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7 16:45 编辑

      1295.词类
      为了研究汉语语法的方便,我们需要给词分类。词类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可能的标准有根据形态、意义和语法功能。但是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因此形态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汉语词汇的意义与语用不是一一对应的,意义只能作为参考;因此划分词类应该根据语法功能来。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区别词、语气词、状态词共十五类。
      词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十五小类。大类即实词和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区别词、状态词共九小类是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小类是虚词。另外还有两类特殊的词,即拟声词和叹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6 11:48 编辑

      1296.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7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7 16:53 编辑

      1297.名词
      是实词的一种,是指待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名词可以独立成句。在短语或句子中通常可以用代词来替代。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1、专有名词:表示具体的人,事物,地点,团体或机构的专有名称。 例:中国、亚洲、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专有名词如果是含有普通名词的短语,则必须使用定冠词。如:长城。姓氏名如果采用复数形式,则表示该姓氏一家人。如:格林一家人。
      2、普通名词:表示某些人,某类事物,某种物质或抽象概念的名称。例如:老师、茶、改革。普通名词又可进一步分为五类:(1)个体名词:表示单个的人和事物。汽车、房间、照片。(2)集体名词:表示一群人或一些事物的名称。人们、家庭、军队、政府。(3)复合名词: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连在一起构成的名词。男友、过路人、内兄。(4)物质名词:表示物质或不具备确定形状和大小的个体的物质。火、钢、空气、水、牛奶。(5)抽象名词: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或其他抽象概念。劳动、健康、生活、友情、耐力。
      名词分为不可数名词和可数名词。
      1、不可数名词:是指不能以数目来计算,不可以分成个体的概念、状态、品质、感情或表示物质材料的东西;它一般没有复数形式,只有单数形式,它的前面不能用不定冠词。抽象名词,物质名词和专有名词一般是不可数名词。
      2、可数名词:是指能以数目来计算,可以分成个体的人或东西;因此它有复数形式。
      名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介词宾语,定语,宾语补足语,表语以及名词短语作状语。
      1、主语:书包在桌子里边。
      2、宾语:昨天我洗了我的衣服。
      3、表语:这是一本好书。
      4、宾语补足语:我们选他为我们的班长。
      5、介词宾语:玛丽和她的父母住在一起。
      6、定语:她是一位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8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8 17:51 编辑

      1298.动词
      是实词的一种,表示动作和状态的词叫做动词。
      1、动作动词:打、吃、走、跑等
      2、使令动词:请、派、叫、使等
      3、心理动词:想、爱、恨等
      4、存现动词:有、在、增加等
      5、趋向动词:来、去、发生、发展等
      6、能愿动词:肯、敢、能、会等
      7、判断动词:是、如、叫等
      8、形式动词:加以、给以、致以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9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9 11:08 编辑

