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1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18 04:27 编辑
智慧树 发表于 2013-5-17 17:48
我怎么才能收藏呢?


      请您:先复制,后粘贴,可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18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18 04:25 编辑

      1351.顶真
      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限制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连珠法:句与句之间的顶真。
      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
      连环体:段与段之间的顶真。
      例如:“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出自《诗经》。)
      作用:
      总的说来:是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例句:
      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买子姜;子姜辣……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愚公移山》)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我出了村就过了河,过了河就进了城。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刘大杰《巴东三峡》)
      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精彩对联:
      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行——白居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19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19 09:30 编辑

      1352.设问
      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常见用法:
      1.可以用设问做文章的标题,这样做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
      答题规范:
      1.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听者的深思
      2.承上启下
      3.引出下文
      注意事项:
      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
      2.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3.设问句,要用在节骨眼上,不需要强调时,就不要问。
      形式:
      1.一问一答:即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和吸引读者。
      2.几问一答:即先集中提出一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3.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
      实际应用:
      作用分析:
      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2.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5.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5.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6.老岩不是要在南方过年么?为什么提前回来了?一推门,我就看到了一个奇迹:一把褐色的样式古朴的陶土瓦壶,在蜂窝炉上咝咝地冒着水汽。(叶文玲《心香》)
      7.她像一只轻捷的小鸟一样飞走了。她刚一走,我就后悔了。晚上,校门口---这不明明是约会吗?万一让人看见了还讲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么事呢?对了,一定是想把那张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还在吕宏手里哩!(张抗《夏》)
      上面例1.和例2.是一问一答;例3.是二问一答;例4.是连接三个一问一答;例5.和例6.是二问不答;例7.是四问不答。前面四个例句中,先故意设问,然后再自己回答,是为了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后面三个例句中,问而不答,目的是让读者去联想,去回味。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在运用时首先要求我们对问题清晰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然后才能做到善问善答;还要立足全局,当问则问,不当问则止,这样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澜。
      与反问的异同:
      1.不同点:
      形式上:设问是先问再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问题的答案却在句子之中。
      作用上: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
      2.相同点:
      设问和反问都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的,都是没有疑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20 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20 01:42 编辑

      1353.感叹
      修辞的一种。文句的内容除了陈述出某种语意,语气上亦明显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强烈情绪,强调赞叹、惊讶、伤感、愤怒、讥嘲、鄙斥、恐惧或希望等等各种情感反应,这种修辞法就叫做感叹。
      一般常借用叹词、助词,并搭配惊叹号,来表现强烈的情緖。例如:在《刀马旦》中,“一碗热汤,啊,温暖了我一个晚上。”故事中人只身在北大荒中,身寒心更冷,然而一碗热汤,不仅袪除生理寒冷,更温暖了孤独的心,因而发出满足之赞叹。“啊!轮回的记忆在风化,我将它牢牢记下。”出现在《千年之恋》中的这句词则又是另一种情境的感叹,说明爱情难以得到的思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21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21 03:37 编辑

      1354.呼告
      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
      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叙述一件事情,感情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将想像中的人或物,都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这叫做呼告修辞法。这种修辞法,必须在情绪激动,而且不吐不快时才适合运用,否则会被认为无病呻吟,得到反效果。
      要素:
      撇开读者或者听众,不再以叙述人的语气,而是将感情整个融入说话或文章中,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者物说话。
      分类:
      因为呼告往往和比拟、示现结合在一起,带有比拟和示现的性质,所以呼告通常可以分为比拟呼告和示现呼告两大类。
      比拟呼告:就是将物拟作人,然后直接与它说话,即人直接与事物说话。如:
      1.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别人说你是太阳神,你,你坐在那马上丝毫也不能驰骋。
      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特别要烧毁你那匹马!你假如是有本领,就下来走走吧!(郭沫若《屈原》)
      “东君”是传说中的一种神,文中的“东君”是一个木偶像。屈原被上官大夫陷害,囚禁在东皇太一庙时,那里就有木偶——东君的神像。屈原无辜被诬陷,内心很悲痛,却又无可奈何,便借这土偶木梗来发泄心中的愤怒,满腔怨气地指斥土偶木梗,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派。这种将物当作人,把事物人格化,直接对它指责,向它怒吼,和它说话,将诗人的悲愤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呼告,便是比拟呼告。
      2.震荡的车里,我只向后攀着小圆窗看看。弯曲的道儿,跟着车走来,愈引愈长。树木,村舍,和田陇,都向后退曳了去,只有西山峰上的晚霞不动。
车里,她们捉对儿谈话,我和晚霞谈话。——“晚霞,我不配和你谈心,但你总可容我瞻仰。”(冰心《往事·十二》)
      例子:
      例子1: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诗经·硕鼠》
      例子2:天啊!为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例子3:秋,听说你已来到。
      例子4: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雷电颂》
      例子5: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之歌》
      示现呼告:呼告不在面前的人,這种呼告,把不在面前的人当作在眼前一样,带著示现性质。例如:
      1.微之,微之,此夕此心,君知之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2.儿离开你已有十八年了呀!十八年了呀!父亲啊!父亲!
      人性呼告:呼告「物」,带着人性化的性质。例如:
      彼苍者天,曷其有極!(韩愈:祭十二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22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22 15:06 编辑

