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4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24 13:05 编辑

      1235.《大卫·科波菲尔》
      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自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内容梗概:大卫·科波菲尔尚未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他在母亲及女仆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了女仆的哥哥佩克提家里。佩克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丽和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大卫又回到了后父家。然而后父不但常常责打他,甚至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母亲去世后,后父立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大卫从此过起了不能温饱的生活。他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姨婆的律师威克菲尔家里,与他的女儿安妮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大卫对威克菲尔雇用的一个名叫希普的书记极为反感,讨厌他那种阳奉阴违、曲意逢迎的丑态。
      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邂逅了童年时代的同学斯蒂弗茨。两人一起来到雅茅斯,拜访佩克提一家。已经和海穆订婚的艾米丽经受不住阔少爷斯蒂弗茨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他私奔国外。佩克提痛苦万分,发誓要找回艾米丽。
      大卫回到伦敦,在斯本罗律师事务所任见习生。他从安妮斯口中获悉,威克菲尔律师落入诡计多端的希普所设计的陷阱,正处在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使大卫非常愤慨。此时的大卫爱上了斯本罗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朵拉是个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的“洋娃娃”。贝西姨婆也濒临破产。这时,大卫再次遇见他当童工时的房东密考伯,密考伯现在是希普的秘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阴谋。在事实面前,希普只好伏罪。
      与此同时,佩克提和海穆经过多方奔波,终于找到了被斯蒂弗茨抛弃后,沦落在伦敦的艾米丽,并决定将她带回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启程前夕,海上突然风狂雨骤,一艘来自西班牙的客轮在雅茅斯遇险沉没,只剩下一个濒死的旅客紧紧地抓着桅杆。海穆见状不顾自身危险,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没。当人们捞起他的尸体时,船上那名旅客的尸体也漂到了岸边,原来竟是诱拐艾米丽的斯蒂弗茨。艾米丽为海穆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回到澳大利亚后,她终日在劳动中寻找安宁,并且终身未嫁。
      大卫终于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却患上了重病,在佩克提返回澳大利亚前夕便离开了人世。大卫满怀悲痛地出国旅行散心,其间,安妮斯始终与他保持联系。当他三年后返回英国时,才发觉安妮斯一直爱着他。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与姨婆贝西、女仆愉快地生活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25 11:07 编辑

      1236.《尤利西斯》
      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作品简述:乔伊斯这一天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26 11:08 编辑

      1237.《牛虻》
      是英国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97年出版的小说。内容梗概:  
      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叠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亚瑟崇敬蒙太尼里神甫的渊博学识,把他当作良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蒙太尼里对自己的关怀。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亚瑟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蒙太尼里发现了亚瑟的活动后十分不安,想方设法加以劝阻;但亚瑟觉得作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秘密集会上,亚瑟遇见了少年时的女友琼玛,悄悄地爱上了她。
      蒙太尼里调到罗马当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尔狄成了新的神父。在他的诱骗下,亚瑟在忏悔中透露了他们的行动和战友们的名字,以致他连同战友一起被捕入狱。他们的被捕,连琼玛都以为是亚瑟告的密,在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亚瑟痛恨自己的幼稚无知,对神甫竟然会出卖自己感到震惊,同时得知蒙太尼里神甫原来是他的生身父亲,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骗了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几乎要发狂。他一铁锤打碎了心爱的耶稣蒙难像,以示与教会决裂。然后他伪装了自杀的现场,只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人间地狱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牛虻”了。他受命于玛志尼党揭露教会的骗局。他用辛辣的笔一针见血地指出,以红衣主教蒙太尼里为首的自由派实际上乃是教廷的忠实走狗。牛虻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
      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牛虻则动情地诉说了他的悲惨经历,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他在上帝与儿子之间作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7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27 11:29 编辑

