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193|回复: 3

寻觅南蒂罗尔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6-1-11 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1-11 04:46 编辑

【欧洲纪行】
                                     (6)寻觅南蒂罗尔
                                                                        张冠立

      手机闹铃把我从沉睡中惊醒,我用了一小段时间恢复神智,弄清这是什么时候,自己身处何方。当着我完全清醒了之后,我的思绪又接续了昨天的所见所闻。因斯布鲁克的山光水色、古老建筑真是太美了,难怪它是奥地利接受游客最多的地方。它应该是奥地利的一个骄傲。
      过去读欧洲简史,只注意德、法、意这样的大国。从我们中国人的大国心态出发,认为奥地利这样的小国能有多少好说的。奥地利确实不大,国土8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就800万,与我们的呼伦贝尔市相比,土地仅为我们的三分之一;人口也仅是我们的三倍而已。要知道我们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密度属于全国最小的地方之一。但是奥地利却像一颗耀眼的明星,有它照人的地方。学音乐的人都知道维也纳,就像学美术的人都知道佛罗伦萨一样。世界泰斗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以及约翰•斯特劳斯父子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过。他们把该地的音乐传统和音乐水平发扬光大并提高到世界的巅峰。难怪学音乐的人要到维也纳去留学。世界各地的音乐家都把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举办演出当做自己最大的梦想。因为唯有此举才能得到世界范围音乐界的认可。
      美丽的奥地利在悠久的历史中也充满了辛酸。一个小国为保持领土完整和独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对它知道的甚少,而现在却从各个渠道知道了不少的细节。
      更远的不说了。安娜柱就见证着西班牙军队的入侵。他们占领了因斯布鲁克,也想把奥地利鲸吞。好在德国出兵帮助解了围。那是十八世纪初的事情。巴伐利亚人对这片土地也早垂涎三尺,十九世纪初入侵奥地利,尽管全国拼命抵抗,因斯布鲁克依然落入巴伐利亚人之手。直到1814年举行的维也纳会议才把失地收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世纪的奥地利以联姻的方式与各国交好。国王主要靠生女儿嫁给欧洲各国的皇家,成为多国的皇后,以此建立政治靠山。据说奥地利有一个玛利亚•特丽莎女王生了十二个女儿嫁与欧洲各国,被我们的导游戏称为欧洲老丈母娘。联姻的举动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层面上既是无奈的办法,也是智慧的选择。西方东方屡见不鲜。文成公主入藏和王昭君出塞都是历史上的佳话,只是她们本人可能有说不完的心酸。
      奥地利地处欧洲心脏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希特勒打算猎取的第一个对象。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利用种种阴谋,造舆论奥政府被共产党暴徒包围,伪造奥政府请德国出兵镇压骚乱的“紧急请求”。接着派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经历了多国长期的对峙和谈判,1955年5月奥地利才重新获得主权国的地位。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先前提到的笔友康士坦茨在信中讲过的家事。她说她的老家在靠近奥地利和意大利边界的南蒂罗尔。当时读她的信对这个地方没有任何方位感,名字也生疏得很。这次来到因斯布鲁克,知道了蒂罗尔州。于是与之相呼应的南蒂罗尔一下子在我的脑中就有了定位,名字再也不觉陌生。她说德国大军压境的时候,表现出了种种虐犹的倾向。她的父辈共有十三个兄弟姐妹。一家犹太人感到了生存的危机。全家人不知经过了什么样的痛苦抉择,最后由她的父亲,同辈里的大哥,带上四个弟弟、一个妹妹,六人一起亡命逃往美国。一路上千辛万苦自不待言。到达美国后,入境时查到其中的妹妹患有肺结核,随即被遣送回国。结果可以想见,最后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里。
