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2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28 12:13 编辑

      1007.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爱尔兰小说家,生于都柏林,从小受天主教教育,曾在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语言。他除短暂时间住在爱尔兰外,大部分时间在瑞士、意大利和法国度过。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创作原则:“我的宗旨是要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史写下自己的一章。”这实际上也成了他一生文学追求的目标。在乔伊斯眼中,处于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双重压迫和钳制下的爱尔兰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国家,而都柏林则是它“瘫痪的中心”,在这个城市里每时每地都上演着麻木、苦闷、沦落的一幕幕活剧。
      他的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记录,即主人公广告经纪人利奥波德·布卢姆在一天的活动。乔伊斯在本书中将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铸于一炉,借用古希腊史诗《奥德修纪》的框架,把布卢姆一天18小时在都柏林的游荡比作希腊史诗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现代史诗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个人物为主,除代表庸人主义的布卢姆外,还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欲主义的莫莉以及代表虚无主义的青年斯蒂芬·迪达勒斯。小说通过这三个人一天的生活,把他们的全部历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篇小说《芬尼根守夜人》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是一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乔伊斯借用意大利18世纪思想家维柯关于世界在四种不同社会形态中循环的观点,在此框架中展开庞杂的内容。书中暗喻《圣经》、莎士比亚、古代宗教、近代历史、都柏林地方志等,大量借用外国词语甚至自造词汇,通过夸张的联想,喻示爱尔兰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全宇宙的运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28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28 16:21 编辑

      1008.约翰·辛格:
     (1871-1909),爱尔兰伟大的戏剧家,主要剧作有《幽谷阴影》《骑马下海人》《圣泉》《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吉卜赛人的婚礼》《黛尔苔丽的忧伤》。
      以现实主义为主流风格的约翰·辛格的戏剧诞生于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前期。他的作品对爱尔兰戏剧革命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百看不厌。而他的编剧技巧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尔兰乃至欧洲。
      约翰·辛格的编剧技巧很多,他把乡巴佬搬上舞台、充满泥土气的对白、复兴凯尔特人的文化传统、幽默与哲理的妙用、恰当运用潜意识手法等,揭示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把农民的内心世界里积极和消极的一面用优美的诗一般的对白勾划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2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09.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
     (1906—1989),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期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贝克特的杰作《等待戈多》可被视为圣经的注释。有这样的句子:“你是那将要降临的还是我们要再等待的另一个呢?”剧中两个流浪汉必须面对的,是以野蛮方式残忍而无意义地生存着。这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富有人性的剧本,没有法律比创造本身更为残忍。而人在创造中唯一占有的地方,是出自他有心恶意地将其他法律加诸其上的事实。但倘若我们想象有一个神,一个创造了人类能忍受的、无尽的痛苦的神,那么我们正如剧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将以何种方式相会于某时某地呢?贝克特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剧本的名字。到剧终时我们仍未弄清戈多的身份,就像我们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幕仍不明白一样。幕落了,我们深信眼前看过的残害的力量,但我们明白一件事,无论经历怎样的折磨,有一种东西是永远磨灭不了的,那就是希望。《等待戈多》中简单地描绘了人类面对永远的、不可料知的等待,所作的形式上的抉择。
      《啊,美好的日子》剧本中圣经的引喻多和人的现实的选择相关,他们彼此的关系,就像在旷野里听到了喊声。贝克特在剧本的解说中,针对了一个无望地坐在沙漠中的不负责任的幻想加以说明,但主题则是另一回事。外在发生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逐渐被越积越多的沙子覆盖,直到他完全被埋葬在自己的寂寞中。但—样东西始终矗立在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那就是他的头和他在旷野里的喊叫。人只要活着,就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需求,在寻找自己的同类,和他们说话,互通讯息。
      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29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29 04:43 编辑

