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8-3-15 09:15 编辑
“3.15”的尴尬
众所周知,“3.15”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日。设立这样一个日子,本来是要提醒人们:消费者是上帝,时刻保护消费者权益。人们期待着,随着“3.15”节令的增长,消费环境日益优化,绿色消费走近我们的生活。 今年的“3.15”刚刚过去,我们又度过了一个喧嚣尘上、不堪回首的日子,成了“3.15”的尴尬。 “3.15”晚会上曝光一批问题,固然是件好事。但是许多是旧题重弹,“中国制造”、领先世界的胶面条、皮革奶、镉大米、石蜡锅、毛酱油、牛鸭血、药火腿、双氧翅、陈化粮、碘雀巢、增稠蜜、红心蛋、糖精枣、氟化茶、铝馒头、硫银耳、农药菜、瘦肉精、三鹿粉、甲醇酒、人造蛋、纸腐竹、地沟油、罂粟汤、塑料米、激素鱼等“高端食品”充斥市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使人们忧心仲仲。人们在问:我们还敢买什么,我们还敢吃什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绿色的、安全的?“3.15”年年过,难道还能天天过吗?人们的忧心不无道理,“3.15”越过越揪心,绿色消费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样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难道还有意义吗?! 再说,“3.15”晚会上曝光的问题大多出自媒体记者的探访,这无异于隔靴挠痒,大海捞针,除了有一点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3.15”过后即会风平浪静,恢复常态。这种用来吓唬人的“稻草人”恐怕让小鸟也学得越发聪明了,何况“金钱至上、几近疯狂”的人乎? 问题的严重并不在于问题本身,更在于人们对问题的冷漠、无心和敷衍。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双汇道歉,停产自查;警察出动,抓人立案;媒体跟进,深度报道等等,真有“痛改前非”之势。但是,人们在问,平日里政府的监管、部门的职责、行业的自律、企业的规范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的和尚不撞钟”?背后的地方保护主义、权钱交易、“黑白两道”大概不会少的。单靠几个记者满世界地跑,其它的“猫”都睡着了,甚至在“躲猫猫”,这样的尴尬局面难道能继续下去吗? 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到了该出手的时候了!我们的“法”不可谓不全,我们的“节令”不可谓不多,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令行禁止,让不抓耗子、“躲猫猫”的“猫”统统下岗,让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不能生存,让祸害百姓的恶人倾家荡产,让“3.15”翻过尴尬的一页,让道德、法治的阳光普照华夏大地,让人们回归绿色的家园。 (写于2011年3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