      1355.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常用用法: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识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识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修辞格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宋 范仲淹《<赋林衡鉴>序》:“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科场对》:“ 谢金圃 ( 墉 )、 吴玉纶 、 德定圃 ( 保 )、 沉云椒 ( 初 )典试,颇不满於众口,作对云:‘ 谢金圃 抽身便讨, 吴玉纶 倒口就吞, 德定圃 人傍呆立, 沉云椒 衣里藏刀。’双关拆字,巧不可阶。”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 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 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 ,排挤 范爱农 ,为 范爱农 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巴金《家》二一:“这句话的语意虽是双关,她却是无心说出来的。”
      例子: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
      3.再如有一个人专心致意为社会服务,政治上懂得少一些,但是两年把导弹搞出来了,对国家很有贡献;另外一个人,天天谈政治,搞了五年也没有把导弹搞出来。你投票赞成哪一个人?我投票赞成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教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4.要强借房租一年,所以百姓们都把“崇祯”读做“重征”。(姚雪垠《李自成》)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丞相做事业,专靠黄菜叶。一朝秋风起,干鳖!
      例1.“晴”与“情”谐音;
      例2.“雪”与“薛”谐音,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
      例3.“捣蛋”同“导弹”谐音;
      例4.“重征”同“崇祯”谐音。
      例5.表面上指蚕丝和蜡泪,实指“相思”和“眼泪”;
      例6.表面上指黄菜叶,实指丞相所信用的三个坏人:黄敬夫、蔡彦文、叶得新。
      语意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现象,构成表里两层意思。如:
      1.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3.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王愿坚《党费》)
      4.可是匪徒们走上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被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5.她们的死,不过像无边的人海里添几粒盐,虽然使扯谈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是不久还是淡、淡、淡。
      6.周繁漪: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例1.“瘟君”既指血吸虫,又指社会上的害人虫;例2.“夜”实指黑暗统治,“路”实指革命征途;例3.“听妈妈的话”实指听党的话;例4.“露出了他们的马脚”实指露出了匪徒们的破绽;例5.“淡”实指平淡;例6.周繁漪指的是“风暴”的比喻义,即激发的矛盾,生死的搏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2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23 10:48 编辑