      1010.罗伯特·彭斯:
     (1759—1796)苏格兰农民诗人,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彭斯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从小在田里干活,幼时只上过2年多的学,好在父亲虽为辛苦操劳的农民,却也明白知识对于孩子的意义,夜来在繁重的劳作结束后,他亲自教导彭斯文法及神学知识。12岁后又继续前往离家很远的村落上学,彭斯学习英文之余还学习了优美的法文。辛劳终生,但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各国文学无不涉猎,也喜爱苏格兰民歌和民间故事。
      彭斯的诗歌作品多使用苏格兰方言,并多为抒情短诗,如歌颂爱情的名篇《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和抒发爱国热情的《苏格兰人》等。他还创作了不少讽刺诗《威利长老的祈祷》《致拉布雷克书》叙事诗《两只狗》《快活的乞丐》。作品表达了平民阶级的思想感情,同情下层人民疾苦,同时以健康、自然的方式体现了追求“美酒、女人和歌”的快乐主义人生哲学。彭斯富有敏锐的幽默感。对苏格兰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我的爱人朵红红的玫瑰》
    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情!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亲爱的,纵使大海干涸水流尽,
    太阳将岩石烧作灰尘,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
    只要我一息犹存。
    珍重吧,我唯一的爱人,
    珍重吧,让我们暂时别离,
    但我定要回来,
    哪怕千里万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29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1-3 10:32 编辑

      1011.蒙田:
     (1533-1592),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随笔全集》。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
      蒙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并不是完善的知识,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学生不仅要记住老师的话,更要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学生要学会把别人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对此,蒙田还把学习比喻为人吃东西,他说,“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学习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蒙田说,“我希望做教师的教他的学生谨慎地、严密地吸取一切东西,决不要相信只凭权威或未经考察的东西。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向他提出,如果他有能力,他将区别真理与谬误。”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学生要和别人交谈来往,出国旅行,观察各种奇异的事物,总之,要把世界作为“书房”,从而扩大视野;如困守一处,就会眼光短浅。
  4、要因材施教。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教。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或达到完善的境地而要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此,蒙田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忌事事处处包办代替。蒙田要求教师有时候给学生“开条路”,有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开路”。他说:“我不希望导师独自去发明,只是他一个人讲话,而应该容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 。”
      6、多练习。蒙田指出,人们要想学跳舞,不能只是看舞蹈家跳,而自己不去跳。学习也是一样,对所学的知识要多运用。蒙田说:“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蒙田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8、“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前者无知是连字母都没学过,当然无法阅读,后者的无知却是读错了许多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29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10-29 18:35 编辑

