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1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1017.布丰:
     (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撰写了博物学巨著《自然史》,该书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等。这是一部说明地球与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1 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18.伏尔泰:
    (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
      作品: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少女》,悲剧《欧第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哲学《哲学辞典》《形而上学论》《牛顿哲学原理》《哲学通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1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31 05:47 编辑

      1019.狄德罗:
     (1713-1784),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法国《百科全书》主编。其它著作《对自然的解释》《生理学基础》以及一些小说、剧本、评论论文集以及写给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华横溢的书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1020.加隆·德·博马舍:
     (1732—1799),博马舍的一生处在法国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法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时期。作为一个喜剧作家,博马舍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他的“费加罗三部曲”,尤其是前两部,不仅表达了先进的启蒙思想,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运用古典主义喜剧形式来表现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并使这两者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又兼具莎士比亚戏剧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喜剧中含有笑剧的成分,不时穿插一些民间小调的歌曲和节日的舞蹈,生活气息浓郁。剧中的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即克服了古典主义戏剧中人物性格类型化的弱点,又克服了启蒙文学作品中将人物仅仅当作传达作者思想的单纯传声筒的弊病。剧情合乎逻辑,矛盾鲜明突出而结构十分严谨,在喜剧艺术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1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1021.当拿迪安·阿尔风斯·法兰高斯·迪·萨德:
     (1740-1814),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色情和哲学书籍的作者。 他尤其由于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
      萨德的理论:在萨德看来任何个人的意愿与行为对于自然的进程来说都是一钱不值,只有生命的延续才是有意义的,而生命是如何活动的对自然是毫无意义的。对自然界有意义的只是物质世界的更新。谋杀、战争或是致人死命的暴力都可以服务于自然的这个目标,因为它们只是加速了物质的更新而已。慈悲、善意或其它一切美德都是不自然的,因为它帮助弱者延长了它本应存活的时间,从而减缓了自然的更新过程。
      所以按照美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哲学的角度看是荒谬的,除非这种美德可以成为取胜的手段,或是这样做能带来快感。
      他还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邪恶的世界,自然界到处都是罪恶。美德是不真实的,善与美德的努力是无望的,终将遭到失败和毁灭。而人的罪恶却为人带来财富、快乐和权力,罪恶使人成为强者。
      他说:罪恶那种缺少美德的优雅,难道不是更加崇高?不是拥有坦白、崇高的品质,那就胜过了美德之单调、柔软之魅力,所以罪恶始终比美德可取。
      “在我们的同类中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的行为令人震惊,遭人蔑视……但若对他们仅仅施以惩罚或说教根本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那些古怪性情的萌发常常不由自主,在这一点你我皆然,无论智愚,无论出身贵贱高低 ……愚人反对我,说我所描绘出的那些人是恶魔。假如用我们传统的惯常方式来看,他们的确是恶魔……但他们是‘自然’为实现其法则而筹划出的工具。自然赋予他们野蛮与血腥的性格,这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
      萨德强调,残忍的快乐是完全自然的,而社会却是阻碍自然发展进程的一个不自然的结构。自然不在乎被叫做“邪恶”的个体,它用仁爱的目光看待战争、迫害与专制。自然没有财产,因此偷盗不是犯罪。在谋杀和自然死亡之间也没有任何区别,只是生命的分子重新组合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1022.斯达尔夫人:
     (1766~1817),法国浪漫主义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写小说、悲剧、散文。她的文学理论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她的代表作有《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论德国》。
      她在拿破仑在任期间,沦亡德国,对德国的浪漫主义十分熟悉,写出《论文学》《德意志论》等,猛烈抨击矫揉做作的贵族沙龙文学和束缚个性创作的古典主义法则,传播浪漫主义文学。著有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黛尔菲娜》和《柯丽娜》,进步意义明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 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1023.夏多布里昂:
     (1768~1848),法国作家。父亲靠做生意发财而购置了贡堡的地产。夏多布里昂的青少年时代常在这里度过。中学毕业后乘船去美洲探险。回国后由于参加了孔德亲王的侨民团而逃亡到布鲁塞尔和伦敦,在流亡中写出了《革命论》等著作 。1800年回到法国 ,1801年发表《阿达拉》,1802年,包括《阿达拉》在内的《基督教真谛》全文发表,大获成功。并为此受到拿破仑赏识。1814年发表《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受到波旁王朝的重用,1830年七月革命后闭门写作6卷巨著《墓中回忆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 10:10 编辑

      1024.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三十几岁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
      司汤达主要作品《红与黑》《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的名言:“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1 15:34 编辑

      1025.阿尔封斯·德·拉马丁:
     (1790-1869),法国十九世纪第一位浪漫派抒情诗人。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前驱和巨擘。
      1811年拉马丁秋漂泊意大利,在那不勒斯认识了一个叫格拉齐拉的姑娘,后来为她写了一部小说《格拉齐拉》。
      1816年秋,他在法国东南都温泉区疗养,认识了一位老科学家的年轻妻子,两人相恋。她次年的病故给他带来懊丧的回忆,写下了许多悲叹爱情、时光、生命消逝的诗篇,后结集为《沉思集》,发表后获得上流社会的热烈欢迎而一举成名。
      他还著有诗集《新沉思集》、《诗与宗教和谐集》,小说《一个女仆的故事》、《圣普安的石匠》等。
      拉马丁长于抒情,诗歌语言朴素,节奏鲜明,但情调低沉、悲观。他认为诗是心灵的语官,是感情充溢时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歌给人以轻灵、飘逸、朦胧和凄凉的感,觉着重抒发内心深切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1-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1026.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1799-1850),现代法国小说家。擅长塑造为贪婪、仇恨、野心等强烈情感所控制的人物。主要作品《人间喜剧》,是一部撰写描绘和分析法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系列小说。小说主要可以分为三组:道德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每一组又可以分为个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及乡村生活等场景。
      巴尔扎克名言:“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5 14: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