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606|回复: 4

知青奇人安胜利

[复制链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1-10-2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提起奇人,人们都会有一种好奇的心理,都想知道奇在何处,怎么个奇法。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近安胜利的。腊月二十四那天,是个干冷的日子,我从家里早早出来,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他的家,身子都冻透了。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冻透了的身体,很快被他的热情所感染,灵魂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以至于拿起笔来产生一种要写一些什么的冲动。可是从哪里写起呢,一天的接触与采访就算我装满了眼,塞满了心,又能把一个奇字表现多少呢?更何况,安胜利早已是报纸有名,电台有声,就连大作家贾宏图也把他的故事写进了书里,自己不揣冒昧,班门弄斧,恐怕只能是贻笑大方了。不过,我的老师鼓励我,让我从知青的角度去写,知道多少写多少,认识多深写多深,发表在我们自己的网站上,让我们的坛友们再一次关注我们的知青奇人,与其共喜,与他同忧,在他的“奇”里找到知青的风采,发掘知青的精神,看到将来的希望。      那么我就整理我的思绪,想到那里就写到那里吧。

      一奇 陋室藏金令人惊
      道外区东兴街46号是一个老旧的居民楼单元,单元的门已经有些下沉了。走进楼洞,一楼2门就是安胜利的家。他热情地出来让我进他的家门。可当我打开门时我楞住了,不觉“啊”出声来。天啊,这也是人住的地方吗?一担挑的房子,东西堵得满满的,进门要侧着身子才行。正对着的厨房也只留了一个人站立的地方,显然那是主人自己做饭的地方。方厅上方是一个吊铺,主人说里面已经装满了他的藏品。环顾方厅,除了两条分别通向两个房间的窄道儿需要侧身可过,从下到上都是东西。在右边的房间,中间有可以站两个人的地方,那里边堆放的书籍,字画,物品,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都是从下一直到天棚。左边的房间就是老安的卧室了,除了一张靠窗的单人床,靠墙都堆放着东西,一直到天棚。地中间的空间也就可以站两三个人。就连冰箱里,立柜里也都是他的藏品,失去了原来的使用功能。老安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家,多年来的收藏已经屋满为患了,希望不要吓着我。吓着倒未必,但吃惊,震撼,进而感动,却是真实的,由衷的。
      我迫不及待地询问这些宝贝都是什么东西,老安顿时精神焕发,如数家珍般地一一向我道来。天啊,我这比他还长三岁的脑袋如何装得下他说的那些东西?只知道他收藏的文革时期的东西,曾参加过家庭收藏馆的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陈雷给他题过扁。毛主席视察哈尔滨60周年纪念展时,他和他的文物一同参加,毛主席的孙子和他照了相。他说,总有人到他这里参观,向他借东西,现在还有东西在别人那里。有人要买他的东西,他都谢绝了。他在文革时期花8块钱买的一枚瓷质毛主席像章,有人要用4000元买,他不卖;他收藏的一副吴振东画的《长征》,有人出10000块,他无动于衷;有人干脆打算给他40万,把所有的藏品拿走,让他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他也不动心。他说:“收藏已是我的命,是我的一切。只要一息尚存,我是不会改变初衷的。如今有睡的地方,可以自己做饭,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收藏,我心已足。”他有一副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是丝织的非常珍贵,还有一些邮票,瓷板画,都很名贵,就是翻起来太费劲了,我没忍心让他翻,只是看了一些文物的照片,画片,还有一些报纸的宣传报道,照了几张相。面对这些浩如烟海的收藏,我就是看到明天,我也看不完,还是留给专家们有朝一日给出一个专业的评价吧。安胜利,一个在平凡的生活里做出不平凡事迹的人,甘愿身居陋室,伴着无价之宝苦中作乐的人,的确不是常人可理解的,令人惊叹啊!
        二奇 早已是名人 淡泊令人敬
        安胜利的名字早就是“窗户眼儿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了。在收藏界,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他还记得最早采访他的人是贾大雷,95年10月19日的报纸就有报道的内容,那时他就有上万册图书,2000多枚毛主席像章了。我还看到98年7月26日的生活报,2002年9越6日的黑龙江晨报的报道。据老安统计后来除了哈尔滨日报,黑龙江日报,还有哈尔滨电视台,吉林电视台等好多的新闻单位报道过他。去年12月中央电视台来拍 《知青岁月》还借了他的物品。前前后后有60多次上报或上电视吧。更令人称羡的,他和很多领导人有过交往,陈雷,杜显忠,王化成,杜宇新等都和他一起照过相,毛主席的儿媳邵华,孙子毛新宇,影视明星陶玉玲等等也都和他合过影。更难得的是2001年2月2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采访了他,还给他题了字。一个全国著名的主持人如此亲近一个知青奇人,而且已经有十年之久了,这种荣幸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这说明了他的价值,他的被肯定。对于这些光荣与荣誉,安胜利表现的很淡定,毫无炫耀之意,有的只有作为老知青的骄傲。看着他朴素的穿着,诚恳的言谈,想象着他简单的生活,我不能不发自内心地说:安胜利,令人敬重啊!
