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38|回复: 5

(1219)清河的记忆(七)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7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19)清河的记忆(七)


       五七干校与兵团有何不同?相同的是,都发一样的黄棉袄、黄棉裤,每月工资都是32元。不同的是,兵团由现役军人领导,体制相对稳定,人员很少流动。五七干校由党委领导,体制不稳定,人员经常流动。
        1969年9月11日我下乡到达清河的第5天,9月16日,就有224名五七战士重新分配,离开干校,回到城里工作岗位。五七小将也一样,经常有调回城里的。我所在的连队,有的知青仅干了一个月就回城了。当时省政府管辖的省政府房产处、北方大厦、省委107招待所等地缺工人和服务员,于是我身边陆续有知青返城。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指示发表后,清河知青被选拔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就更多了。我们连队就有去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的知青。当时好羡慕他们啊!尽管我在连队相对学历高,文化程度高,但这等好事轮不到我,就是入团、当五好战士或讲用代表也轮不到我。因为我父亲被关押、审查,直到1974年才落实政策,结束审查,官复原职。
       我大妹1968年替我下乡到兵团850农场,我是1969年到清河五七干校下乡,按政策,家中应留个子女。但在学校和街道的催促下,1970年,小妹不得不下乡投奔我,也来到清河五七干校五连(工业连)劳动。1972底干校重组采伐连,我和小妹同去了采伐连。我仍在归楞班,小妹在造材班锯木头。这样,我家父亲在外县,母亲在哈尔滨,我和大妹、小妹都在乡下,五口人分为五个地方居住。
        妈妈长期患病,独自支撑家里,连买秋菜都没有帮手,靠邻居帮助,我们子女心疼啊,可也没办法。
        到了1972年,干校五七战士差不多都落实政策,回城安排工作了。知青被招工、参军的机会也更多了。什么大批邮电、粮食、医药等大中专院校也纷纷招生,我眼看着我身边的知青一个个离开干校去上学。那时,各营连的知青日益减少,校党委把所有知青聚集到校部所在的一营,成立了青年连。起初,百来号人住大筒子宿舍的上下铺。渐渐地,上铺就我一个人了。我不愿意下来,在上铺读书、写作,安静。在下铺,后来干校的小知青闲之无事,把一头小猪赶进宿舍,两头的门堵上,把小猪撵得乱跑嗷嗷叫。看他们取乐,我也傻呵呵地笑。为了知青的出路,校党委公开号召大家补习初中文化。我自然被大家推举为“教员”,教他们初中数学、几何和语文。教别人文化,自己就要学会、学好。这段小小的经历对我也有回报。1978年我在考大学时,放弃初中数学几何和语文,专攻我没学过的高中数学,结果,数学考了40分,这40分救了我,使我数学、语文、地理、政治、历史(当时就考这五科,如果考外语,那就坏菜了,感谢党中央体贴俺们老知青的实际情况,没有考外语)总分勉强过了招生的分数线,进了大学。
       麦收会战开始了,实在没什么能人了,校领导抽调我到麦收指挥部,搞宣传工作。这样,我又办起了《麦收战报》油印小报。每天乘解放大卡车在车厢板上放几个木凳,到各营连麦地检查、督战。我第一次乘上联合收割机,观看收麦,着实风光了一回。一次巡回到麦地,中午吃饭,一位在食堂干活、曾在大会上念稿批判我的女知青为我们端上红烧鱼,向我道歉。我说:“这不关你的事。换位想想,当时若是我批判你,可能还要狠些,因为我肚里墨水比你们多些。”那个年代,受当时社会潮流裹夹,谁都跑不了,谁都难善其身。后来我在中篇小说《萍水相逢》中写到这样一个观点,极左思潮是社会流行病,高层制造,底层也难幸免,人人都可能患病。我在当时和回城后的几十年,从未想过要报复整我批我的人。以至于前几年参加清河知青子女结婚宴会,当年小老虎排副排长说:“大鹏在干校受委屈了,大家起立,为他敬酒!”我也只是笑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而已。
        前文说到,晚间在校部偶遇校领导李洪珍书记,他得知我和我家中情况,很同情我,问我回城想干什么。我立即回答:“能照顾母亲,就是扫大街也行。”他问我想不想去北京钢铁学院?我也立即回绝:“我不愿学数理化,不想去。”直到现在,我仍不愿做我没兴趣、没特长、勉强干的事。“当老师怎样?”我立即同意。
        但那次谈话后,就没了音信。身边的知青陆续回城,或被招工,或上学。我仍然在青年连白天劳动,晚上刻印小报。自从1970年9月被软禁18天(干活是一天也少不了的)后,我虽然每天仍在写日记,但不再长篇记述了,每天就是流水账、备忘录。而且日记本也由16开、32开换成了64开的小本写日记。直到今天依然是这样。最短的日记仅有几个字“休息”、“无事”。
