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51|回复: 1

老职工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2-2-25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2-2-25 12:12 编辑

                                        老职工      old farmhands
     连队的老职工,老家大都在长江两岸。然而人数上居多的是关内外各地的移民,原籍多在华北、辽河一代。移民中几位年长的是带家属过来的,大多数是单身青年,后来在黑土地上成家。农场的工作生活条件要比老家好许多,他们的亲人也就不断涌入北大荒。亲兄弟有:
    纪顺龙、纪顺发,潘思宇、潘思伶,张金斗、张金林,李辉、李俊,王吉恩、王吉文、王吉合、王吉海;
    兄妹:王贵兴、王秀凤,姐弟:林燕君、林镇波、林镇伦;董丛福、董丛林;
    姐弟妹:沈宛尔、沈炳焕、沈慧尔;投亲:迟明星、李言利等。
    来自各地的老职工分别说着家乡的口音方言,由此可辨认出他们的地域老家。
山东省:纪、潘、张氏兄弟,王新功,张清滋、张喜财、隋正军、赵元生、苏国方、迟明星  等。
河北省:马振州、曹世政、郭俊巧、于启等。   辽宁省:王氏兄弟、张俊起、董俊宽
四川省:李氏兄弟、刘代值 等。京畿:兴凯湖人。浙江:沈氏姐弟。当地户:陈发有、高克宽等。
     我到连队的时间较晚,能听出部分老职工的口音,江南一带的有时也分辨不清了。老职工回老家找对象,一般都很顺畅,也有不和谐的。老职工张清滋常给知青们讲他过去的经历,叫年轻人忆苦思甜。在旧社会,他没爹没妈,挨打受骂,出门要饭,没得鞋穿,几次被狗咬。后来参军当炮兵,眼睛、耳朵都因炮火声受过震伤。
     张师傅转业到农场,年岁偏大,对象不太好找。他从战友那里借来一件毛呢料军大衣,穿的皮鞋,戴副眼镜,回到山东老家,对介绍人自称是八五O军垦农场的副场长。刘法香原来是唱戏的角,听介绍人讲的挺好,就跟着他来北大荒了。可到了队里才知道夫君只是个车老板,找对象时没说实话。刘法香开始是跟家属们一起干活,后来得了妇女病,就不出工了。张师傅得了一双女儿,一家四口就靠他一人月4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了。
     隋正军也是从山东老家来关东的,参加过修云山水库的劳动。到二队没多久,他就上了机务开拖拉机。他和同乡姜月娥成家后,过上安稳的日子。小姨子月梅也跟来队里,隋师傅和孙成龙就成了连桥。隋师傅开28号车,技术过硬,带出好几个知青小徒弟。一次小事故,隋师傅的右耳后面被机车刮伤,自己没怎麽注意治疗保养,渐渐的脸部就发歪变形了。他多处奔走上访,最终也没能办成工伤劳保。随师父的特长是爱保管东西,每个月的工资条,好多年都不差一张。知青送给他的照片,他非常珍惜。我们30多年后回访农场,只见那些照片还好好地保存在他家的镜框里。
    张俊起老家在辽宁锦西,到北大荒时20岁刚出头,媳妇孙淑芝还留在农村。张师傅是28号车长,开车播麦地,划线笔直,连里第一。严师出高徒,他带过的几拨徒弟都成了开车能手。张师傅言语不多,却总好抿嘴微笑,我们就只叫师傅的绰号,不称其大名了。一段时间张师傅很想家,小孙从老家过来,夫妻团圆,生儿育女,一家人就在连里安居乐业了。
    张师傅开车作业时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下班后脱掉工作服,随即换上干净的便衣,那衬衣领总是洁白立挺的。林镇伦、王新华和我回农场,都要看望当年带过我们的张师傅。张师傅的大女儿张霞大专毕业后去克山县教书,二女儿嫁给苏刚志,张、苏成为亲家。刚志调任宁安农场公安局长,张师傅和老伴跟着过去,看外孙了。
    李辉是四川人,在机务队是康拜因车长,见人总是面带笑容。李家出身高,李辉倒是具备吃苦耐劳的素质,多年来一直在机务队默默地工作着。一次田间麦收作业,机器出现故障。李辉带着徒弟进行抢修,车底、上下忙个不停,急得额头冒着汗珠。工具不够用,他就用手抓起齿轮往传送带上安装。手划破了,他顾不得包扎,继续干下去,手背上的血和机油全混在一块了。弟弟李俊开拖拉机,也是能手。妹妹李敏年纪小,和姑娘班的女青年一起干农活,后来和郭少伦结婚成家,离开连队了。朱万德调走后,李辉任技术员,李俊后来也当上队长。李辉的女儿李建华学习好,85年高考初试时语文只得了25分。李辉不服气,到场文教科查卷,原来是两张考试卷分开装订批阅了。
     我到连队时,纪顺龙已经60多岁,不再干农活了。纪家儿女,义合成了37号车长,爱花当上农工排长,运合也上了机务队开车。2007年荒友回访时,纪义合也退休了,还特意远道赶来看望原来的徒弟们。纪顺发一手好瓦匠活,作为基建班长,带领大家盖起连队的一栋栋房屋。老纪还练得好枪法,几次从江东荒地打到狍子,背回家里。他家的一只母鸡总爱钻我家的新鸡窝下蛋,老纪坐在房门前往里扔小石子,那鸡不下完蛋就是不出来。多次这般,老纪却从来没和我计较过。女儿秀花远嫁天津,老两口后来也搬到场部,原来队里的家,还有王吉合家的住房,都归小儿纪门合了。
    赵元生,年近90,至今健在,成了连队的寿星。壮年时的赵师傅,有些驼背,留着短须,整天手拿鞭子,赶着牛车,或满载着瓜果,或在营区积肥。老头与世无争,属乐天派,没得活干就坐在家门口晒太阳,不时的喊出一声老家的方言。好好一位老人家,憨厚朴实,硬是被人称为赵滑头。知青回访连队,看到老人的眼神痴呆,却仍然流露着北大荒人的幸福神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2-25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闯关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11-1 08: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