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3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
杨靖宇将军是我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原名马尚德,名顺清,号骥生。1905年2月26日,出生在驿城区古城乡李湾村农民家庭。幼时在私塾就读,1918年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14岁的杨靖宇便投身斗争;1923年秋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1926年在该校加入共青团,同年冬奉命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4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确山暴动,组织了5万农民武装,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同年6月1日,他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
1927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不久由上海调往东北。他在东北期间先后曾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反日总同盟会会长、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等职。
1940年2月23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在蒙江县(即现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日伪军激战中,不幸阵亡。
从1935年的8月到年底,杨靖宇孤军南征,在敌人统治严密的地区迂回行进两千多里,东至中朝边境,南到辽南,西到本溪,在敌人统治严密的地区迂回行进两千多里,东至中朝边境,南到辽南,西到本溪,创造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史上的光辉一章。
1936年初,日军为彻底消灭在抚顺地区的抗日联军,调集了一个师团的兵力,开始大举向抚顺地区进攻。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杨靖宇采取牵“牛鼻子”战术迂回作战。为粉碎敌人“大讨伐”阴谋,带领军部和一师部分指战员从清原向新宾方向转移,再从新宾向桓仁转移,然后再回到清原。经过几次的长途急行军,拖得敌人筋疲力尽,失去了最初的嚣张气焰。
抗日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严重威胁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于是对抗联进行了疯狂报复。1934年至1936年间,日伪军仅在通化地区就烧毁民房1.4万间,废弃耕地33万亩,将1.2万户居民赶入“集团部落”,所谓“归大屯”,即把散居各地强行集中一处(50—100户不等),周围筑高围墙,四角建炮楼,墙外挖壕沟拉上铁丝网。“部落”内有青壮年组成“自卫团”,驻扎警备队,修筑警备道,有警备电话与县城“部落”连通,一处遭袭别处增援。凡是“抗联”需要的粮、盐、布等严禁带出“部落”。人出入要“挂号 ”,不“挂号”就会被视为“通匪”。来人要有“居留证”,串亲戚得办“行路证 ”,上山打柴,下河抓鱼都得有证,连到河边挑水也得有个火印木牌。 到1938年基本搞成“遍地是集团部落”。“抗联”擅打游击战,人熟地熟,走到哪儿都不愁吃住。东北人烟稀少,但多偏僻的地方都有人烟。当时,“抗联”无政府支持,无军事编制,无后方,无兵员、无给养、弹药补给;但是,到处都有群众的支援。可是归大屯后,根据地、游击区成了无人区,“抗联”与群众分离了,就像鱼儿没了水。从此“天大房子地大炕,野菜树皮当食粮”,饿死冻死的比战死的多。日军还在吉林东部实行“三光政策”,一年间屠杀10万吉林人民。并对抗联进行频繁讨伐,使抗联的处境十分艰难。
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后,杨靖宇为了响应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关内红军打通联络、摆脱日军包围,避免东北抗联与国内抗战隔绝,做出了西征,与关内的抗日部队共同抗战的决定。1936年11月,杨靖宇率部来到桓仁县外三堡,召开有军部领导人和3师负责人会议,决定把第三师部队改编为骑兵,趁敌人不备,迅速突向铁岭、法库一带,在冬季利用辽河封冻之际冲到热河,进而找到党中央和红军。1936年11月下旬一个夜晚,一阵集合号响起,400多名抗联战士在训练场上紧急集合。为隐蔽起见,部队白天休息夜间行军,不幸还是被日军发现了,一千多个鬼子紧“咬”抗联部队。为此,师部决定狠狠地教训鬼子。第三师骑兵部队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斗。一时间枪声震天,地上的雪花被战马溅起半米高,疯狂一世的日军突然遭受攻击惊慌失措,弃枪逃窜。几次之后,第三师西征部队冲破敌人封锁,途经兴京、清原、铁岭,跨越南满铁路北段,历经一个月,终于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仿佛寺辽河东岸。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牵制日本关东军入关,配合、支援全国抗战,杨靖宇率抗联第一路军主动出击,制定袭击奉梅铁路(沈阳至梅河口)作战计划,进行了新宾黄土岗战斗;又在广大群众的配合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宽甸县双山子、四平街痛击日军守备队,毙伤日军水出、陆岛队长以下30余人;在本溪县碱厂沟与日军牛岛部队交战,击毙牛岛队长以下50余人;在本溪县大石湖、桓仁县大甸子、冷沟等地多次与日伪军激战,有力地钳制了日军。
日军一直把东北作为征服中国的战略基地。而东北抗联的存在如同一把尖刀插入日军心脏,动摇了日伪反动统治,故敌人称杨靖宇为“满洲治安之癌”。 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日伪军警6万余人,对杨靖宇及抗联一路军进行“大讨伐”,声称:“对于捕杀匪首杨靖宇等须全力以赴”,“同时遇到抗联和抗日山林队,专打抗联,不打山林队;如同时遇到杨靖宇和其他抗联部队,专打杨靖宇,不打其他抗联”。在军事讨伐的同时,日伪当局采取收买汉奸、政治诱降、组建叛徒武装等手段对抗联进行分化瓦解。东北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极端艰难的时期。在反“讨伐”斗争中,杨靖宇率部采取夜袭、伏击、迂回等游击战术,与敌周旋苦战。这期间,杨靖宇指挥所属部队开展了袭击老岭隧道工地敌人,取得蚊子沟、土口子、长岗、岔沟、木箕河、大蒲柴河战斗的胜利:击毙了日本指挥官西田重隆;消灭了日伪称之为“剿匪之花”的伪满军“索旅”;粉碎了敌人策划的“东边道大讨伐”。进入冬季,斗争更加艰苦,抗联战士缺衣少食,经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粮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野菜、草根。没有鞋穿,就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脚包起来在雪地上行军,常常是空腹与敌军搏斗。由于敌人实行了“梳篦式讨伐”和“狗蝇子战术”,战士们甩掉一股敌人不久又遇到一股,体力消耗极大;加上长白山地冻天寒,气温经常是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不少战士冻掉了手指、脚趾。由于缺医少药,不少战士因此丧失了生命。
