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635|回复: 10

贾斯帕国家公园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10-2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尔伯塔省的形状就像一个倒立的直角梯形,那条斜边就是绵延千里的落基山脉。整个省的两大城市:埃德蒙顿和卡尔加里,与两大国家公园:贾斯帕(Jasper)和班夫(Banff),正好构成大梯形里的小梯形。而这小梯形的上下两条底边,便是横穿加拿大的两条公路,1号公路和16号公路,也叫黄头公路(Yellowhead Highway)。
秋季,开车奔驰在连接埃德蒙顿和贾斯帕公园的16号公路上,越靠近落基山脉,颜色也渐渐漂亮起来。开头只不过是浅黄色的草地,夹杂稀稀拉拉的树林;后来就是一片片的“调色板”:红色、黄色、绿色,时而层层叠叠,时而纷乱混杂;接近山脚小镇欣顿(Hinton),五彩的丛林背后,映衬无际的蓝天,又远远现出圣洁的雪白来。
一进入贾斯帕公园,就能感受到秋色与雪山之间构成的强烈反差。9月,在别处还是炎热的初秋,这里却已充满深深的秋意。
公园门口的附近,路边就有不少忙着吃草的马鹿(elk)、大角羊(Bighorn Sheep),这些动物在英语里复数都是不需要加s的,大概最初就是因为实在数不过来(不可数?)吧。车辆驶过,它们也不怕人,只顾自己逛、自己吃、自己玩,有时还跑到车道中央,死活不让路,无奈之下,车辆只能给它们让路。想来它们才算是这里的主人,只好“客随主变”了。

行驶不久,车道左边有一条通往温泉的米耶特(Miette)公路,通往米耶特温泉(Miette Hot Spring),这条路上的野生动物更是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食草动物以外,还可以时而碰到山地最受游客“欢迎”的野生动物──熊。山路上多处可见Warning Bears的警示牌。
落基山区一带主要出产两种大型熊类:Black Bear就是我们常说的黑熊,全身漆黑,鼻子较长,似狗,所以也有叫狗熊的(但跟中国出产的狗熊并非一个品种,脖子附近没有白色的条纹);Grizzly Bear则是灰熊或者棕熊,体型庞大,也更加凶猛,更难对付:比如可以用装死骗过黑熊,却千万不能在棕熊面前装死,否则就是自寻死路了(棕熊不计较猎物的死活)。
落基山区的熊虽说属于食肉动物,但却主要以植物为食,极少攻击大型食草动物,更不要说袭击人类了。不过,熊的野性一般都比较大,如果发现人类侵入它的领地,就难保不会进行攻击。所以公园的《旅行指南》上用多达四页的篇幅提醒人们尽量不要去打扰熊的生活,只有那样,才能保持它的野性,保持它安静的生活,所以,如果沿路遇到熊,请不要停下你的车,继续前行。这是为了人类好,也是为了熊类好。攻击了人类的熊们,将不得不面临被屠杀的悲惨命运……
沿着米耶特公路盘旋而上,远处还能透出雪白的落基山顶,真可谓一日内而历三季。路上会经过以前的一处煤矿,如今已经废弃,还有一个小瀑布,遗憾只闻其声,却在山涧底下不见其形。米耶特温泉是落基山区温度最高的一个,出水口将近60度的,注入“泡澡”池子的水也有40多度,不过矿物质浓度并不高,大约也受过特殊的处理。
从米耶特公路回到16号公路的车道上,继续往前开,快到贾斯帕小镇时,就可以转上玛琳公路(Maligne Valley Road)了。
玛琳公路上的景点主要有三个,顺着玛琳河由下而上,依次是玛琳峡谷(Maligne Canyon)、医药湖(Medicine Lake)和玛琳湖(Maligne Lake)。
玛琳峡谷,是落基山公园四大Canyon之一[另三个分别是班夫公园的约翰斯顿峡谷(Johnston Canyon)、米斯塔亚峡谷(Mistaya Canyon)和库特奈公园的大理石峡谷(Marble Canyon)],也是四个里头距离最长的一个。与其他三个峡谷不同的是,别人都是从峡谷底往上走,玛琳峡谷却是从上往下走,景区的起点也叫第一桥(1st bridge),位于峡谷的上方,脚下危石耸立,更有多条瀑布急流,地势险峻,而终点的第六桥(6th bridge)则离玛琳公路入口不远,是下游的河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峡谷的落差。从第一桥到第六桥,有四五公路长,步行需要1个半小时到2小时的时间。
从崖顶上的第一桥和第二桥走过,俯视谷底湍流的溪水,略有些目眩。最有意思的是,两边山崖上的石缝中竟也奇妙地长出许多松树,因沿地势,却不能直立向上,而只能横身侧卧着生长,远远看去,倒像是山崖之间搭成的一座座的天然的独木桥一般,但不知谁能有幸感受一下那样别致的天桥了,或许只有这山中的地松鼠会来此玩耍吧。
