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夏梦 发表于 2013-3-1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究,就是对学问的研究?哈哈,老顽童。你还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18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18 22:42 编辑
夏梦 发表于 2013-3-18 14:24
学究,就是对学问的研究?哈哈,老顽童。你还好吗?


      夏梦,就是夏天做个梦?一只《盛满思绪碎片的篮子》:“多活动,少窝家。走出去,一枝花。呆在家,成老妈。少郁闷,不消化。找女生,互相夸。美美容,侃八卦。逛逛街,把钱花。找男生,说说话。娇滴滴,笑哈哈。讲品味,别太花。人再忙,把妆画,少喝酒,多喝茶。觉多睡,钱猛花,给谁省?别傻瓜!别等到,耳眼花。衣再好,腰成虾。饭再好,没有牙。钱再多,床上爬。情再浓,感觉差。人再好,豆腐渣。抓紧了,别犯傻!还在笑,解放吧!”哈哈哈,夏梦你的文章《篮子》写的太风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夏梦 发表于 2013-3-19 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18 18:41
夏梦,就是夏天做个梦?一只《盛满思绪碎片的篮子》:“多活动,少窝家。走出去,一枝花。呆在家 ...

    谢谢你,老顽童,愿我们知青永远笑口常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19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19 12:42 编辑
夏梦 发表于 2013-3-19 03:45
谢谢你,老顽童,愿我们知青永远笑口常开。


        良好心态,面对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19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19 12:56 编辑

      1289.什么叫写作?
      从操作层面而言,写作可以这样进行定义:写作,是写作者为实现写作功能而运用思维操作技术和书面语言符号,对表达内容进行语境化展开的修辞性精神创造行为。
      详细解释:(1)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行为;(2)写作是一种展开性行为;(3)写作的展开首先是一种思想、思维、思路的展开;(4)写作的展开最终是一种语言修辞性的精神创造行为;(5)写作的展开是语境性的展开;(6)写作的这种精神创造行为是一种功能性、意图性、目的性的行为。
      从本体论层面,从终极的本质意义上,即生命、人性、存在的意义讲,我们可以为写作给出如下的本质性定义: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自由秩序的建筑的行为、活动。
      详细解释:这个定义要表述的写作原理是,写作行为本身的深层本质在于寻求生命生存的依托、“家园”、“故土”,中国古代圣贤所谓“立言不朽”、所谓“发愤著书”体现出来的优秀写作文化精神的最终本质也正是在这里。当代西方学者所谓“我写故我在”的哲学依据也正在这里。
      在表层上,写作是一种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行为;在深层上,写作又是一种生命生存的形式、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是对生命秩序的创生行为。因此,写作行为又具有一种哲学性、生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0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1 10:38 编辑