1939年是抗联一路军抗战以来最为艰苦的时期之一,部队伤亡很大。天气嘎嘎冷,棉衣又不齐,有的同志手脚冻伤了。可是敌人的部队越集越密,‘讨伐’越来越频繁。就在杨靖宇为解决棉衣问题召集各方面军负责人开会研究时,因叛徒出卖,在那尔轰的东北岔一带被岸谷隆一郎带领的日伪军层层包围,敌兵力达4万多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机枪大炮,汽车来回运送粮食、弹药。正面敌人满山遍谷。为掩护各部队分头转移,杨靖宇带领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敌人,由机枪连开路,生生撕开一条口子。但是,当经南泊子突围到了五金顶子时,敌人已经纠集了更多的兵力,很难得到休整的机会。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让寒风一吹,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烂了,只好割下几根柔软的榆树条子,从头拧到尾儿,当作绳子把鞋绑在脚上。衣服全叫树枝扯烂开花了,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凉的。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0多度,冻得连大树都喀吧喀吧直响,粗大的树干冻裂了缝儿。要是生火取暖,火光照出老远,青烟飘上林梢,敌人就会像一群绿头苍蝇一样扑上来,只好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来再也起不来。更难的是没有吃的,不要说粮食,连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没法找、没法挖,只好吃难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强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杨靖宇鼓励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1940年2月,杨靖宇牺牲前夕,和战士们同吃着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静地对警卫员说:“就是我们这些人都牺牲了,还会有人继承我们的事业,革命总是会成功的。”此后几天,他都没有吃到一粒粮食,饿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0年2月23日下午,杨靖宇孤身一人,在蒙江县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与日伪军交战20分钟后,敌人包围了杨靖宇。日本讨伐队已经向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他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忽然间,有一弹命中他的左腕,啪嗒一声,他的手枪落在地上。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手枪应战。此刻,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下午4时30分,杨靖宇身中数弹,被敌弹射中胸膛。敌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县城,经叛徒张秀峰确认杨靖宇无误后,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头颅用铡刀铡下,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杨靖宇壮烈牺牲后,日军惶惑不安:杨靖宇自2月15日以来已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这些天他是怎么活下来的?于是,他们命令蒙江县城民众医院的医生解剖检查。解剖后,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一粒粮食也没有,见到的只是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参加解剖的主刀医生、民众医院院长金源大为感慨,连残暴的侵略者也大为震惊。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敌人将杨靖宇的头颅装在一个长25公分、宽25公分、高35公分、前面安有玻璃的木箱里,用汽车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在各学校、街道示众,做演讲宣传,并在通化师范学校举行“庆贺”活动。之后又到所属各县示众。日军为恫吓、威胁、扑灭抗日烈火无所不用其极!我们的抗日民族英雄就这样被日寇残忍的杀害、为民族壮烈就义!杨靖宇在我们的英勇抗敌青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中华民族是一个遇到外侮战无不胜的伟大民族,从来都胸怀与敌人浴血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凡遇到外敌侵犯时,立刻在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不惜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就是这段历史时期东北军民爱国抗日精神的最完美写照。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功不可没。尽管14年的艰苦抗战使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代价,人民群众死伤数百万,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然而,残酷的战争生活,恶劣的斗争环境,并没有屈服抗日联军的抗日斗志,而是锻炼和造就了众多英雄人物,引领亿万人民为圆复兴中华的中国梦,始终高举奋进的大旗,踏着烈士的血迹,高歌猛进,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在其新作《全民抗战是百年沉沦中的民族觉醒》评价说:“1937年的全面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全民觉醒。日本侵略者占中国的地,杀中国的人,屠中国的城,对准整个中华民族而来,使这个民族第一次没有阶级之分,没有地域之隔,没有统治与被统治之嫌‘地 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结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荣辱共同体,筑起国家与民族新的血肉长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