通的一滴水里全部分子的二十亿分之一”。这样既形象生动,又易于理解,使人立刻感到一滴水里分子的数量实在多得惊人!
      例6.“一条家蚕可吐丝以3000米以上,如果把1.4万条家蚕的丝连接起来,就会沿着赤道绕一圈儿。”(《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是换算的连接法。1.4万条家蚕的丝连接起来该有多长呢?这里没有做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把它换算成“沿赤道绕一圈儿”,使人足以感到其长。
      例7.“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可是这种星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用白金造成同样大的一个球,重量才抵得上它的二百万分之一”。(《宇宙里有些什么》)
      这是换算的比较法。如果只说“有些小恒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在们还弄不清它到底有多大。可是说“火柴头那么大的一点点就抵得上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这样一比较,就明白具体了。白金是密度极大的贵重金属,可重量只是它的“二百万分之一”,这样再一比较换算,就使人对“有些小恒星的物质密度特别大”有了确切的认识。
      四、三种修辞功用
      1.能使难于理解的数量变得易于理解。如:例7,通过把“火柴头”的体积与“十多个成年人的重量”联系起来,使人对于恒星的密度有了一定的了解。
      2.能把枯燥乏味的数字变得具体可感。如:例6,“1.4万条家蚕的丝”的长度对于我们是乏味的,可是其能“沿着赤道绕一圈儿”就显得具体形象了。
      3.能把表述对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如:例3,通过“一包烟,一桌饭,屁股底下(坐着的)”与“一两油,一头牛,一座楼”作对比,把某些腐败分子所过的奢侈生活鲜明地表现出来。
      五、修辞学上的换算与数学上的换算比较
      修辞学上的换算包含了数学上的换算,但又不同于数学上的换算。二者不同在于:修辞学上的换算,并不像数学上的换算在其前后单位、换算数值上那么固定,序列上那么系统,那么对应。因为修辞上的换算只是临时所为。
      换算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方法,具有明显的描绘功能。它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所以它是增强语言美感的一种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3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3 16:48 编辑

      1378.警句
      大凡读书人无不喜欢格言警句、名言警句。除了青睐它深刻的内涵和人生启迪意义外,还喜欢它的外在形式美。这些形式美往往借助于修辞格。笔者注意到,有些修辞格,比如比喻、设问,也有一定的外在形式,但通常情况下,单一的比喻、单一的设问,它的乐感形式并不明显。而有些修辞,诸如对偶、映衬、排比、层递、顶真、互文、回环、序换、同异、错综、同位等,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乐感。先看对偶、映衬、排比、层递和顶真。对偶是用字数相同、意义相关、形式整齐的两个句子并列表达所形成的修辞格。对联固然运用对偶。有不少对联具有警句意义。例如:
      ①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
      ②刻刻催人资警醒声声劝尔惜光阴。
      例①上联讲,一个人,尤其是中年之后感触更深,年岁的增加也意味着减少,这是个哲理性悖论。下联讲,读书学习的过程是苦的,但是在努力拼搏以后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刻。例②是钟表店的对联,利用双关,劝导人珍惜光阴。把对偶和映衬比较,二者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
      广告警句应该是广告作品中最容易让人记住的精练短语,一般称作广告口号或广告标语。广告警句有时充当广告的标题,更多的时候是独立于广告标题之外而单独存在,所以广告警句不能等同于广告标题。广告警句可以长期地在系列的广告作品中反复使用,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广告作品之魂。如果仔细品味众多优秀的广告警句,他们大多都采用了绝妙高超的修辞方法,离开了语言修辞手段的支撑,很多广告警句将会黯然失色。
      修辞方法在广告警句中引用、仿词引用就是借用成语、谚语、俗语或诗句、名句等现成语句作为广告用语。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旅游鞋广告),“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我的未来不是梦”(新楼盘广告)。这些广告语所引用的语句,其原发义和广告义言此及彼,似是而非,形成一种既协调又不协调的幽默,自然天成,毫无人工斧凿的痕迹。有的广告警句在引用已有固定语句时,不是完全移用,而是按照其语言形式,仿写出一个新的语句来,这就构成了仿词的修辞手法。比如:“一日三省吾车,省油、省钱、省时”,是模仿了孔子《论语·学而》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6-4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6-4 04:58 编辑

      1379.语法
