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5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5 06:17 编辑

      1068.  路德维希·蒂克:
     (1773-1853年),德国作家,出生于柏林。他的作品构成了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文学与浪漫主义运动的纽带。蒂克的小说、民间故事及戏剧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相信世界可以通过高尚的艺术得到救赎。他的作品以反讽为特色,并经常描述了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蒂克流行的民间故事《金发的艾克贝尔德》,塑造了一位在幻觉和现实之间迷失自己的角色。小说《弗朗茨·斯滕巴漫游记》中,他描述了一位年轻艺术家天真率直、无忧无虑的生活及旅程。蒂克通过其讽刺喜剧使德国戏剧恢复活力,比如《穿靴子的猫》,嘲讽了多愁善感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5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5 16:29 编辑

      1069.霍夫曼:
     (1776-1822),生于德国柯尼斯堡的一个律师家庭,曾在司法部门和政府部门任职,也曾担任乐队指挥、舞台美术、作曲、音乐教师、音乐评论等。因性格直率,讽刺当局,多次受到处罚。
      霍夫曼曾到柏林的一个新贵家作客。餐毕,主人领他参观豪宅,并漫不经心地说他一个人需要三个仆人服侍。谁料,霍夫曼说他单洗澡就有四个人来服侍:一个给他放好浴巾,一个试水温,一个检查水龙头。“那么第四个呢?”暴发户不解地问。“噢,他是最关键的——他代我洗澡。”霍夫曼说。
      霍夫曼一生多才多艺,一直坚持写作,共创作五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三部长篇小说,在西方国家产生过很大影响。此外,霍夫曼还擅长作曲和绘画,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乐曲和画作。晚年,他四肢瘫痪,后在柏林逝世。
      长篇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描写一个僧侣因喝了万灵药水而受魔鬼的控制,无恶不作,最后痛心忏悔,以表现人的双重天性;《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借两个不同艺术家的不同经历,探讨艺术家同社会的矛盾;小说《堂兄楼角的小窗》是对自己瘫痪在床生活状况的写照。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浪漫派作家。他的作品多神秘怪诞,以夸张手法对现实进行讽刺和揭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70.格林兄弟:
      雅各布·格林(1785-1863),威廉·格林(1786-1859)。他们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童话搜集家、语言文化研究者。两人因兴趣相近,经历相似,合作研究语言学、搜集和整理民间童话与传说,故称“格林兄弟”。
      格林兄弟的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如《白雪公主》、《睡美人》、《长发姑娘》、《灰姑娘》、《糖果屋》、《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儿》和《青蛙王子》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6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6 05:38 编辑

      1071.海因里希·海涅:
     (1797~1856),犹太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过拿破仑战争。1819年~1824年先後断续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法律和哲学并从事创作。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後迁居巴黎。
  1843年-跟马克思相识,海涅的创作达到顶峰,同时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现实主义。
  1845年始,瘫痪症开始恶化。
  1848年5月海涅最後一次出门,去了卢浮宫博物馆。断臂维纳斯像勾起了他的伤感:“我在她的脚前呆了很久,我哭得这样伤心,一块石头也会对我同情。女神也怜悯地俯视着我,可是她又是这样绝望,好像她想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没有臂膀,不能帮助你吗?”自从这一天後,海涅在床上过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断创作,1851年完成了《罗曼采罗》。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6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6 12:23 编辑

      1072.台奥多尔·冯塔纳:
     (1819-1898),德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伯兰登堡漫游记》,描写伯兰登堡的贵族生活和风土人情。《风暴雨前》、《沙赫五特诺夫》和《爱非.布里斯特》批判封建贵族;他特别憎恨贵族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暴发户,同情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者,歌颂来自贫民阶层的人物的善良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6 19:35 编辑

      1073.韦尔特:
     (1822-1856),德国诗人,生于牧师家庭。当过学徒、会计、职员等。1843年与1845年分别认识恩格斯和马克思,受他们影响开始创作诗歌,描写工人的苦难,揭露资本家的剥削,歌颂无产者的战斗和友谊,如《兰开夏之歌》、《法庭》、《工业》、《他们坐在板凳上》、《德国人和爱尔兰人》等。
      1848-1849年任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副刊编辑,在报纸上发表小品文、诗歌、散文。除诗歌外,著有散文《德国商界趣闻》讽刺小说《著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韦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7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7 06:07 编辑

      1074.莱辛:
     (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父亲是牧师。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者》。后从事编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和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迦洛蒂》、《智者纳旦》,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
      评论集《新文学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7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7 12:32 编辑

      1075.让·保尔:
     (1763-1825),德国小说家。父亲是乡村教师,牧师和管风琴师。让·保尔在农村度过了童年。1781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1784年被迫辍学,在家乡当教师。大学时开始创作,早期作品是一些讥讽性的答语与警句。
      1790年经历了亲友的自杀,人生态度转向人类狭窄的爱,形成了幽默的文风。短篇小说《武茨》等给他带来了盛名。《黄昏星》引起了魏玛文人的注意,与赫尔德结成了终生友谊。他的《美学入门》中把小说分成三类。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画家,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名气之大甚至甚于其作品被阅读的程度。这种风格以怪异传世,为间接的嘲讽和利用不完全的参考资料观察外界社会。其作品包括许多狂喜,幽默,精巧奇特的段落形态,探讨人物间的冲突,通常涉及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之间以及灵魂和肉体二元性间的冲突。他是一位狂想,杰出和可爱的作家;是一位富有想象力的浪漫大师。他的小说形式散漫,结构松散,但语言很有魅力,是幽默小说的典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7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076.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
     (1772~1829),德国文学理论家、作家、语言学家。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创始人。生于汉诺威。1790年在格廷根学习法律。1791至1794年在莱比锡学习艺术史、古典语文和哲学,受柏拉图和温克尔曼的影响。随后在德累斯顿开始文学创作。1796年到耶拿,深受费希特哲学的影响。1794至1802年在柏林和耶拿任哲学讲师。在柏林参加文学沙龙,结识施莱尔马赫和蒂克。1798至1800年和他的哥哥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出版早期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参加这一工作的还有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和蒂克。1802年在巴黎任讲师,并学习罗曼语言和东方语言。1808年在科隆皈依天主教,同年在维也纳供职。1815年被封为贵族。1815至1818年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任奥地利公使馆参赞。1810至 1812年在维也纳发表 《论现代史》(1811)和《古代与现代文学史》( 2卷,1815)的讲演,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哲学和文艺学。他把历史理解为一个民族对自己的过去的自我意识,而文学则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体现。1800年《雅典娜神殿》停刊,又创办《欧罗巴》(1803~1805)、《和睦》(1820~1823)等杂志,宣传宗教和复旧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8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1077.保罗·约翰·路德维希·冯·海泽:
     (1830-1914),德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父亲是著名文字学家卡尔·威廉·路德维希·海泽,母亲则来自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海泽曾在柏林和波恩接受教育,学习古典语言。此后,他翻译了一些意大利诗人的作品,也开始写作短篇故事,并发表了几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人间孩童》。他是诗人学会“施普雷河上的隧道”和“鳄鱼”的成员。
      海泽的作品包括书籍、诗作,以及约60部戏剧。他以表扬“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作品主题多是吟哦爱情,艺术上讲求构思、运笔细腻、引人入胜,坚持典雅秩序的古典风格。其次,海泽的戏剧题材多取材于古老的传说或历史的轶闻趣事,如《所罗王》、《阿西比亚德》、《抹大拉的玛利亚》、《唐‧璜的末日》。其抒情短诗优雅而和谐,满怀深情地歌颂山川风光、情爱友谊。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6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