      1012.  高乃依:
     (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出生在诺曼底省的港市鲁昂,祖父是诺曼底议会的掌玺参事,父亲在鲁昂子爵领地担任水泽森林特别管理,祖上几代都家境殷实。高乃依幼年接受家庭教育,九岁到十五岁在耶稣会主办的中学读书。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分喜爱古罗马作家塞内加的悲剧和雄辩家西塞罗的演说词,对拉丁语的诗歌也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学校的教师全是笃诚的天主教徒,而且其中还有几位颇有名气的传教士,高乃依从小便受到天主教的深刻影响,以致使他后来的一些作品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
      从教会中学毕业后,他攻读法律,学成以后父亲为他买了两个职位:鲁昂王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和法国海军部驻鲁昂律师。当时,封建国家为解决财政困难而专设了卖官鬻爵制度,资产者可用金钱购买官职,政府出卖的主要是法院中的职位。高乃依担任了二十多年的律师,其间过着悠闲宽裕的生活,并试着搞些业余创作。
      当时的鲁昂是法国戏剧的中心,文化生活十分活跃。巴黎的一些重要剧团经常在那里演出,十七世纪初法国大部分剧本也都是在鲁昂印刷的。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高乃依对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开始从事戏剧创作。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剧《梅丽特》问世,坦率地说,这并非超群之作,但剧情比较贴近生活,人物对白设计巧妙。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蒙多里(1594―1651)把剧本带回巴黎,搬上舞台。演出是成功的,这使高乃依初露头角。在以后的五、六年间,他又先后完成了三部喜剧、三部悲喜剧和第一部悲剧。悲剧名为《梅德》(1635),是根据古罗马作家塞涅卡同名悲剧的主要情节创作的,高乃依的悲剧创作生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总的来说,这些早期作品的题材不是十分理想,人物形象也缺乏生动感。然而,与当时充斥舞台的一些杂乱无章的作品相比,他的剧本风格较为简朴,时代气息较强,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当时,黎塞留为了加强政府对文学艺术的控制,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制,正在四处物色御用文人,高乃依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剧作引起了他的注意。1635 年,黎塞留把高乃依吸收到他亲自领导的五人创作班子之中写喜剧。从此,高乃依便可领到一笔丰厚的年俸,并能涉足上流社会的沙龙。开始他按照黎塞留的意图进行创作,但渐渐地体会到为人捉刀代笔的苦衷,不久因与其他人意见不合退出了这个创作班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2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1013.莫里哀:
     (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勃兴、封建统治日趋衰亡的文艺复兴时期。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僧侣,无病呻吟的地主,冒充博学的“才子”,还有靠剥削起家而力图“风雅”的资产者,利欲熏心、一毛不拔的高利贷者。他笔下的正面人物,是那些被嘲讽者的仆人、佃户、工匠,这些人总是以高妙的手段使对方当场现形。
      主要作品:《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伪君子》《唐璜》《愤世嫉俗》《吝啬鬼》《浦尔叟雅克先生》《贵人迷》《无病呻吟》。
      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国巴黎剧院上演一部喜剧《无病呻吟》,担任主角的是作者本人─莫里哀。开演前,他妻子恳切地劝他说:“你病得这样重,就不要登场了吧!”他回答说:“这有什么办法呢?假如一天不演出,那五十个可怜的兄弟又如何生活呢?”他忍著病痛参加了演出。剧场里座无虚席。莫里哀登场了,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剧中人“心病者”是一个挂着医生招牌的江湖骗子,没病装病,而扮演的人却真正有病,经常痛苦地皱眉咳嗽,观众还以为是莫里哀表演得逼真,就热烈地鼓掌喝彩。由于咳嗽挣破了喉管,当掌声尚未平息时,他的生命已结束在舞台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0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1014.拉辛:
     (1639-1699),法国剧作家、诗人。生于法国北部拉费泰米隆,3岁成为孤儿,由冉森教派的外祖母抚养,就读于冉森派教会学校,学习古希腊文学。1658年写颂诗得到国王赏识。早期悲剧《忒拜依特》、《亚历山大大帝》已显露个人风格,并使他与反对文艺创作的冉森派关系宣告破裂。1667~1677年这10年间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写有7部悲剧:《安德罗玛克》、《布里塔尼居斯》、《贝蕾妮丝》、《巴雅泽》、《米特里达特》、《依菲草涅亚》、《淮德拉》和一出喜剧《讼棍》。《安德罗玛克》和《淮德拉》为拉辛的代表作,都是5幕韵文悲剧,均取材于希腊故事,写的全是宫廷情杀丑闻,揭露了王公贵族及宫廷贵妇所过的淫乱生活,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作者所写剧中人物往往受到情欲支配,丧失理性,命定走上自我毁灭之路,遭到天神惩罚,反映了冉森教派的宿命论观点。这些古典主义悲剧利用了三一律,剧情紧凑,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安德罗玛克》上演的成功,使拉辛于1673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淮德拉》演出后,一小撮反动贵族变本加厉进行攻击,迫使拉辛搁笔达12年之久。停笔后,他同冉森派和解了。路易十四企图控制他,于1677年封他为史官。1678、1683和1687年他3次随从路易十四出征,搜集战史资料。但他并未为国王写出战史,相反,他利用曼特侬夫人请他为贵族孤儿学校写剧的机会,写出两个涉及国王宗教政策的悲剧《以斯帖》和《亚他利雅》,宣扬反抗暴政的思想。晚年他同国王越来越疏远,死前路易十四禁止他进入宫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1015.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1689-1755),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10-30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1016.让·雅克·卢梭:
     (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25 14: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