      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一指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语法事实本身没有分歧,但由于语法学者占有的材料,观察角度,分析方法不一致,语法学体系是有分歧的。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语法具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抽象性
      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一般的东西拿来,并且以此构成语法规则、语法规律。”例如汉语里有“看看、说说、写写、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这一词的重叠现象,这反映出一条词的变化规律:有些动词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表示动作的某一语义类型,即表示少量或短时。又如汉语里有“心情舒畅。/服装整齐。/步调一致。/前途光明。”这些句子,他们意思各异,但结构相同,都是名词在前,形容词在后,直接组合,表示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加上句调就构成了主谓句。由此可见,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一种语言里的词多如牛毛,由这些词组合而成的具体短语和句子更是难以计数,但是它内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和句子的规则和格式。由此可见,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生成性
      我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法规则造出无数合格的句子来,这就表现了语法的生成性。语法规则的生成性,集中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层次性
      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东西,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除了联合短语外,主谓,述宾,述补,偏正等短语都能切分出两个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还可以进一步切分出更小的直接成分,这样复杂短语就可以由大到小分析出若干层次。例如汉语:我们 进行 社会 调查
      |__||_____________| 主谓关系
      |__||________| 述宾关系
      |___||___| 偏正关系
      语法的层次性与语法的递归性密切相关。
      递归性
      递归是说,各种语法结构的关系是有限的,但是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限地使用这些有限的规则,从而使句法结构复杂化。例如:我买书。/我买一本书。/我买一本有趣的书。/我买一本××写的有趣的书。
      如果没有这种“递归性”,某种语法规则在一个句法结构里使用过一次就不能再用了。那么,我们能够造出的句子一定是相当简单而缺乏变化的,一定不能灵活自如的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系统性
      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立体的开放的系统网络。所谓“严密”,是指系统的内  语法
      部是相互制约的,要受到一定的规则的支配,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所谓“立体”,是指语法系统包括了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言运用这三个交叉的不同平面。所谓“开放”,是指语法系统是发展变化的,一直在不断地自我完善,旧的成份被逐渐淘汰,新的因素在不断产生。语法系统内部又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例如语素系统,词类系统,短语系统,句子系统,句群系统,每个子系统可能由若干个孙系统构成。词类系统内部可以分为实词系统和虚词系统。句子系统内部可以分为单句系统,复句系统等等,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网络。
      稳固性
      语法与基本词汇构成语言的基础,具有很大的稳固性。语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演变,但是语法的变化比词汇,语音的变化缓慢得多,而且语法很难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语法的稳固性与语法的抽象性密切相关。语法是一个由各种抽象规则构成的有机系统,许多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历经千百年而很少发生变化。
      民族性
      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也表现在语法上。汉语的语法比较隐蔽,汉语语法的民族性特点是在同其他语言的比较中得出的。汉语语法中语序和虚词的运用非常重要。印欧语常用词尾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句法功能的变化。比较:
      汉语是SVO型语言:陈述句一般顺序是:主语+动词+宾语。
      日语是SOV型语言:陈述句的顺序是:主语+宾语+动词。
      英语:由于没有量词,数词可以直接和名词组合。如:a table(桌子)/a pen(钢笔)。汉语数词一般不能直接与名词组合,中间要用量词来组接,并且哪个名词与哪个量词组合有一定的搭配习惯。如:一张桌子……世界上有许多语言,词语的排列顺序是比较自由的。如在俄语中,“我爱祖国”便有三种语序,汉语却是另外一种情形,语序非常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