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45|回复: 3

荐:格律诗写作技巧

[复制链接]
罗帆 发表于 2015-6-2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帆 于 2015-6-28 09:28 编辑

荐:       格律诗写作技巧
  
   
   
诗的格律是根据民族语言的特点,由诗人、诗理论家长期实践、探索、总结
出来的一种高度艺术化、
音乐化的民族形式。
由这种格律构成的格律诗,
在世界
上是独一无二的。
它的音韵回环流转之美,
声调交替抑扬之美,
句式骈散变幻之
美,词语精炼含蓄之美,构成了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悠
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瑰宝。
我国古今多少伟大诗人都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格律,
施展他们的文学才华,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格律诗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它规定诗有定句,
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押韵。格律诗分绝句、律诗、排律三种,现以绝句为
例,简述其写作技巧。
  
   
绝句共四句,第一句称作上句,第二句称作下句,第三句称作上句,第四句
称作下句。第二句与第三句称作邻句。
  
   
七绝有四种格式,
以第一句第二字和末一字的平仄来定。
第一句第二字是平
声,就叫平起,是仄声就叫仄起。如第一句末一字是平声,就叫平收,是仄声就
叫仄收。以上第一个叫平起平收式,下一个则叫仄起仄收式。依此类推。七绝有
四个式子:平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五绝也有四个
式子,与其相同。
  
   
格律诗中每两个字音为一个节奏,五言句有三个节奏,七言句有四个节奏,
最后一个字音也是一个节奏。
一个节奏内两字的平仄最好相同,
一句中相邻的两
个节奏的平仄应是交替的。
汉字的平仄规定为:
汉语拼音四声的一声、
二声为平
声,三声、四声和古入声字为仄声。这里以○代表平声,以●代表仄声,以◎代
表按格式应为平声而此处平仄不拘,以⊙代表按格式应为仄声而此处平仄不拘,
符号右边加
*
代表此字为韵脚,以☆代表空格(即这里有个字)。
  
   
一般讲,律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即每句的第一、三、
五字的平仄是不讲究的,
(但也有例外)。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要严格掌握
的。因为第二、四、六字是节奏的重点,除不得不使用拗救法外,其平仄是格律
规定的,不能任意更改。
  
   
第一步

根据上下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对立,
邻句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粘连
(平
仄相同)的规定,现确定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以七言为例: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第二句:☆
○ ☆




  
   
第三句:☆

☆ ●



               
第四句:☆
● ☆




  
   
这样就确定了每一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
是五绝。
  
   
第二步
: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防孤平。即七言第四字、五言第二字是平
声时,它前面的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它的前后两个字如果都是仄声,
成为●

●就是犯孤平了。“孤平”是古人写格律诗的大忌。七言第二字不忌
讳孤平。
  
   
根据这一规定,
在第一步式子的基础上,
把第四字是平声的字前面各加一个
平声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二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三步
:解决每句末一字的平仄和押韵问题。按规定,第二句和第四句末一
字,
一定用平声且要押韵;
第三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
第一句末一字可平可仄,
如用平声,一般要押韵。七言第一句末一字,以平声为常格,以仄声为变格;五
言第一句末一字,以仄声为常格,以平声为变格。在第二步式子的基础上,每句
末加一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这样就完成了第三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第四步
:每句末三字,防止三连同。每句最后三字,不准平平平(三平调),
也不宜仄仄仄(三联仄,古人诗中偶尔有之)。按此规定,在第三步式子的基础
上,各句增加第五字,即成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二句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宜,
但要求不严,
古人也有用平声的。
此式
中第三句第五字是平声时,
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
这样第四字也不会犯孤
平,
因它后面的一个字已经是平声了。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字是仄声,
那即为下式:

   
第一句:☆ ● ◎ ○ ○ ● ⊙
               
第二句:☆ ○ ☆ ● ●
○ ○*
  
   
第三句:☆ ○ ☆ ● ○ ○ ●
               
第四句:☆ ● ○ ○ ●
● ○*
  
   
此式中第四句第五字,以用仄为宜,但要求不严,古人也有用平声的。此式
中第一句第五字用平声了,那第三字就成为可平可仄的了。

   
这样就完成了第四步。去掉每一句前面的两个字,就是五绝。
  
   
至此,以上各式中其余空格都是可平可仄的了(当然,一个节奏内的平仄,
最好一样)。

   OK!
全诗完成!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在各句末三字成为●

○时,其第五字以用仄
声为宜,
若用平声,
也不会出现“三平调”,
所以此处古人也有用平声的。
例如: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花”字,
《望庐
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字,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第四句
“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今”字,都应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可见,七言
第五字,
五言第三字,
在用平用仄都不会出现“三联同”的情况下,
对格律规定
用仄声字,要求是不严格的,是可以通融的。在唐诗中,此处用仄声的较多,用
平声的较少。
  
   
以上说的是绝句,但也完全适用于律诗。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所以,
只要将上面四个步骤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指出,律诗
第五句末一字一定要用仄声,不像绝句第一句末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简述拗救法:
  
   
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如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
即在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
那就要在本句或者对句
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这就是拗救,仍算合律。拗救,除了格
调张显高古之外,
就是给诗人在遣词造句上更多的自由。
举例来说,
像“马蹄残
雪六七里,
山嘴有梅三四花”这样优美精练的诗句,
只有用拗救才能写成,
才能
使“六七”巧对“三四”。因为六、七二字属古入声字,都是仄声,而此处按律
应该用两个平声字,
这样该句就成了拗句,
必须在对句第五字的位置用个平声字
“三”字,
这样就算合律。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属此类,
“八、
十”属古入声字为仄声,而此处应为平声,也是在下句第五字该用仄声的地方,
用一个“烟”平声字予以拗救。
这一类叫对句相救。
本人小诗
<
七绝
  
望菊
>

“东
篱把酒又重阳,一梦黄花别日长。魂断当年古城下,今秋依旧更凄凉”,“古城
下”此处安律应是平仄仄,
而现在则是仄平仄。
但拗救规定此种句型的第五第六
字可以互换位置,
这是本句自救的一种形式,
或者叫“特拗拗救”,
这种特殊句
式,
在唐诗中很常见,
几乎与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宋代诗人在尾联的上句使用
这种特定句式,更感到妙趣横生。关于拗救的问题,就简述到此,如有可能,以
后再说。
  
  
用仄声字,要求是不严格的,是可以通融的。在唐诗中,此处用仄声的较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6-2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兴国 发表于 2015-6-28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我在写诗这方面确实很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5-6-28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耐心传授,我收藏了,以备平时学习之用。真的,万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1 21: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