走过第四桥,前行一段,再回头看时,却发现松树、山涧都已经在身后侧上方了。这一段的水流十分湍急,化作瀑布奔泻而下,倒有几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味道了。
走到谷底,就是第六桥下游的河滩,这条河最终流入阿萨巴斯卡河(Athabasca River),此处已经离贾斯帕小镇和附近的湖区很近了。沿玛琳公路往山上开车十几公里,就可到达神奇的医药湖(Medicine Lake),此湖因常在冬天消失而倍显神秘。其实这是因为湖底有一条地下水道,每到春天雪水融化,漫出地面,从而形成大湖,冬天时,湖水结冰,下面的水则直接转入底下,导致整湖消失。
医疗湖附近有也是野生动物出没的场所,路上碰到一头马鹿,一直跟着我的车不舍,我停它也停,我动它也动,彼此对视了一阵。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一群过马路的大角羊,其中有两只小羊并排穿过马路,很是可爱。
玛琳公路的尽头,便是传说中的玛琳湖(Maligne Lake)了。初看起来,这个湖与落基山区的其他湖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四面环绕着终年积雪的高山,有一两处汇入河流。但是这个湖的形状呈现长条状,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如果从高处看去,它更像是一条宽版的河流。游客来到这里,是一定得坐一坐湖上游船进入深处的。为什么呢?原来有一位摄影师,曾经沿着湖边的山路长途跋涉,来到湖畔深处,拍下了一张照片,命名为灵魂岛(Spirit Island),这张照片后来一鸣惊人地获得了摄影大赛的大奖,于是此湖声名大噪,而所有来此观光的游客,基本上都是冲着这个带着美丽传说的灵魂岛而来。
游船每日有四到五班,一个来回就是一个半小时。船上帅气的讲解员在整个旅程中从不闲着,一直站在船头向大家宣讲着与玛琳湖相关的知识。船上还有两台高倍望远镜,可以观赏两岸群山的景色。
快到湖尽头的时候,湖水也越来越蓝,据说也跟水中的矿物含量有关。这时也接近了梦想中的灵魂岛,游客们争先恐后地扑到窗边或者船尾,大概都想领略一下真实世界的灵魂吧。只是,世界上不会有两个相同的灵魂,要在真实世界中体会自己内心的那个灵魂,恐怕也只能用自己的心去细细体会了。
湖两岸的山间还有超长的徒步小路,有毅力和体力的人,可以亲自走走,看看真正狂野的贾斯帕风光。
沿玛琳公路折返,几公里外就是贾斯帕小镇,公园便由之得名。如今,这里已是旅游打头的主题小镇,人口不多,且一簇簇小屋都造成度假村的样子,附近的几个湖,以及滑雪场所Whistler,也都各有千秋,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从小镇出来向南,转入93号冰原大道,过检票亭后向右转上93A号公路,然后再走几公里,就可以进入通向伊迪丝·凯薇尔山(Mount Edith Cavell)的盘山公路。这段山路十分陡峭,拐弯很大,冬天不对外开放。山下的天气穿件衬衫就足够了,可到山顶就大不一样了,离冰雪覆盖的高山山脚还有一公里远,就能明显感受到寒风习习,我套上外套,才敢往山下的冰湖行进。
伊迪丝·凯薇尔山是落基山区阿尔伯塔一侧的第三高峰,海拔3363米,比周围的山峰高出许多。因为山顶终年积雪,土著人把它叫作“白幽灵山”。后来的欧洲人来到这里,看到山上的积雪形成十字架的样子,就把它叫作大十字山。这座山正式的命名则要等一战爆发后,德国人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时,英国护士伊迪丝·凯薇尔(Edith Cavell)坚持坚守岗位,救治战争中的伤员,并协助英国法国士兵们逃往荷兰。1915年她以间谍罪被德国人处死,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护士,人们就用她的名字为这座离她万里之外的山峰命名,或许是因为白雪皑皑的山顶正象征着她的圣洁吧。
伊迪丝·凯薇尔山区有两条小路,其中一条长2公里,是条环路,顺着小路可以一直走到山脚的大冰湖。眼见一块块的大冰块就浮在半结冰的湖面上,隐隐约约还透着浅浅的天蓝色。路边的山坡上树木越走越少,开始溪流间还有一片片松树,后来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坡和大小不一的山石。寒气从脚底冒上来,刚刚经历了半日秋色的我,此刻又马上置身于冷峻的冬色之中。这样的多变与反差,能不让人在心底叫绝么?