        三奇 一生搞收藏 知足常乐令人佩
       安胜利是1948年生人,今年已经63岁了。他是1968年下乡到嫩江农场四分场的,因为从小喜欢画画,一直在搞宣传工作。他画了不少宣传画,他画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画像可以和大家手笔相比。他是76年招工回到哈尔滨的,分配在物资回收公司上班。那时,他就开始收藏文革和知青的文物了。他和自己的爱人结婚时没有房子,在父亲20多米的小房子里挤了包括奶奶在内的8口人,不过他们过得很幸福。可惜,老安的妻子在2000年2月28日因病去世了,这一天老安永远记在心里。他把老伴在下乡时写的日记交到知青联谊会,替老伴圆了出版老知青日记的梦。他在单位好景不长,早早下岗了,买断工龄只得了一万多块钱。但这没有阻止他对于收藏的爱好,他省吃俭用,看到有价值的东西就千方百计地买回来。他自己原来住的是23米的小房,为了装下越来越多的藏品,他把父亲的38米的房子换过来。55岁时,在社区当治安员,每月只有600块钱,直到2008年他才正式退休,如今才现在开1200多块钱。无论钱多少,他收藏的痴心始终不改。现在,老安一直自己生活,我们都希望他能找个老伴,可他认为很难,主要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很难让人接受,再说自己的两位都已近83岁的父母需要照顾,自己的儿子经常出国,年幼的孙子需要接送,无数的藏品要照料,哪那么好找啊。他最关心的,也是我们最担心的还是他收藏的宝贵资料,如何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呢?他认识那么多的名人,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吗?他只是希望能有个地方,把他的藏品展出去。我们也知道,涉及到文革,涉及到上山下乡,政治的敏感度太高,常使人们望而却步。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宣传老安,呼吁有关人员帮助他,实现他的梦想。同时,我们也希望老安,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让宝贝由于保管不当而损坏,该转让时,也得审时度势,让宝贝找个好人家。毕竟上帝留给我们的时间不是很多了,真的要“只争朝夕”了。
       我佩服安胜利身上的执着精神,他的心中充满着爱,唯独没有他自己。奇人安胜利,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佩服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泉岭老顽童 发表于 2011-11-1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收藏的安胜利,令人敬佩!一般局外人很难理解收藏人会为什么那么执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莅 发表于 2011-11-4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知青都可以去他家参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鱼 发表于 2011-11-4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鱼 于 2011-11-4 13:25 编辑

     知青群体中的安胜利用自己大半生时光收藏知青时代和
文革时期的纪念品,这种执着让人敬佩。怎样能让这些藏品展现出来也是值得考虑的了。
       这篇报道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李再林 发表于 2011-11-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鱼 发表于 2011-11-4 13:24
知青群体中的安胜利用自己大半生时光收藏知青时代和
文革时期的纪念品,这种执着让人敬佩。怎样能让这 ...

最近一直没有和他联系,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希望他能够把自己的藏品捐到知青博物馆或北大荒博物馆,才能体现文物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12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