      1238.《坎特伯雷故事集》
      是十四世纪英国作家乔叟的小说。叙述朝圣者一行30人会聚在泰巴旅店,这些朝圣者有骑士、僧尼、商人、手工艺者、医生、律师、学者、农夫、家庭主妇等当时英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他们准备前往坎特伯雷去朝拜圣托马斯。店主爱热闹,自告奋勇为他们担任向导,并提议在往返圣地的途中每人来回讲两个故事,以解旅途中的寂寥,并由店主做裁判,选出讲故事最好的人,回到旅店后大家合起来请他吃饭。众人接受了店主的建议,于是次日一同踏上朝圣之途,并开始讲故事。
      按题材来分,有爱情和骑士探险传奇、宗教和道德训诫故事、诙谐滑稽故事、动物寓言等几大类,内容包罗万象,有雅有俗,有的很有趣。我们不仅对故事本身感兴趣,而且对讲述故事的人也感兴趣。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乔叟在引言中把他们一一作了介绍。他凭借朝圣者之口,汇集了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各种主要类型。
      作品特色:一、它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香客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骑士、僧侣、学者、律师、商人、手工业者、自耕农、磨坊主等。二、它综合采用了中世纪的各种文学体裁,有骑士传奇、圣徒传、布道文、寓言等。三、总序和开场白中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本身饶有趣味,充满幽默感。四、语言带上了讲述人自身的特征,每人所讲的故事都体现出讲述人的身份、趣味、爱好、职业和生活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8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28 10:59 编辑

      1239.《荒原》
      是艾略特1922年的成名作。全诗分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的滋润,需要春天,需要生命,而现实则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既不生也不死。
      第二章《对奕》对照上层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显示出这样的生活也是同样低级和毫无意义的。
      第三章《火诫》写情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最短,暗示死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渴望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
      第五章《雷霆的话》又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对革命浪潮感到恐惧,宣扬宗教的“给予、同情、克制”。
      艾略特利用人类学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词,用六种语言,以鲜明的形象并借暗示和联想、严密的结构,构成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 。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变化多端。这首诗在技巧上是一个大突破,增加了注解,研究者又作诠释和评论,基本可以读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仑苏 发表于 2013-1-28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8 10:56
1239.《荒原》
      是艾略特1922年的成名作。全诗分五章:
      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 ...

我上了几次学,都没学过文。宋兄的文学常识,是我的文库,是我的大宴,是我的快餐。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29 09:59 编辑
特仑苏 发表于 2013-1-28 22:08
我上了几次学,都没学过文。宋兄的文学常识,是我的文库,是我的大宴,是我的快餐。谢谢!


      老顽童向特仑苏朋友问好!感谢您对我的鼓励!文学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共同学习。祝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2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3-1-29 10:24 编辑

      1240.《哈儿德·哈罗尔德游记》
      是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诗体游记。记录了前后两次游历欧洲的见闻和思想,以及诗人对当时欧洲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基本主题是反对专制暴政和异族侵略,渴求自由与独立,讴歌民族解放斗争。表现出了拜伦本人思想中的积极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愿望。
      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首先,作者在记述旅途见闻时,不把重点放在对周围事物的描写上,而是着重于写自己的细想感情,抒发内心感受,使主观感受得到非常强烈的艺术表现。
      从结构上,贯穿全篇的诗人主观感情抒发,完全不受情节发展的束缚,而是决定于诗人的诸多联想、感受饿种种情绪,有感而发,自由灵活。这样,诗人的主观抒情便构成了作品的一种内在的结构因素。使得整部长诗成为一个游记的整体。
      诗人在记叙和抒情时,经常使用对比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了长诗的艺术效果。诗人采用了生动简洁、自然流畅的语言。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富于节奏感,充分表现除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神奇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仑苏 发表于 2013-1-29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共同学习。向宋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3-1-3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特仑苏 发表于 2013-1-29 18:31
文学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共同学习。向宋兄学习。

      淘气顽童很高兴结识特仑苏朋友!感谢您支持我的《文学小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2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