回到93号冰原大道,继续往南,就进入了公园的主景区。这一带的山路基本上是左侧山坡,右侧山谷,山谷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针叶植物,以松树为最多。山谷的那一面,便可以看到终年积雪的群山峻岭,这里有大量海拔在3000-4000米的高峰。有些山峰的岩石还带有各种色彩,据说山中含有大量矿产,无怪乎阿尔伯塔一省的矿藏储量便占了整个加拿大的一半以上。
公路溯阿萨巴斯卡河而上,不到20分钟,便来到了阿萨巴斯卡瀑布(Athabasca Falls)。这里的瀑布虽比不上气势宏伟的尼亚加拉,却也自有一番秀美之气,一看到远处冰雪覆盖的高山,便让人联想到这便是从山顶消融而下的冰水生成,望着奔腾不息的瀑布激流,心底不禁生出一份崇敬的感情。
离开阿萨巴斯卡瀑布,一路上又见到了不少山峰,很快来到了另一个瀑布:桑瓦普塔瀑布(Sunwapta Falls)。瀑布入口处有两根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据说这种图腾柱能给人带来好运,柱上一般雕刻着各种动物和人的形象,寄托了古代印第安人的某些信仰,感觉有点像中国的壁画和摩崖石刻之类的东西。[阿萨巴斯卡(Athabasca)这个名字就得名于这一带的一个较大的印第安部落。]
桑瓦普塔瀑布从落差上说比阿萨巴斯卡瀑布要小一些,上游的水流也没有后者那么宽,不过这个瀑布的中间有一块巨石,活像一只回首企盼的大鸟,历经千百年河水的冲刷,依旧屹立不倒,可以说这块石头是整个旅程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景物之一。
这一路,途经若干山水,终于来到游人如织的哥伦比亚冰原(Columbia Icefield)。冰原的面积大约有数百平方公里,实际上是一块终年结冰的冰层,最大厚度可达400米,是北美大陆几大水系的主要来源之地。全世界只有两个这样的极点(hydrological apex),另一个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整个冰原由六座冰川组成,最外围的,就是靠近公路的阿萨巴斯卡冰川(Athabasca Glacier)。
一般人常常会混淆冰原(Icefield)和冰川(Glacier),以至于把哥伦比亚冰原又称作哥伦比亚冰川。其实两者并不难区分,区别类似于高原和高山,一个平坦,一个有落差,哥伦比亚冰原四周的六座冰川,分为三组,汇成不同的河流分别注入太平洋、北冰洋和哈德逊湾。
冰原上的雪地大巴(Snow Coach)体型庞大,单单一个轮子便高过普通轿车,是唯一适合在冰原上行驶的专用交通工具,虽然票价有些昂贵,但绝对是物超所值。只有亲自登上冰原的冰层,你才会发现原来冬天永远不会结束:从冰原深处不断飘来片片雪花,或者说是冰花,落到衣服上,就结成了冰粒。
除了乘坐大巴,也可以开车沿一条小路而上,到达冰川的边缘。小路边不时会出现一些标着数字的石碑,最初是一个1908的标牌,以后不断看到193X,194X,一直上去,直到出现1992,2000,这些标牌之间大多相隔数十米到数百米,标明了冰线存在的年份,从那些数字上我们分明地看见:在短短五十多年中,这座冰川已经因为全球变暖而向上退却了三百多米了!
踩在冰原之上,仰望冰雪与白云交汇之处,竟然无法用肉眼分辨清楚。冰雪中一排排脚印似乎倾诉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而那雪白的冰层和坚挺的岩石,又何尝不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倔强与不屈呢?站在这天地相融的地方,想到脚下便是历经亿万年的寒冰,还有谁不会从内心赞叹生命的渺小,自然的伟大呢?


(本文转载自游多多旅行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7-10-2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10-27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向东兄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7-10-27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7-10-27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10-28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园林大姐的欣赏。我没有像你那样自己写游记,看别人写的好全面,就转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贝西 发表于 2017-10-28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图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兰 发表于 2017-10-28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版主章文老师拍摄制作美图,感谢你图文并茂的精彩报道!欣赏异国风情。祝你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10-28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兰 发表于 2017-10-28 18:11
欣赏版主章文老师拍摄制作美图,感谢你图文并茂的精彩报道!欣赏异国风情。祝你健康快乐!

哈哈,这是转的。我照的也有一些,大同小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7-10-2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图拜读美文。祝您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1 05: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