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4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4 05:40 编辑

      1132.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803-1882),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生于波士顿牧师家庭,自幼丧父,由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就读于哈佛大学,毕业后曾执教两年。入哈佛神学院,担任基督教唯一的神教派牧师。
      作品:《论自然》《论文集》《论自助》《论超灵》《论补偿》《论爱》《论友谊》。
      名言: “艺术家一开始总是业余爱好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4 11:17 编辑

      1133.纳撒尼尔·霍桑:
     (1804-1864),美国作家。毕业于缅因州博多因学院。
      霍桑作品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自忏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他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他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
      作品: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重讲一遍的故事》等,长篇小说《红字》《带七个尖顶的阁楼》《福谷传奇》《玉石人像》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4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4 15:02 编辑

      1134.埃德加·爱伦·坡:
     (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
      “为艺术而艺术”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论文。在这些作品中,他声称“一切艺术的目的是娱乐,不是真理。”他认为“在诗歌中只有创造美——超凡绝尘的美才是引起乐趣的正当途径。音乐是诗歌不可缺少的成分,对诗人力求表现超凡绝尘的美尤其重要。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
      代表作品:小说《黑猫》《厄舍府的倒塌》,诗《乌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4 21:13 编辑

      1135.哈丽叶特·比切·斯托夫人:
     (1811-1896),美国作家。生于北美一个著名的牧师家庭。
      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有一天,斯托夫人接到嫂嫂的来信,嫂嫂爱德华·比彻夫人在信中请求她写点东西,让全国人民都能知道可恶的奴隶制是什么样子。当时,斯托夫人家里人都支持她,而且他们也是废奴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她的哥哥爱德华曾在波士顿一个教堂里发表慷慨激昂的废奴演讲,她的另一个哥哥亨利·华德在布鲁克林教堂举行引人注目的特殊的黑奴拍卖,让他们获得自由。所以,斯托夫人表示要学哥哥的样,她一定要写。
      她说:“上帝帮助我吧。我将要把我所了解的事情写出来。只要我活着,我就一定写。” 几天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章就写出来了。据斯托夫人的回忆,有一次,她在布伦斯威克教堂做礼拜,突然创作灵感涌上心头,汤姆叔叔的遭遇渐渐在她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天下午,她回到家,锁上门,就疾书起来。稿纸不够,她就用食品包装纸代替。写完第一章后,斯托夫人念给丈夫和孩子们听。他们深受感动,斯托先生鼓励妻子继续写下去,说:“这样写下去,你就可以写一部了不起的书。”
      接着,斯托夫人写信给在华盛顿的好友甘梅利尔·贝利,告之写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计划。甘梅尔贝利是华盛顿的一家废奴主义刊物《民族时代》的编辑,从她在辛辛那提主办《慈善家》时起,甘梅尔·贝利就是斯托家的至交好友。在给她的信中,斯托夫人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在《新民族时代》分三至四期连载。甘梅尔·贝利很高兴,立即复了信,并寄上三百美元作为约稿费。从1851年6月起,《汤姆叔叔的小屋》就开始在这家主张废奴的周刊上连载发表。结果,情况大出意料,斯托夫人越写越长,笔下的人物、情节、对话象滚雪球似地展开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竟在《民族时代》上连载了近一年(四十多期)。小说连载完以后,斯托夫人说:“这小说是上帝自己写的,我只不过是她手里的一支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5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1136.沃尔特·惠特曼:
     (1819-1892),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诗人、人文主义者。
      作品诗集《草叶集》,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5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5 13:27 编辑

      1137.赫尔曼·梅尔维尔:
     (1819-1891),美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做过农夫、职员、教师、水手、海军等职务。
      他以其海上经历为事实依据写成寓言《白鲸记》,翻动着白色浪花的大海与幽灵般的白鲸,两者在阴险、邪恶的轨道上融为一体。竭力渲染紧张、恐惧的气氛,使人联想到无处不在的死神。连人们寻求心灵庇护的教堂,也无法使你摆脱对死亡的恐惧,面对一座座葬身于大海的海员墓碑,使人感受那索取人性命的元凶迫近的气息。
     将圣经故事中“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的那一段落,将大海及大海中的生物同基督教历史神话连接起来,将人的恐惧、人的死亡归罪于大海,将人与大海、人与大海中那“一条大鱼”的对立与冲突视为历史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5 21:22 编辑

      1138.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6),美国传奇诗人。她深锁在盒子里的大量创作诗篇是她留给世人的最大礼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然而周遭众人对她的不解与误会,却丝毫无法低损她丰富的创作天分。艾米莉惊人的创作力为世人留下1800多首诗,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与新近发现的25首。
       代表作品:《我一直在爱》《这是鸟儿们回来的日子》《狂野的夜》《风暴之夜——激情之夜!》《头脑,比天空辽阔》《神奇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6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1139.马克·吐温:
     (1835-1910),美国作家,演说家,幽默大师。
      代表作品:《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小幽默:马克·吐温一次乘车外出,火车开得很慢。当查票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查票员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上车时还是个孩子哩。”
      1896年《百万英镑》获得爱斯洛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6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6 11:40 编辑

      1140.亨利·詹姆斯:
     (1843-1916),小说家。见长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和《金碗》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2-6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2-6 21:46 编辑

      1141.莱曼·弗兰克·鲍姆:
     (1856-191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他生于纽约州,父亲是个桶匠,后来到宾夕法尼亚州开采石油并发了财。鲍姆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大庄园里度过的,他从小体弱多病,受到家人的特别关照。他对童话和幻想故事的迷恋几乎到了“白日梦”的程度,父母很担心这会影响他的性格发展,决心送他去军校。军校的严谨生活并没有改善他的性格,只导致他精神崩溃。父母只好把他从军校接回家,任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
      鲍姆说:“我的书是为那些心灵永远年轻的人写的,无论他们年纪有多大。”
      代表作品:《绿野仙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1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