      1290.写作的规律
      一、对写作规律的理解
  写作规律内涵应包括两层含义,即“写作”和“规律”。所谓“写作”就是研究写作规律要从写作的本身出发,而不是从其它非写作本体角度去研究写作。比如从“学习写作”角度研究出的规律只能叫“学习写作的规律”;从“文章本体”得出的规律只能是“文章本体规律”;同样从“写作教学”出发获得是“写作教学规律”。以上种种研究写作规律角度有所欠缺,得出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规律”。写作学是研究写作活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所以研究写作规律要紧紧抓住写作活动,从写作活动本体去研究其规律,而不能舍本逐末求其次。
  所谓“规律”就是研究的是写作的“规律”,不能把“写作规律”与“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原则”混为一谈。“规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从定义中可知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本质的、必然的、固有”联系,杜福磊在他的专著《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很好的区分了“写作规律”、“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原则”,他认为:
  “写作特点是写作活动区别于其他实践活动的特殊的征象和标志,写作规律要反映构成写作特点的内在诸多因素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写作特点和写作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互为表里,但并不是同一内涵。写作特点是对写作实践活动特殊性的理性概括,往往概括为目的性、个体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有利于认识和发现写作规律,但是这些特点并不是写作活动本质的、内在的规律。写作规律是包容着写作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序层次,所揭示的是写作实践活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结果。
  写作原则是人们遵循写作规律而制定的写作规则和标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反映;写作规律是提出种种写作原则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任何作者都不可能背离写作规律,不同的作者不都遵循同一个原则。
  写作方法是写作实践活动的具体运用手段,是表层的、具体的、变化的、可以选择的,写作规律是自然运动状态的客观存在,是抽象的、深层的、稳定的,不可选择的。写作主体能对写作方法进行自由的取舍,对写作规律只能遵循,写作规律同时对一切写作实践活动起着支配作用。”
只有从写作活动的本身出发,并且剔除“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原则”的干扰,才能科学、正确地揭示出写作规律。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写作规律
  写作行为活动的规律的研究在写作学界还没有定论,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一些有代表性的论著对写作规律是这样归纳总结的。
  (一)刘锡庆先生的《基础写作学》(1985年出版):
  1.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一是“由少则多、先放后收”,二是“由记叙而论说”,三是“先规矩而后巧”);
  2.习惯成自然,基础须早打;
  3.旺盛的热情始终是写作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4.文章写得好,每个人的得力点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得力于“阅读”、有人得力于广博的“学识”、有人得力于思想敏锐、有人得力于“多写勤练”、有人得力于“观察”、“想像”、“理解”和“表现”)。
  这里的写作规律其实是学习写作的方法、原则,或者只是从学习写作的角度得出的规律。
  (二)路德庆先生《普通写作学教程》(1991年出版,2001年第3版):
  1.“物——意——文”转化律,“物”到“意”的能动转化和“意”到“文”的转化,是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
  2.多元因素统一律,文章是写作客体的诸多因素和写作主体的诸多因素发生碰撞、契合、熔铸、创造的产物。
  3.点化调整渐深律,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逐渐深化认识过程,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就必然成为提高文章质量的一条重要规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读、多练、多思,融会贯通写作的基本法则,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体制与写作的大体要求,进而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多元因素统一律”说的是写作“综合性”的特点;“点化调整渐深律”是学习写作的规律;“知行结合通变律”是学习写作、写作教学的规律。
  (三)朱伯石先生(华中师范大学)主编的《现代写作学》:
  1.化一律((1)物我化一;(2)多元化一;(3)言意化一。)
  2.渐递律((1)循“序”而进:一是由模仿到独创;二是由规矩到熟巧;三是由简单到复杂。(2)途径是多方面的:生活经历、学识、勤写多练、形式方法的更新等。)
  3.适宜律((1)外部适宜:一是文章写作应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与内部联系,二是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三是符合本民族的特点;(2) 内部适宜:一是内容上要体现主旨与质料的统一,二是形式上要体现文章的体裁、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诸因素之间的一致性,三是内容与形式诸因素的完美统一。)
  “化一律”可作为写作的某些局部规律,并没有从写作活动整个过程去揭示其规律,其中的多元化一说的是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渐递律”讲的是学习写作的方法;“适宜律”说的是写作应遵循的原则。
  (四)周姬昌先生(武汉大学)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
  1.物我交融转化律;
  2.博而能一综合律;
  3.法而无法通变律。
  “物我交融转化律”可看成是写作的局部规律,并未揭示整个写作活动的规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是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学习写作、写作教学的方法、原则。
  (五)林可夫先生主编的《基础写作概论》中提出:写作运动的规律是“生活——思维——文章”,即“客观——主观——客观”。只是在“出版者的话”和“前言”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图式,而没有把写作行为活动自身运动规律的内涵阐述出来。后来他在《论写作的基本规律》,具体提出了写作基本规律的内容是“四三四”律:                                                   
  1.“四体化一律”——写作成因的横向综合。所谓“四体”,即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所谓“化一”,是指写作四体移入写作人体大脑转化为四种观念形态(人格意识、题材意识、读者意识、成品意识)后,由感知层次上的综合,到思维层次上的融合,到实现表述层次上的融合,最后化合为写作成品的整个递进过程。“四体化一”律研究的是写作因素的构成转化规律。
  2.“三重转化律”——写作行为的纵向概括。它指的是写作行为在具体推进中出现的由内化到意化、再到外化的递变规律。
  “三重转化律”研究的是写作行为的递变转化规律。
  3.“四环操作律”——写作能力的程序控制。“四环”,指的是构成写作过程的序列:采集、运思、表述、评改的操作环节。写作行为过程,就是写作人体对这四个环节加以调节、控制和操作的过程。“四环操作律”研究的是写作程序的操作规律。
  “四体化一律”与上文的“多元因素统一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把它说成是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更加合适;“三重转化律”可以作为写作规律;“四环操作律”更注重的是外在的实际操作,说成是写作的方法更为合适。
  (六)裴显生先生主编的《写作学新稿》中提出:写作的基本规律是“意化”、“雏形化”、“物化”。
  “意化”、“雏形化”、“物化”规律,比较清晰地提供了一个写作全过程发展转化的基本形态,但未从宏观上对这三个规律一以贯之。
  (七)金长民先生《现代写作学基本原理》(1996年版):
  写作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三重转化,即内化、意化、外化。”写作过程的发展运动“正是沿‘物——感——思——文’的路线,‘内化——意化——外化”’的轨迹进行的。
  这里的写作规律比较系统地概括和阐述了写作过程的基本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揭示。
  (八)陈果安先生《现代写作学引论》(2002年出版)
  认为写作行为分为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
  1.外部规律((1)物我交融转化律,(2)博而能一综合律,(3)法而无法变通律)
  2.内部规律((1)双重转换,(2)“三级飞跃”,(3)知行递变,)
  值得肯定的是,把写作规律分为“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这样更利于揭示写作规律,但内部的分类说的并不全是写作的规律。
  以上的种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提出的,其中既有精辟独到的规律揭示,也有似是而非的“规律”描述,不管怎么说这些艰难的探索都对真正写作规律的揭示奠定了基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杜福磊科学地揭示了写作规律
  (一)杜福磊的写作规律
  杜福磊先生在综合以上种种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科学的写作规律:
  1.写作活动的基本(共同)规律
  “物——感——思——文”转化规律
  2.写作活动的特殊(具体)规律
  (1)同化律(物——我、客体——主体)
  (2)内化律
  ①情化(意象、情感——形象)
  ②理化(意念、概念——思想)
  ③形态化(内容—一形式)
  (3)外化律(内在形态——外在成品)
  (二)杜福磊写作规律的科学性
  1.从写作活动的本身出发,并且剔除“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原则”的干扰,揭示出真正的写作规律。
  2.既有宏观的综合,又有微观的阐述,立体分层次地揭示了写作规律。我们知道写作活动本身异常复杂,写作规律也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够说清楚的,对其的揭示要分层次进行阐述,达到阶段中再分阶段,微观中再微观。如杜福磊把写作规律分为二个层次:基本规律、特殊规律。特殊规律又分为三个层次,即同化律、内化律、外化律。内化律中又有三个层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1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1 10:42 编辑