      1356.婉转
      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既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完成了理想的交际任务,婉转用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它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这种婉转用语是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文字的结果,通过有意偏离常规形成各种修辞格,或者通过违背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意,这样便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实现独特的修辞意义,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本文将通过婉转用语在修辞格上的体现和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简要分析婉转用语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修辞意义和语用价值。  
      一、婉转语的定义  
    关于婉转语的定义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说法:1、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含糊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不够尊重的表达方法。2、婉转语就是用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的程度。通过定义我们看出:首先,婉转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力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或损坏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用一种迂回曲折的语言形式,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第二,婉转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的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如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婉转语用语是一种语义手段,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方式,与其说是修辞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是目的。语言中大量存在,如:比喻、借代、双关、反语、析字等,达到“婉转”的修辞现象,使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采用恰当的婉转表达方式,做到语言礼貌得体,而听话者根据共知信息,通过合作原则,推导出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达到理想的实际效果。下面试从修辞格和合作原则与婉转语与修辞语用的联系。  
  二、与婉转有关的修辞格  
  1、隐喻:特点是用喻体掩盖了本体,从而可以避开所忌讳的事物。如“死亡”的许多委婉语(回老家、安睡、长眠、安息、作古)就是借助隐喻造成的。  
  2、借代:是用一个对象代替另一个对象,这个特点决定了运用“借代”手法可以将不愿启齿的词,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如用袁世凯代印有袁头像的银元,阿飞代地痞流氓。  
  3、双关:是用以一个词语关顾表层和内里两种意思,表层意思是字面直接显现出来的,深层含义就是想通过婉转方式表达出来的。如洗发水广告语“健康亮丽,从头开始”中的“头”,又如丰胸广告“做女人挺好”中的“挺”等,都是言在表面之义,意在蕴含之义。  
  4、反语:是说反话,使用与原来意思相反的语句来表达本意,有的表达一种强烈的讽刺挖苦意味,有的则使语言活泼幽默、轻松愉快。无论是表达讽刺挖苦还是幽默轻松,用反语都比常规说法具有更强烈的色彩和更得体的效果。如,领导给你布置了一项任务,但在规定的期限内你完成了还不到一半,领导很无奈的感叹到:“你干得实在太棒了!”一句看似夸奖的话,实际上间接含有的讽刺意味不在直接讽刺之下。  
  5、析字:根据汉语方块字的特点,采取富有汉语特征的委婉方式,如利用字形部首的优势产生的析字格:  
  “楚女身材高大,面黑而麻,服装随便,有丘八风。”(茅盾《海南杂议》)丘八指“兵”。  
  “周先生,你一人十一划有么?”(沙陆墟《魂断梨园》)“十一划”婉指“鸦片”,“鸦片”俗称“土”。都是利用了汉语独特的委婉手段。  
  这些修辞格在表示意义时,主要侧重于词语的修辞效果方面。注重从词语的锤炼、修饰方面去表达婉转的用意,其实婉转用语不仅限于词语修辞方面,而是要用于语句表达方面的实际策略。它是一种广泛的具有特殊语用功能的表达方式,还常常通过违法合作原则来表达特殊效果。  
  三、婉转用语与合作原则  
  Grice在谈到会话含义理论中提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取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合作原则”。这一原则由四准则组成,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的准则、方式的准则。总的来说,这四大准则要求说话人将实话讲得简明扼要,不要含糊离题,使每一个交谈的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然而在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说话人往往通过违反这个原则,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婉转用语便是通过违背合作原则,而达到会话含义的语用现象。
      1、违反数量准则:在交际时要求讲话者提供的信息量不能低于交谈所需的信息量,也应避免冗余信息。而婉转用语的常用表达手段恰恰违背了此原则。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往往有意不提供足量信息,采用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影响受话人理解,受话人可以凭借双方共知信息或自己的经验补全信息,领会出话语的“弦外之音”。  
  如交际中常用的省略表达法,说话人常常基于某种考虑省去那部分令人尴尬或难以启齿的字眼,造成信息量的缺少,但是在受话人那里完全可以凭借经验或语用线索补全信息,达到交际目的。例:小老婆只用“小”、“做小”、“讨小”等。  
  2、违反质量原则:质量原则要求不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说缺乏足够的证据的话,这就要求说话人说出的话既要真实,又要有根有据。从语用学的角度上来讲,反语是语谓行为与语用行为成对立或不一致出现来达到交际目的的会话。由于反语有着语谓意义与语用意义截然相反的特点,反语会话的有效性只能通过会话含义来实现,否则谈话会因说话双方的误解而失效。对质量的原则在反语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如(晚上十一点了,女儿要出去玩)  
  母亲:你去吧!(去了就别回来了)  
  女儿:谢谢妈!我走了。  
  显然女儿只认识到了妈妈的语谓意义,从而误会了妈妈的意思正好相反。  
  所以他的语谓行为并不属实,与他的语用行为完全相反,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但达到了反语的使用的语用效果。反语通常是在关于修辞的书中进行讨论的,涉及的是反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反语在口头交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在实际交际中,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等功能。  
  另一种情况是,用语婉转还常常为了掩盖缺点和不足,或夸大事实。如当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一位聋哑人问路,旁边的人可能会提醒你,这位先生“听力不好”,而不直接说“他是聋子”。这就是对方的缺点尽量缩小化,而不至于伤害对方。还有像一些称呼中的婉转语,剪头发的都叫理发师,在餐厅做饭的都叫厨师,往往抬高自身实际的现状和地位,从而得到一种受承认与尊重的心理。  
  3、违反关联原则: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贴切,所说的话要与主题有关,紧扣中心。但是在言语交际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说话人故意采用一些表面上与谈话主题无关的语句,或迂回、间接地涉及话题,或答非所问。  
  如王君爱慕小张已久,一天鼓起勇气向小张表白,问:“愿不愿与我交往?”  
  小张瞪圆眼睛,微笑着说:“真希望有个你这样的哥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2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25 13:50 编辑

