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0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10 13:30 编辑

      1152.威廉·福克纳:
     (1897-1962),美国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
      代表作品: 《喧哗与骚动》《圣堂》《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
      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诺贝尔文学奖。
      福克纳是个出名的酒鬼,纵贯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据传他在喜事之后会更豪饮,一喝就会持续很久。而且经常躺在床上喝,还要家人带酒来陪他。有一则趣闻这样描绘:1949年得知自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准备在去斯德哥尔摩之前喝得酩酊大醉。通知的当天,他侄子也拿酒来拜访,庆祝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大获全胜。虽然当时醉得神志不清,福克纳还是将这两件事的时间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子意识到家人是在骗他,改动了去瑞典的日期,为的就是怕他在领奖的时候还醉醺醺的。知道真相后,他还是一直喝到了真正启程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10 20:49 编辑

      1153.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1961),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习惯站着写作。他说:“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作品:《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自杀身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1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11 06:12 编辑

      1154.玛格丽特·米切尔:
     (1900-1949),美国女作家,文学博士。《亚特兰大新闻报》记者。
      代表作1936年《飘》问世后引起轰动,米切尔名扬四海。米切尔谦虚地说:“《飘》的文字欠美丽,思想欠伟大,自己不过是业余写作爱好者。”她婉拒了各种邀请,一直与丈夫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飘》拍成的电影《乱世佳人》于1939年12月15日在亚特兰大举行首映,引起轰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后获得10项奥斯卡奖。
      1949年米切尔不幸死于车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1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1155.约翰·斯坦贝克:
     (1902-1968),美国作家。毕业于斯坦福大学。  他的作品表现了底层人的善良、质朴的品格。他的小说将写实与幻想结合起来。
      作品《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
      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156.埃德加·斯诺:
     (1905-1972),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
      著作:《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下的中国》《红区内幕》《续西行漫记》《中共杂记》等书。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2 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12 04:21 编辑

      1157.理查德·赖特:
     (1908-1960),美国黑人作家。祖父是奴隶,父亲是种植园工人,后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教师。赖特进过孤儿院,曾在几个亲戚家寄养,15岁起独立谋生。
      他从小深受歧视,对社会、尤其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在他的著名的自传《黑孩子》中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反映。赖特离家后曾在孟菲斯、芝加哥等地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同时勤奋自学,立志成为作家。他爱读德莱塞、刘易斯、安德森等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深受他们的影响。3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赖特长期失业,对美国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的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1932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社会,这使他后来的创作能够比较深刻地发掘生活,揭露社会的矛盾和黑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而成为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1937年赖特去纽约任美共机关报《工人日报》的哈莱姆区编辑。1940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问世,使他一跃成为享誉美国文坛的黑人作家。小说获得畅销,后又改编成戏剧在百老汇上演,并拍摄成电影。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只有在《土生子》出版之后,黑人文学才在美国文学中取得地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赖特成名后,逐渐与美国共产党的观点和政策发生分歧,终于在1944年退出共产党。1946年迁居巴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2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1158.索尔·贝娄:
     (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1924 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1933年考入芝加哥大学。转入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赴麦迪威的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长期在芝加哥等几所大学执教。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作品:《晃来晃去的人》《受害者》《奥吉·玛琪历险记》《只争朝夕》《雨王汉德逊》《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院长的十二月》《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偷窃》《贝拉罗莎暗道》《真情》《拉维尔斯坦》《莫斯比的回忆》《祸从口出的他》《勿忘我的念物》《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分析》《耶路撒冷去来》《集腋成裘》。
      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1159.杰克·凯鲁亚克:
     (1922~1969),美国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凯鲁亚克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写作手法——“狂野散文”,他的“生活实录”小说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颠覆了传统的写作风格。其疏狂漫游、沉思顿悟的人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一种理想。
       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12 21:31 编辑

      1159.杰克·凯鲁亚克:
     (1922~1969),美国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凯鲁亚克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自动写作手法——“狂野散文”,他的“生活实录”小说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颠覆了传统的写作风格。其疏狂漫游、沉思顿悟的人生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一种理想。
       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13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13 05:56 编辑

      1160.约瑟夫·海勒:
     (1923~1999),美国小说家。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
      1942年在美国空军服役,曾任空军中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在美国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学习。1950年后任杂志编辑、大学教师。
      1961年发表成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1974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