      1291.写作的意义
      散文或文学之于其他艺术创作的不同:摄影家关注的是景象的空间形貌,包括光、角度的状态感,这使他能够掌握从哪个点位取景最佳,比如你要问西宁这座城市拍摄哪里最有代表性,他将最有发言权;音乐家关注的是音质韵律,通晓各种音色声韵;美术家关注色彩及景物形体的描绘;而作家关注的则是事物存在的意义。诸如:一件事情,几个人在一起做什么、说什么,一道景观,一段史实,文学关注的是其内在的意义,而不仅是要观察和记述其过程、情节和内容。  
  小说、散文、诗歌固然是在叙事抒情,作家诗人想要表达的并不仅限于文本本身,而常常深乎其事、超乎其情。这正是一位认真的作家诗人所尽心追求的艺术效果。停留于表面,停滞于已有,肯定达不到深入、深刻。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没有发现把握意义,甚或是“失去意义”,如此人们就会评价你所写的东西“毫无意义”。  
  意义是一个广泛存在的东西。意义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永恒的意义相对短暂的意义存在,深的意义必须借助浅的意义接近,未知的意义可以用已知的意义为条件证出。意义的证明有时很简单,简单如加减法;有时却十分庞杂如数学高级方程式。意义不能被触摸,面对文学作品可以摸得到的只是纸、文字。严格来说,意义也是不可视即不可见的,一句格言只表达了意义的形式,却并非意义本身。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意义只能心领神会。它属于心,属于灵魂。所以,意义是一个由客观变主观的过程。这个意义未入你心,未被你识得,意义之于你的存在就会失去。  
  在观察叙述的时候,写作的着力点存在的区别,表达了意义的多样如同多棱镜的折光。比如,将叙述锁定在结果上,那不仅是因为不言自明,更在于结果所显露的意义重要得多;只说原因而不言及结果,正是由于意义集中在原因中;而有时,既不问原因也不说结果,而完全沉浸于对过程的叙述,这个过程更有意思,即最好的意义在之中。  
  这样,意义就是一种最具差异性和微妙性的东西。那就这样来看吧:一部作品要有骨头,有血肉,但更需有灵魂。然而,无骨则会站立不起,无血肉则会难以深厚丰满。但还是从根本上讲,无灵魂,则无生命力。意义,正是与灵魂同在或至少最抵近的核心部分。好的意义、美的意义,就是那些动人的、鲜有的意义。善的意义让恶的意义颠覆,恶的意义让善的意义升华。美的意义是因为我们清楚不美的意义随时可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2 11:31 编辑