      1357.避讳
      也称讳饰,是一种修辞格。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从而规定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当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代替。从而产生了“避讳”这种修辞。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解释古代的很多社会现象、阅读文言文、学习古典文学很有帮助。这看似小小的避讳给人们说话做事造成了许多的不便,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于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而在古代的说话作文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形式上看,避讳主要有换字法(对避讳的字换一个别字代替)、缺字法(对避讳字空而不写,或用“某”代替,或作囗)、省笔法(不写所避之字的最初一笔或中间一笔)三种形式。其中换字法用的最多。
      避国讳,即遇有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之内的祖先的名字都不许说出或写出。如秦始皇姓名为“嬴政”秦历中改“正月”为“端月”;汉代避汉武帝的讳改“彻”为“通”;避吕后的讳改“雉”为“野鸡”;东汉光武帝叫刘秀,后人为了避他的讳,就把秀才称为“茂才”;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就把王昭君改名为王明君,后人有的沿用这一说法,于是,在杜甫的诗歌里就出现了“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避讳。《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
      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晋文帝名叫司马昭,“昭”字别人就不许用,于是古代的王昭君改称为“王明君”(“昭”与“明”同义)。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就是由此而来。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25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25 13:55 编辑

      1358.折绕
      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却要故意绕个弯子,这种修辞手法叫做折绕,又叫周折或纡辞。用迂回曲折的话来代替,运用折绕手法,求语言婉转,为讽刺戏谑,以增强语意,达文饰面。
      例如:
      1.胡思乱想,一夜也不曾合眼。(曹雪芹《红楼梦》)
      2.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鲁迅《风波》)
      3.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鲁迅《药》)
      4.张拴本来日子倒也能过,……可是他这个人偏偏好掂根鞭杆转牛牙绳,今年春天把一头红牡牛换了个小叫驴,回来做不成活,没喂够十天又卖了。(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5.同志呵,你可知道,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呵,
      灯光又亮了通宵。(石祥《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6.这是化学上的玩意:是H2O烧到列氏表八十度就得了。别名又叫做——白茶。(曹靖华译《白茶》)
      上面例1.中“不曾合眼”就是“没睡着觉”;例2.中“两个耳朵早通红了”就是“害羞”;例3.中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全吃完了”的折绕说法;例4.中“掂根鞭杆转牛牙绳”就是“贩卖牲口”;例5.中“灯光又亮了通宵”是说“周总理又是一夜没睡”;例6是对“白开水”的折绕说法。以上各例都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要说的意思,而偏要烧个弯子,用迂回曲折的话来代替。这样可以启发读者去思索,去体会,给人一种别异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5-26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5-26 05:27 编辑

      1359.抑扬
      抑扬的修辞方法。
      要想把事情叙述得引人入胜,就要有波澜、有起伏,也就是所谓“有抑有扬”。“抑扬”有三种。一是欲扬先抑,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贬抑它和否定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抑的目的在于扬,暂时抑下是为了扬起得更高,以产生震撼力。二是欲抑先扬,为了否定某人或某物,先用曲解的态度赞扬它和否定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抑而扬,先扬后抑。扬的目的在于抑,暂时扬起是为了重重抑下,进而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三是抑扬综合,有四种形式:先扬后抑再扬,先扬后抑再扬终抑,先抑后扬再抑,先抑后扬再抑再扬。这样通过多次“抑扬”,使作文“尺水兴波,曲折动人”。
      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