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656|回复: 6

养老如何靠政府:人均养老补贴十年多188元

[复制链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养老如何靠政府:人均养老补贴十年多188元

两会期间,延迟退休方案将出炉的新闻再度成为热议话题,配套的相关解说自然少不了所谓“养老基金缺口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那么不妨来看看十年来,财政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到底补贴了多少,在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每年10%的增幅影响下,财政对养老金的缺口实际贡献又是多少?
从2005年开始,每年全国城镇职工人均退休养老金以10%以上的比率提升,从2004年的647元增至2013年的1856元。虽然从数字上看,财政补贴总额也从614亿增至3019亿元,然而每年占养老保险总支出的比例却并未提升,一直维持在16-19%左右,近年还是逐年下降的趋势。
平均到每位领取人身上则更能体现数字上的差异,比如2005年人均财政养老补贴实际上比上年还减少了。而在每年增长的养老金数额里,财政补贴的实际贡献程度则差异更大,将财政补贴人均增加额比之养老金增加额之后,发现除了04和06年财政补贴对养老金增长额贡献了42%和53%的比例,之后每年贡献率都不足20%,09和12年甚至不足10%。
当舆论不断提起养老缺口将对财政造成巨大负担时,我们需要明确的事实是,财政养老补贴实际上并不稳定,甚至出现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退休金增长速度背离的情况,而且中国财政目前补贴基本养老保险的部分仅占总支出的2%,事实上整个社会保障部分也常年只占10%左右,而早在本世纪初“十五”规划时,官方就高调提出“逐步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这一仍未实现的目标。
再相比发达国家30-50%的的社保支出比例,比如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一直是政府财政补贴支撑着公共养老金体系,2013年光是养老保障支出一项就占财政总支出16%的比例。如此看来,与其整日研究如何提高公众的社保缴费基数和延迟退休年限,不如早日落实财政社保支出比重的承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赵伟民 发表于 2015-3-1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延长退休年龄的官方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保基金不足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就业。

延长退休年龄最高兴的应该是主席台上的人。

延长退休年龄不如研究研究如何增加养老金的财政支持。虽然每年个人增加养老金10%,但除去物价上涨因素,,其实不到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赵伟民 发表于 2015-3-1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伟民 于 2015-3-11 21:05 编辑

延迟退休能否堵上养老金缺口?

蔡慎坤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3月10日说,希望今年制定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明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公开征求意见,后年推出。方案将渐进到位,每年只会延长几个月的退休年龄,经过相当长时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推出后至少五年以后才会实施

尹蔚民还说,延迟退休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我们现在退休年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明确的,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男职工60岁。当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左右,现在70.6。社会经济发展、人口预期寿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退休政策很显然不相适合,有必要作出调整。


按照人社部部长尹蔚民的说法,延迟退休方案将于2017年正式推出,最迟2020年全面实施。如果再按照人社部部长的神逻辑来推算或者质疑更有意思,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预期寿命只有40岁左右,退休年龄却定为女干部55、男职工60岁,岂不是没人可领养老金?现在人均预期寿命到了70.6岁,是不是可以把退休年龄延迟至80岁呢?


延迟退休的主要目的是堵上养老金缺口,这个缺口究竟有多大,官方和学者各执一词并无定论,但缺口巨大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观点。


上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就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接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专题询问时表示,养老金未来缺口测算由于情境不同,结果也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体制不改、机制不转、政策不调整,缺口是必然的。“不是一星半点的缺口,而是巨大的缺口。”


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向名义账户制转型》的分报告之一《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测算》的报告称,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报告的执笔人、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魏吉漳称,未来可能产生养老金缺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待遇确定型(DB)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账户,其隐形债务在转制时没有被支付;二是应专款专用的缴费确定性(DC型)的个人账户基金被挪用形成空账。


“如此庞大的隐形债务,并不会立即造成当期财务的严重赤字,但会逐渐反映在未来的财务账户上。”报告称,隐形债务将在未来的现金收支中逐步转为财务缺口,隐形债务越大,代表基金准备越不足,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困境将在未来年份中呈现。


这并非中国第一次对养老金的隐形债务做出测算。最近三年,至少有五家机构发布了关于养老金隐形债务的测算数据。


2012年6月,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的团队给出的测算结果是:2013年中国养老金隐形债务将高达18.3万亿元。


2012年12月,时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的马骏领导的研究小组所做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显示,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有缺口,如果假定财政补贴保持2011年的水平不变,其累计结余将于2022年消耗殆尽,此后便处于负债状态,2013到2050年的累计缺口应当为37万亿元。


2013年11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伟等人的测算结果是,养老保险基金将于2037年出现收支缺口,2048年养老保险基金将耗尽枯竭。


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团队做出的资产负债表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城镇企业职工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将出现收不抵支,2029年累计结余将耗尽,2050年累计缺口将达到80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91%。


去年年底公布的《2011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称2010年有14个省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收不抵支,缺口高达679亿元。今年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张蕴岭透露,中国养老金亏空已经达到1.6万亿。而据全国社保基金会预测,到“十二五”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预计也才1.5万亿元。此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收益率大大低于通货膨胀率,中国养老金制度正面临严峻挑战。


延迟退休并不能堵上养老金缺口,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只能通过减少从中央到地方的盲目投资、减少对外援助、压缩庞大的行政开支,全面征收国企利润、动用每年数万亿的土地出让金等等,才能完全堵上养老金缺口,那些钱本是从每一个人身上盘剥而来,理应归还给每一个人,这个起码的常识一点都不过份。


延迟退休受伤害最大的,是数以亿计的低收入群体和体力劳动者,包括一线工人和自谋职业者,他们都眼巴巴等着到龄退休,有的甚至希望早点退休。体力劳动者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会每况愈下,打工谋生也很艰难,退休后可以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政府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之后,对一些收入不高的体力劳动者来说,早点退休,养老金收入甚至比工资收入还高一些。


体制内的脑力劳动者或官员们并不在乎延迟退休,越晚退休对他们越有利,特别是拥有一官半职抑或拥有高职称的人,平时工作强度并不大,很多人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仍可轻松应对每天的工作。一些特定行业,如医生、教师等,往往是越老越吃香。这个群体如果延迟退休,中央政府可以先行一步。


延迟退休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仅关系经济发展,更关乎社会公平。如果只从养老金缺口或少数群体的利益出发,让全民延迟至65岁退休,必然会引起大多数人的强烈不满。中国的国情和现实要求政策制定者,不能对延迟退休操之过急,要通盘考虑——考虑不同群体的诉求、考虑不同地区的实情、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科学论证、凝聚共识,才能推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退休方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3-11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楼主帖子。我就是关心咱们老知青的补偿费问题啥时候国家能给解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2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园林 发表于 2015-3-11 22:22
赏读楼主帖子。我就是关心咱们老知青的补偿费问题啥时候国家能给解决?

我觉得是鼻子尖上的糖——能看不能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伟民 发表于 2015-3-11 20:36
延长退休年龄的官方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保基金不足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就业。

延长退休年龄最高兴的 ...

然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5-3-12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伟民 发表于 2015-3-11 20:36
延长退休年龄的官方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保基金不足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就业。

延长退休年龄最高兴的 ...

每次调整工资前,都有一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所以,我们退休工资的实际增长根本达不到预期的增长比例,这也是退休工人不能高质量生活的根本原因。赵老师讲到了根本事实上,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