      1292.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多读、多写、多改。
      1、博览,精读,从范文和例文中体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文中借鉴,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经验之谈,是有道理的。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认为观察事物可激发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丰富文思。有些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读书多有极大关系。其次,阅读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现在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观察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材料。第三,阅读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别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懂得文章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提倡这一点。他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他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往往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主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第四,阅读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切古今中外名著,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掌握运用评议的基本规律,提高运用评议的技巧。
      2、多写多练,勇于实践,不断摸索。
      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靠自己的实践。凡是有成就的作者在谈写作经验时,没有一个不强调“做”字。清人唐彪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功夫,其曾益相去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蔬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他在另一段话里又说:“谚云,’读十篇不如作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做。’”这些话讲得都是极为中肯的。
      练习写作,要端正态度,防止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首先要有信心。初学写作,可能写不好,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开始时总是要摔跤的,但走着走着,也就学会了。写作也是一样,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关键是不要因此失掉信心。只要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很有成就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并不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别人讥笑,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摸索,终而取得成功。
      练习写作,要防止自卑或自负心理。有些人开始时劲头很大,但写一段之后就停下来,不是由于失败而自卑,就是由于自满而止步。这些都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大障碍。鲁迅先生就:“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写作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劳动,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负”都容易停滞、倒退,只有总是“用功”,不停的“干”,才能有所长进。
      初学写作往往还有一种急躁情绪,一下子就想写长篇大作,而不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殊不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打基础和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很难办好,只有脚踏实地,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粗到精,才能逐步掌握写作要领,真正有所成就。
      3、多听意见,深入思考,反复修改。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要有个过程。只有深入思考,反复加工,才能正确、恰当地反映客观实际,表达好自己的思想感情。
      修改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些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别人,这样就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到精益求精。有人是为了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如何,他就不管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们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拦路虎、绊脚石。
      修改文章,还要虚心求教,多听别人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采众长,文章方能长进。古今中外许多大作家,不但善于向作家学习,还能向师友以及一般读者求教。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法国大作家莫里哀常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女仆吃后悔药,每读完一部新作,女仆都称赞说写得好,莫里哀以为她文化低,是有意讨好主人。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结果女仆瞪大眼睛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听后非常震惊。可见文化低的人同样也能够鉴别文章的好坏。这里的关键是虚心,要有群众观点,放得下架子,才能得到有益的帮助。
      重视写作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以理论指导写作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前面说过,写作是文章作者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也是社会性的文化现象。一篇文章的得失好坏,不仅决定于作者自身的个性、禀赋或努力程度,也和他对这一精神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应的规范性要求的理解、把握程度有关。所谓写作理论,主要就是对于这些规律规范的概括和阐释。
      有的人轻视写作理念知识对于写作实践的指导作用,认为不学理念也可以写出文章,其根据是有的作家没有学习写作理念知识,也写出了很好的作品。这个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所有会写文章的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不同途径,在写作的规律性知识方面积累了较高理论素养或丰富的经验性体会的。有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系统地学习写作理论知识,但他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一定也阅读过许多范文,在这些范文中,就蕴含某些写作原理和规律,所以他也等于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写作实践中掌握了他们。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广地感觉它。”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具体的经验积累之较高的理论修养,自己在实践中就能自学地扬长避短,阅读别人作品也能更好地分辨精华、糟粕,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会有更大的帮助。
      学习知识和理论,目的是指导实践,要在能力的转化上多下功夫。即使是对知识、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核,也就在把重点话如何运用知识、理念来分析问题、说明问题上面,而不以单纯地复述、背诵要领或条条为满足。再说,知识和理论的作用,主要在于说明写作活动自身的矛盾运动及其变化规律,帮助习作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而不可能提供什么一试就灵的仙丹妙药或是照搬不误的万能模式。
      正因为如此,在重视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前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还须与发挥自己独立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古人云:“文有大法无定法。观前人之法而自为之,而自立其法……不死,文自新而法无穷矣。”又说:“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刚死法也。”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写作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3-23 10:47 编辑

      1293.语素
      语素细说,语法单位有大有小,最大的语法单位是句子,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依次是短语、词、语素。人类的语言是有声音、有意义的,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这便是语法单位基本的特点。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3-24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1294.词的概念
      词是由语素构成,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它和词都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短语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离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而词是不能分离的,分离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7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