      1299.形容词
      是实词的一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和状态等。如“大、高、认真、生动、美丽、精明、可爱、冰凉、初级”。
      语法特征
  1、性质形容词一般能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大、很大、不生动、很生动”。少数状态形容词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冰凉、很冰凉、不雪白、很雪白、不初级、很初级”。
  2、能修饰名词,经常作谓语或定语。如:“大眼睛、高楼、冰凉的酸梅汤、初级职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4、不能带宾语。
  A、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如:“大大、高高、短短、细细”。这类重叠式修饰动词时表示程度的加强,修饰名词时不仅没有加强的意味,反而表示程度减弱,即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例如:
  大大缩短了距离(程度加强)
  大大的眼睛 (与“大眼睛”相比程度减弱)
  高高举起 (程度加强)
  高高的个儿 (与“高个儿”相比,程度减弱)
  B、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一般表示程度的加强,有三种格式:
  a、AABB:如:口口声声 断断续续 浩浩荡荡 开开心心 干干净净
  b、A里AB:这里的AB限于某些含贬义的形容词,重叠后既表示程度加强,又表明嫌恶的感情。如:小里小气 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糊里糊涂 马里马虎
  c、ABAB:这里的AB只限于某些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的双音节形容词。如:
  冰凉冰凉 雪白雪白 通红通红 笔直笔直 碧绿碧绿 鲜红鲜红
  C、重叠属于形容词生动形式。形容词生动形式除了重叠之外还有单音节形容词A加双音节或多音节后缀这种形式。
  a、A+双音节后缀:这个后缀一般是叠音的。如:
  暖洋洋 醉醺醺 香喷喷 干巴巴 沉甸甸 羞答答 亮晶晶
  b、A+多音节后缀,如:
  黑不溜秋 黑咕隆咚 花里胡哨 傻不愣登 蠢了呱叽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不受“不”和“很”的修饰。如不说“不慢慢、不干干净净、不老里老气、不活生生、不灰不溜秋、很慢慢、很干干净净、很老里老气、很活生生、很灰不溜秋”。
      分类
  从功能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普通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
  1、普通形容词:能充当谓语,大都能用“不”和“很”修饰。
  2、非谓形容词:与普通形容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不能充当谓语,不能用“不”和“很”修饰。常见的非谓形容词如:
  正 副 男 女 雌 雄 单 大型 初级 多项 巨额 慢性 新式
  主要 高速 名牌 高频 海洋性 流线性 多民族 单方面 喷气式
  有些非谓形容词用途极窄,只作科学技术名词的组成部分,如“高频电波、侧吹转炉”。
  从语义上看,形容词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性质形容词表示属性,如:“红、黄、大、小、软、硬、伟大、平凡、美丽”。状态形容词带有明显的描写性,包括形容词的一切生动形式,如:“喷香、冰凉、红红、大大方方、冰凉冰凉、直勾勾、傻里呱唧”。
      普通形容词与动词
  1、共同点
  A、能用“不”修饰:“不走、不高”
  B、能作谓语:“他走了、这棵树很高”
  C、肯定否定相叠:“走不走、高不高”
  2、不同点
  普通形容词(以下只称“形容词”)能受“很”修饰,动词一般不能受“很” 修饰。如可以说“很高、很美丽”,不可以说“很走、很学习”。
  心理活动动词大都能受“很”修饰,这一点与形容词相同;能带宾语,这一点
  区别于形容词。如“很爱(他)、很佩服(陈老师)、很了解(情况)”。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状态、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的词。例如:
  大 小 长 早 全 好 坏 远 近 直 斜
      崎岖 含糊 磅礴 优秀 聪明 年轻 雪白 笔直 生动 固定 平等
  明晃晃 热腾腾 绿油油 水灵灵 红彤彤 亮堂堂 胖乎乎 毛乎乎
  黑不溜秋 老实巴交 黑咕隆咚 灰里吧唧 灰不溜秋 甜不丝儿 圆咕隆冬
  1、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①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形容词在句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谓语。例如:
  作定语:大树 红太阳 年轻侍者 皎洁的月光 丰满的脸蛋 粗壮的腰
  作谓语:品行端正 论述简洁 描写生动 语言含蓄 态度委婉 观点陈旧
  形容词一般不能带宾语,但有些性质形容词也表示动态,具备动词的某些特性,可以带宾语。带上宾语以后,就成了“动词”。这类能够带宾语的形容词属于兼有形容词和动词功能的兼类词。例如:
  纯洁党的干部队伍是当务之急。
  这项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有些单音节形容词加上“坏”、“死”后,后面可以加上宾语,一般限于口语使用中,但不应算作形容词带宾语,而是述补短语带宾语。因此,这类词也不是兼类词。例如:
  累死我了 酸死我了 困死我了 憋死我了 急死我了 美死你 慌坏了他。
  ②可受程度副词修饰
  性质形容词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等修饰。
  例如:
  长——很长/太长 早——很早/太早 甜——很甜/太甜
  少——很少/太少 好——很好/太好 矮——很矮/太矮
  优秀——很优秀/太优秀 聪明——很聪明/太聪明
  注意: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甜甜——*很甜甜/*太甜甜 好好——*很好好/*太好好
  慢慢——*很慢慢/*太慢慢 高高——*很高高/*太高高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雪白——*很雪白/*太雪白 笔直——*很笔直/*太笔直
  漆黑——*很漆黑/*太漆黑 冰冷——*很冰冷/*太冰冷
  ③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Ⅰ单音节形容词绝大多数都能重叠,重叠形式是“AA”(“AA的”或“AA儿”)。
  例如:
  长——长长 快——快快
  慢——慢慢 深——深深淡——淡淡 甜——甜甜
  Ⅱ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AABB的”或“AABB儿”)。
  例如:
  痛快——痛痛快快 整齐——整整齐齐 漂亮——漂漂亮亮
  Ⅲ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例如:
  笔直——笔直笔直 雪白——雪白雪白 鲜红——鲜红鲜红
  蔚蓝——蔚蓝蔚蓝 喷香——喷香喷香 金黄——金黄金黄
  Ⅳ有些双音节形容词还可按“A里AB”的方式重叠。
  例如:
  啰嗦——啰里啰嗦 慌张——慌里慌张
  俗气——俗里俗气 马虎——马里马虎
  但也有很多双音节形容词无法重叠。例如:
  博学——*博学博学/*博博学学 生动——*生动生动/*生生动动
  明快——*明快明快/*明明快快 主观——*主观主观/*主主观观
  ④可用肯定否定方式提问。
  例如:
  冷——冷不冷 大——大不大 圆——圆不圆 高——高不高
  双音节形容词肯定否定提问方式有两种:
  清楚——清楚不清楚 幸福——幸福不幸福 高兴——高兴不高兴
  ——清不清楚 ——幸不幸福 ——高不高兴
  明确——明确不明确 结实——结实不结实 具体——具体不具体
  ——明不明确 ——结不结实 ——具不具体
  主动——主动不主动 紧张——紧张不紧张 固定——固定不固定
  ——主不主动 ——紧不紧张 ——固不固定
  2、形容词的类型
  根据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所表示的意义,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①性质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是表示性质或属性的形容词。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
  大 小 好 坏 冷 热 快 慢 方 圆 冷 高 低 矮 酸 甜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
  伟大 勇敢 坚强 温柔 崎岖 含糊 磅礴 优秀 聪明 年轻 生动
  固定 平等 主观 主动 封建 具体 含蓄 结实 平淡 简单 干净
  性质形容词一般要重叠或加上“地”才可以修饰动词。例如:
  得意地一笑 平淡地说 呆呆地望着墙壁 慢慢坐起来
  少数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例如“慢走”、“老实说”。
  性质形容词作谓语时含有比较对照的意思,在句子中往往对应使用。例如:
  这儿冷,那儿热。
  你保守,他开明。
  北方干燥,南方潮湿。
  慢的 长的 短的 黑的 白的 有才干的,能干的主动的,活跃的
  适应性强的
  理解力强的有发明才能的,有创造力的正直的
  好心的有见识的
  精通某门学问的
  心胸宽大的
  条理分明的
  忠心耿耿的
  可信赖的负责的自觉的
  无私的明白事理的
  真诚的精明的生气勃勃的光明正大的塌实的、老实的、严格的
      判断方法
  如果这个词可以在前面加“很”,但后面不能接宾语,就一定是形容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30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30 12:14 编辑