      她的父亲是个医生。战时,美国军队非常需要医生。她父亲也急需找份工作,于是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军医,被派到驻在北卡罗莱纳的一家军医院。那时她的父亲离开了自己的兄弟们只身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感到非常孤独。休息日,他只有到图书馆去打发时间。有一天,在他坐位的对面坐着一位黑人姑娘,专心致志地在看一本书。他找到机会看到了那本书的书名。那是他几年前上大学时读过的一本书。他惊讶她竟然对那样内容的书有兴趣,于是对这个姑娘产生了兴趣。但是他不便和一个年轻的女人贸然说话,并且他也不宜多说话。他浓重的德语味英语会给他带来麻烦。那时民众里反德情绪很激烈,常常出现一些不理智的举动。闭馆的铃声响了,那个姑娘忙乱中抓起书离开座位,却把放在一旁的书袋丢下了。他父亲以为她一会儿能返回来取,便等在那里照看着。最后管理员催他离开,他只好拿上那个姑娘的书袋,准备次日能见到她时送还。第二天她没有来,以后许多天她都没有来。他父亲发现书袋上印有书店的名字和地址,便找到那家书店问有否谁买了他家的某本书。当年那镇子很小,几乎镇上的人互相都认识。店主想起了曾把那本书卖给了谁,告诉了那姑娘的住址。他父亲去了那姑娘的家。做完了那次助人为乐的好事,日后就成了那家的常客。当时姑娘只有十七岁,在学校里当音乐老师。一年后他便向她求婚。开初姑娘的父亲并不同意,倒不是因为她父亲比她母亲大二十岁,主要是黑人和白人通婚当时在南方许多州并不合法,即使结婚也找不到住处。由于康士坦茨父亲的真诚和坚持,姑娘的父亲让步了。他们订了婚。结婚后很长时间城里乡下地分居着。二战结束了,他父亲可以在城里给自己好好安个家了,可他做出决定:要带上黑人妻子返回南蒂罗尔。他说他难以对美国怀有感情,因为它拒收自己的妹妹并导致她死在纳粹的魔掌下。
      他们回到了奥地利,但是南蒂罗尔已经划归了意大利。这是二战期间意大利和奥地利多次争战的结果。尽管他父亲致死不承认自己是意大利人,可他们不得不在意大利的治下生活。康士坦茨就是在战后的南蒂罗尔出生的。他的父亲不仅失掉了自己的祖国,同时发现当年没有逃走的所有家人和亲属都死在了德国人的集中营。他的父亲就是怀着这样国破家亡的心情开始了自己欧洲的新生活。他继续行医为生。他的孩子们发现当地居民经常给他家送菜,便问父亲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他们他给这些人看了病,可他们没有钱付费,只好送点菜作为报答。她的母亲为了帮助丈夫支撑这个家,在当地报纸和电台发了广告,准备开课教英语。南蒂罗尔划归意大利之后,政府从南方迁来不少贫困的人。这些人没有文化,只能当工人,被原住民视为下等人。两伙人难以融合,分德语区和意语区居住。英语教学计划得到许多人的响应,许多工人都来学英语。她的母亲教不过来,求康士坦茨帮忙。她作为高中生一边上课一边帮母亲记账、辅导课程。她考上大学到德国学医之后,她母亲的英语班也黄了,因为在那之前她已经病得几乎失明失聪,只是由于和一家银行签了培训合同需要履约,家里也确实需要这笔收入解困。康士坦茨完成德国的学业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时候,接到了家里的电报说她母亲死了。在战争的年代里,人们就是这样亡命、拼搏,过着不得温饱的生活。犹太人和其他人比还要雪上加霜。个人的遭际就这样和民族及国家的命运关联着,充满了苦难,犹如一曲哀歌。
      七点半钟,我们重新上车开始了又一天的行程,目标是水城威尼斯。因斯布鲁克离奥、意边界只有36公里。按着现在的国界,南蒂罗尔应该在36公里之外。一路上我打量着一一闪过的村镇,希望能看到南蒂罗尔。它可能在这条高速公路的两旁,也可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但是我相信就在这个方向上,离我们不会太远。是南蒂罗尔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奥地利二战时的事情,了解了它的一部分国民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6-1-11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的这么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兴国 发表于 2016-1-1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6-1-1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大老师上传的文章读过之后,对了解奥地利二战时期的状况大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4 0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