           1972年盛夏,与我同批下乡到五七干校的知青几乎都走了,我还在白天劳动,晚上编辑刻印《麦收战报》。这时发生了一件对我一生来说的大事。请看当时日记:
     72.8.11(四)
     今天下雨。下了一天,真讨厌。
     晚上,我和张兴正在生产组看报纸。这时,指导员(五七战士——笔者注)进来了。
     我问我们怎么想的。我说:“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接着,我们又问中师招收情况,大概是没什么希望了吧?他听了我们的问话,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通知我们:“明天早上回哈参加考试去。”
    啊哈!原来是这样!真是想不到!
    我们没有显出特别的激动来。三个月关于上中师一会有消息,一时无动静。我们已经习惯了。即使我们上了中师也不会激动的。今晚睡的比哪天都好。
   (记得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接着夜空余光,摸黑走回的宿舍。)
     72.8.11(五)
    今早,全校的人都知道我们要走了。上午,黎阳请假送我们。
    我和小王、小陈把第八期《麦收战报》(稿子都整好了)编排、出版意见都和他们交待了,叫他们搞出来。
    上午九时许,告别了学校,告别了战友,告别了妹妹。我们乘解放车,离开了学校,踏上了征途。
    啊!一路上的大好风光啊!银白色的江水离我们时而近,时而远。墨绿色的山,辽阔的原野,茁壮的庄稼,小麦金黄,水稻碧绿,大豆茂盛有半人高,玉米、高粱已成熟了,谷子穗子也成熟了。
    12时整,我们抄近道到达了松花江,过江是宾县。……汽车在柏油马路飞驰,哈尔滨近了,近了,已看得见她雾气腾腾的全景。汽车迈上了三棵树跨线桥,进入了哈尔滨。
    六时许到达办事处。
    我回到了家,把黎丽(当时她从兵团回家探亲——笔者注)吓了一跳。我穿着满是尘土的黄上衣,穿着肥大挽着裤(腿)的裤子,蹬着一双水鞋,披着一个黑棉袄,从镜子里一看,嗬,头发老长,满脸是土……
    妈妈回来了,她高兴万分,想不到我会回来。
    我们一直谈到半夜。
   
    至此,随着我的回来,我的清河日记,结束了。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回来后的20多年,却没有再回清河,也没有参加与清河知青战友的聚会,甚至几乎都没见面。
    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0-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5-10-7 08:55 编辑

清河日记,记录了大鹏兄的一段经历。大鹏兄勤于学习,阅历丰富,不管怎么曲折,信念坚定,最后终于回到家了,知青的生活结束了。从中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排水 发表于 2015-10-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经历,影响之深、是空前的,想忘都忘不了。
知青经历,锤炼了意志、增长了知识、收获了难得的人生财富。
这一切,影响了我们日后的一切。
拜读你的《清河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沃土园丁 发表于 2015-10-8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那段难忘的知青历史跃然纸上,让人读后心生无限的感慨。是的,我们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只有坦然的面对人生,才能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看。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0-1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篇看得很激动人心,好人就该有好报。看来在五七干校的知青是幸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0-15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的记忆,丰富而详实,真实而可信,动人而难忘。继续关注,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7 15: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