      1300.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的词叫数词,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叫基数词;表示顺序的数词叫序数词。数词有: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九、二十、百、千、万、百万、千万、亿、兆等。
      数词用法
      1、 基数词的用法
   (1)作定语。如:班上只有3名男生。十个人要来参加聚会。
   (2)作主语。如:据说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他们中有三人要去踢足球。
   (3)作宾语。如:这件东西值300。这个城市有三百万人口。
   (4)作表语。如:我18岁。二加二等于四。
   (5)作同位语。如:你们俩来吗?他们十个人将出国。
      2、序数词表示法
   (1)有时序数词前面可加不定冠词来表示“再一”,“又一”这样的意思。如:我们得重做一次。还要再问他一次吗?纳什坐下后,第四个人又起来发言。
   (2)序数词的主要作用
      作主语。如: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
      作表语。作表语时序数词前的定冠词往往省去。如:林德去年是第二。
      作宾语。如:他是首批到达的人员之一。
      作定语。如:五月是一年中的第五个月。
      作同位语。如:在第二列第二个的那个妇女是谁?
      但要注意: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基数词代替序数词来表示顺序。如:第二部分。第一章。第四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31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31 06:46 编辑

      1301.量词
      是实词的一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修饰名词的量词,又可根据名词是否可数分为两种情形:可数名词,如人、桌子;不可数名词,如糖、水。
      名量词分类。
      专用名量词:指的是与某些名词有选择关系的量词。即某些名词只能用某一个或某几个专门的量词,这样的量词就是专用名量词。例如:一本词典,一匹马,一尾鱼,三纽玉玺。
      临时名量词:指的是某些名词临时处在量词的位置上,被用作数量单位。例如:a. 端来两盘饺子,拿来一瓶酱油。b. 坐了一屋子人,摆了一床东西。这种形式一般表示某处容纳某物的数量。a组和b组的区别有两点:(1)a组的数词可以是任何的数词,b组的数词一般只能是“一”。(2)b组有强调数量多的意味,a组没有。
      计量名量词: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公斤、尺、亩、度等。
      通用名量词:主要指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包括:种、类、些、点等四个。“个”这个量词有了通用化的倾向,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词只能用其专用的量词,而不能用“个”替代。例如“电影”可以不说“一部电影”,而说“一个电影”。但“纸”无论如何不能说“一个纸”。
      “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做动量词。
      动量词分类。
      专用动量词:包括:次、回、遍、趟、下(儿)、顿、番。这些动量词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和动词组合的能力也不一样,比如“次”和“下(儿)”和动词组合的能力强(即多数动词可以和它们组合),而“趟”只能和“去”“走”“跑”等部分动词组合。
      工具动量词:指的是下面例子中的情况:他踢了我一脚。我打了他一巴掌。老师瞪了我一眼。“脚”是“踢”的工具,“巴掌”是“打”的工具,“眼”是“瞪”的工具。这样的词临时用来表示动作的量。离开这样的语言环境,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也可以把这种动量词叫作临时动量词。
      复合量词:把名量词“驾”“人”和动量词合在一次,共同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计量单位,就是复合量词。
      常用的复合量词在构成形式上虽然是“名量词+动量词”,但要注意,名量词一般来说是比较开放,即很多名量词都可以用来构成复合量词,而动量词只有“次”最常用来构成复合量词。一些复合量词:班次、人次、件次、卷次、例次、艘次、部次、架次、批次、户次、辆次、台次。
      通常用法。
      重叠使用:量词的重叠:除了计量名量词外,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动量词:次次/趟趟/回回。
      量词重叠还有一种形式是“一+AA ”如“一个个”“一件件”“一趟趟”,这种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和上面的重叠形式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意义有三种:(1)表示“每一”。基本同“AA ”重叠式。小伙子们一个个身强力壮。(2)表示“逐一”。表示此种意义的重叠形式作状语。我们要一件件仔细检查,不要漏掉。(3)表示“多”。他一次次给我打电话。
      数词形容词量词。
      数词+形容词+量词: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量词是临时名量词,一般计较容易插入形容词。例如:晚上他吃了一大碗饭。
      (2)、如果量词是专用名量词,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要谨慎使用。例如:他扛着一大件行李。
      (3)、能够插入的形容词有限,主要有“大、小、厚、薄、长”等少数单音节形容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3-3-3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1292.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多读、多写、多改。
      1、博览,精读,从范文和例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高写。。。。。。

    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义,仔细阅读,对学习写作者很有帮助。只可惜,当今人士,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呢,忙于各种应酬,急于展示,不求补充,修饰脑袋而不充实脑袋的人太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31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31 11:51 编辑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3-3-31 08:35
1292.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多读、多写、多改。
      1、博览,精读,从范文和例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 ...


书香气华版主好!
      文以载道,文学即人学。作文是对人生的另一种体验,而创作文学又是对人学的追逐。做人与作文息息相关。一个人的所思,决定着一个人文章的内容。写好文章,先需要在内改善思想,在外把人做好。养成正直、善良、诚信、明理、感恩、谦让、尊敬、勇敢等好思想,才能写出好文章。如:郝志宏的文章《我坚持十二年为城市洗脸》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能弯下腰来捡垃圾。说明她有爱心!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老百姓评她是“百姓记者”,她的文章自然是老百姓喜欢读的好文章。

点评

你后来写的几篇文章,我都仔细地看了,但没有点评,还是质量问题。我不点评的文章有两种,一是别人回帖多,就不用我了。另一种是质量太差,点评不出来。  发表于 2013-4-1 20: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4-1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4-1 05:39 编辑

      1302.代词
      代词是实词的一种。
      人称代词:你 我 他 它 咱们 大家 自己
      指示代词:这 那 这儿 那边 各 每
      疑问代词:谁 什么 哪 怎么 哪里 几
      古代汉语代词。
  古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等五类。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有“台(yí)、卬(áng)、朕、吾、我、予、余”等。
  如《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常用的:吾、我、予、余。
 “吾”一般作主语或定语,只有在否定里纔可作前置宾语。
 (二)第二人称代词
  尔、女、汝、若、而、乃
  从语法看,“尔”“女(汝)”“若”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从语义看,相对“而”“乃”而言,“尔”“女(汝)”“若”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
 (三)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厥”等。
  之,一般作宾语
  其,一般作定语。
  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1)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2)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国语?齐语》)
 (3)放之山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4)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例如:
 (5)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6)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7)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8)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例(5)和例(6)中的“其”分别充当定语,例(7)和(8)中的“其”充当主语。
 “厥”的用法大致与“其”相当,但只能作定语,不能作为主谓词组的主语。
 “之”“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也可以用于指代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一方。
 (11)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12)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13)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1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汉语中“他”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示“其它、别的”等意义,属于指示代词。“他”作为人称代词是中古时期纔产生的用法。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复数基本上是同一形式,只能根据上下文语意来判断。有时也会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后加“侪、属、曹、辈”等表示复数,意思是“这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这帮)人”等。
 (15)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左传?昭公元年》)
 (16)不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7)戏问垂纶客,悠悠见汝曹。(杜甫《渡江》)
 (18)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马中锡《东田文集?中山狼传》)
  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两类,有“是、之、此、斯、兹、彼、夫、其”等。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其中“是”“此”“斯”“兹”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彼”“夫”“其”等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彼”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夫”“其”一般只能作定语。
  指示代词除了近指远指这两类外,还有“他、然、尔、焉、诸”等,用法各有特点。
 “他”具有旁指的作用,表示某种范围以外的人或事物,义为“其它的”。在古代也写作“佗”或“它”,可作句子的宾语或定语。
 “然、尔”作为指示代词,主要作谓语,表示“如此”,指代上面所讲的情况。
 “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其中,“焉”常用作补语,相当于“于+是(之)”;“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例如:
 (29)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例(29)中的“投诸”相当于“投之于”即“投放在……”。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指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共九个:
 (一)询问人的:谁、孰 。
 (二)询问事物的:何、曷、奚、胡。
 (三)询问处所的:恶、安、焉。
  注意宾语前置的例句。如:(3)(17)(18)(19)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17)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18)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
 (19)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四、特殊代词
  “者、所”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它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所”字词组,纔能充当句子成分。
 (一)者
 “者”字词组的构成有如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表示“……的人”“……的事物”。
 (1)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2)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国语?越语》)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5)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李斯《谏逐客书》)
  2.名词(词组)+者
 “者”复指前面的名词。译为:“这个人”“这种东西”之类,或不译。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
  3.数词+者
  译作“……种东西”“……个方面”等。
 (8)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圣王之制也》)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
  有时只是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与其它部分的区别,多为表示年龄。例如:
 (1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当“者”字所指代的对象已经出现时,“者”字词组作为定语,放于名词(词组)后面,作补充说明。有时还通过“之”将名词(词组)与“者”字词组连接起来。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1.名词(词组)+“者”字词组
 (1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12)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13)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史记?滑稽列传》)
  2.名词(词组)+之+“者”字词组
 (14)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史记?匈奴列传》)
 (1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
 (二)所
  1.所+动词(词组)
 (1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荘子?养生主》)
 (17)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苏轼《石钟山记》)
 (18)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19)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0)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1)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
  当“所”+形、数、名、代词时,这些词活用作动词。如(22)——(24)。
 (2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李斯《谏逐客书》)
 (23)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荘子?田子方》)
 (24)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5)道者,万物之所然也。(《韩非子?解老》)
  2.所+介+动词(词组)。
 (2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27)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此外,“者”字词组与“所”字词组都是偏正关系的名词词组,但是两者不完全相同。从语序看,“者”字词组是前偏后正,“所”字词组是前正后偏。从语义看,“者”字词组中的“者”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的施事;“所”字词组中的“所”用在动词前,表示动词的受事。如“学者”是指学习的人,“所学”是指学到的东西。
  五、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是指代对象为不定的代词,所指代的并不肯定是何人、何物。主要有“或”“莫”。
 “或、莫”都只能作主语,前面都可以有先行词。
 “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作主语,表示“有人”“有的”。要和现汉的连词“或者”相区别。
 (1)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韩非子?说林上》)
 (2)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水经注?江水》)
  这种指代往往是泛指某种人、物。有时“或”的前面有先行词语表示指代的范围,“或”表示其中的一部分。例如:
 (3)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宋人献玉》)
  有时候,还可以连用几个“或”,分别指代整体中的不同部分。例如:
 (5)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孟子?告子上》)
 (6)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史记?陈涉世家》)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作主语,表示“没有……”。例如:
 (11)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有时“莫”前面有名词,表示“莫”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的范围。例如:
 (14)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厉五弭谤》)
 (1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古代汉语中“莫”除作无定代词外,还作副词用,要注意区别两者的不同。无定代词“莫”在句中充当主语,表示“没有……”,副词“莫”一般在谓语前用作状语,表示“不”“不要”。例如:
 (19)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20)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
  文选
      绕梁三日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
  1.本篇选自《列子?汤问》。
  3.穷:穷尽、穷究。
  5.辞:告别,辞别。
  6.止:留住,留下。
  7.饯:以酒食送行。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8.抚节:轻轻地敲打节拍。抚,“拊”的借字,轻轻地敲击。
  9.振:“震”的借字,震撼,震动。
  10.遏:遏止。
   11.乃:副词,于是。谢:道歉。反:返回,后作“返”。
  1.终身:一辈子,终尽此身。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蛾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读音biàn,鼓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通‘仿’,效仿)娥之遗声。”
  注解:
  2.顾:此处用本义,意为回头看。
  3.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之:动词,到……去。
  4.匮:竭尽,缺乏。
  6.鬻歌假食:通过卖唱来求得粮食。鬻:卖。假:借,这里指求食。
  7.去:离开。
  9.绝:停止。
 10.左右:附近的人。以:动词,认为。
  11.逆旅:客舍,旅店。
  13.曼声:拉长的声音。
  15.涕:眼泪。
  16.遽(jù):迅速,急忙。
  17.抃(biàn):鼓掌表示欢欣。
  20.放:“仿”的借字,仿效。
  提示:
  词义:穷、之、匮、假、逆旅
  假借字:抚(拊)、振(震)、放(仿)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注解:
  21.本篇选自《列子?汤问》
  23.彀:张满弓。
  1.巧:(射箭的)技巧,技能。过:超过,超出。
  2.尔:你。瞬:眨眼。
  4.偃:仰面卧倒。机:这里指织布机。
  5.承:承受,接受,这里指向上看。牵挺:织布机的脚踏板。
  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着,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注解:
  6.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即使是用锥子的尖端碰到眼眶也不眨眼。末,末端,末梢,这里指锥尖。倒:“到”的借字。眦:眼眶。
  10.牦:动物身上的长毛。牖:窗户。
  11.旬:十天。
  12.浸:程度副词,表示逐步进行,渐渐。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大。
  17.蹈:跳。拊:敲击,拍打。膺:胸。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而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注解:
  18.既:副词,已经。尽:穷尽,这里指全部学到。术:技艺,这里指的是射箭的技艺。
  19.计:估计。敌己:和自己匹敌。
  20.谋:考虑,谋划。杀:杀害。
  21.交射:对射。
  1.触:碰撞。2.坠:落下。3.穷:用尽。
  5.扞:抵御,抵挡。
  6.差:误差,偏差。8.涂:道路,后作“途”。
  10.克:“刻”的借字。
  提示:
  词义:瞉、浸、膺、 敌、扞
  假借字:倒(到)、克(刻)
  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注解:
  11.本篇选自《列子?说符》。相:省察,考察。
  13.子姓:子孙。
  14.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寻找)一般的骏马可以从形体、外貌以及筋肉、骨骼的生长状态来考察。
  16.若灭若没,若亡若失:千里马的形态特征若明若暗,若有若无,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意思是千里马是不能够通过形态特征来相的。
  17.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行迅速。绝:断绝。弭(mǐ):消除。
  18.吿以良马:把如何考察良马的知识告诉他。告,告诉,教诲。
  1.担:肩挑,肩扛。纆,绳索。薪菜:即“薪采”,也就是采薪,采集木柴。菜,“采”的借字。
  3.见:召见。之:代词,指代九方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注解:
  5.反:同“返”。
  6.报:答复,报告。
  8.牝(pìn):鸟兽的雌性。
  9.牡(mǔ):鸟兽的雄性。骊(lí):深黑色的马。
  10.说:高兴,喜悦,同“悦”。
  11.败:糟糕,失败。
  12.色物:(马的)毛色。
  13.何马之能知:宾语前置,“何马”作为“知”的前置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麤,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解:
  14.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
  15.一:专心,专一。
  16.千万:数词用作动词,超过……千万倍。
  17.天机:天地之间的玄机,指事物精微的、内在的方面。
  18.忘:忽视,遗忘。麤:“粗”的异体字。
  19.在:省察,注重。
  20.遗:遗留,剩下。
  提示:
  词义:形容、弭、在
  虚词:乎
  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