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牧马人 于 2014-12-4 12:52 编辑
追鹿
六月初的北国,阳光明媚、万物复苏。奉旨下凡的春姑驾着微微的清风,将生机勃勃的春意吹遍小兴安岭的各个角落。几天之间冰雪消融、溪水潺潺。莽莽苍苍的森林里,嫩绿的新叶挂满了枝头。群山之间一块块林间草甸子上,刚刚吐绿的嫩草,种种不知名的,争春的野花一簇簇、一束束、一朵朵、一片片竞相开放,将几天前还枯黄一片的草甸子转眼间换上了春装。远处缕缕薄雾,像一条条飘渺的轻纱缠绕在山岗与树木之间,在夕阳的照耀下宛如仙境。这生机盎然、苍劲秀丽的美景,将坐落在小兴安岭脚下的襄河种马场二中队、七、九分场,这块森林、草甸相间的土地,点缀得那样的阿娜多姿、娇媚迷人。
与此同时,就在离二中队不远的一片稀疏的白桦林里,却大煞风景。一头被套中鹿茸的公马鹿,正在拼死挣扎。屡屡的上蹿下跳、轮番的腾跃蹦踢,因始终不能挣脱头上的套索。而被激怒了暴躁的马鹿,视乎知道自己身陷险境,生还无望竟孤注一掷,宁死也不愿将它头上的“宝物”轻易留给敌手。只见它两只前蹄高高跃起后蹄蹬开,瞪圆双面、轮番地将头撞向面前拴着套锁的一颗粗大的白桦树上。瞬间马鹿头上鲜血淋漓,刚刚长出四个嫩嫩支叉的鹿茸被撞得粉碎,离地近3米高洁白的白桦树干上,被鹿头上撞出的鹿茸血染成红色。现场十几个骑在马上的年轻人面对这血腥的场面显得束手无策……。
这段难忘的往事又把我带到了四十几年前——1973年的春天。那一年的春天和72年的冬季一样,又一次强风刮倒了二中队的鹿圈围栏,受到惊吓的鹿群又跑进了附近的森林。和72年不同的是经过近一年的人工饲养,鹿也渐渐地熟悉了它的新家。灾难过后绝大部分马鹿都先后返回了鹿舍,只有一头年轻的公马鹿可能是过腻了囚笼的生活,想多享受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还徘徊在鹿圈之外几次轰、赶、就是不愿意进家门和自己的妻儿团聚。
我又一次接到去二中队追鹿的通知,骑上那匹去年冬天追鹿时别人不愿骑的“劣马”336号,(其实这是一匹好马,以前也是放牧马,就是有点儿蔫嘠咕咚,生人骑它没有不挨摔的。因此没人愿意骑它去放牧。只能在马厩里干些杂役。那马个子不高,去年的追鹿经历告诉我它可是钻森林的好手啊。)和我们分场的放牧员小何,连续奔驰了五六十公里当天的中午,就赶到了二中队。和十几名从各分场陆续赶到这里的捕鹿队员汇合。
也巧,吃过午饭就有人来告诉我们,那只逃跑的马鹿就在附近的山上。听到这消息,二话没说我们十几个人飞身上马,向那人所指的方向飞驰而去。不多时,就在一片稀疏的树林里,发现了这头高大漂亮的公马鹿。看来它这条“漏网之鱼”,几天来多次被人哄、赶已是久经沙场,看到这么多不速之客的光临,这头颇具王者风范的马鹿并不惊慌,只见它抬起头用蔑视的眼光看了看我们,转身迈着挑衅般的舞步奔向远处的森林。在草甸、绿树的衬托下,那公鹿头上高高耸起四个叉的鹿茸是那样的漂亮,每当跑到树枝密集的地方它会将鹿茸背到脑后,免得鹿茸被树枝刮伤,可见鹿茸对它是多么的重要。那轻盈的奔跑雄姿至今还牢牢的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天赐良机岂能错过,十几个人经过短暂的商量决定,全部人马分成两队,因为我和小何去年有过捕鹿的经验,由小何带一路人马从左路插入,我带一路人马从右边出击,两路人马快速穿过一片树林,超过马鹿迅速包抄,同时调转马头,十几个人马迅速变成一个U字型阵,挡住马鹿逃跑的路线,将马鹿围在U字型包围圈之间,扬鞭驱赶迫使马鹿返回鹿圈。一番努力一切顺利,我们将马鹿牢牢地困在U阵之中。我和小何策马迅速跑到U阵的两个前点,准备随时挡住企图逃出U阵的马鹿。同时放开马鹿回二中队的通道,后面12匹马收缩队形一路小跑“押着”马鹿奔向鹿巢,——“归案”。
马鹿还算驯服,在我们的严密驱赶押解之下,一路小跑回到了几公里之外的二中队。已经看到了鹿圈敞开的大门了。那里空无一人,(因为事先就有约定我们赶鹿回来的时候,二中队必须清场,尤其是鹿圈附近更是不能有一个人影。)当马鹿距离鹿圈门还有几十米远时,有一条一丈多宽的壕沟挡住了我们的归路,只要越过了壕沟我们就可以大功告成了。
我们赶着马鹿很快就跑到了壕沟边。马鹿毫不犹豫抬起前蹄轻轻一跃飞过壕沟,接着就是一个右侧急转弯,想趁我们还没有过沟的瞬间,逃离我们的追捕。处在U阵前点的我和小何,丝毫不敢怠慢也提起马嚼子,用脚跟轻轻磕了磕正在奔跑的336号马肚,拉起缰绳,上身前倾抬起臀部两匹马儿借着力也越过了壕沟,并抢先堵住了马鹿左右两侧逃跑的路线。此时只要后面的12匹马一起越过壕沟压上,我们就可以庆功了。可惜的是那12个笨蛋没有一个能策马跳过这壕沟的!
我和小何孤掌难鸣,顾前顾不了后真是急人哪!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僵持阶段,又有人添乱!鹿圈附近一栋房子的门,吱扭一声开了一道缝,也许是出于好奇,一位女知青不知何故,探出头来向我们这里张望。正待进鹿圈的马鹿见此情景,毫不犹豫返过身来,越过壕沟冲开对岸的U阵一溜烟的又奔向远处的森林。前功尽弃!我和小何的马没有了奔跑的惯力,不可能像马鹿一样再次跳过这壕沟、只能绕过壕沟和没过沟的大队人马去追赶、堵截那逃跑的马鹿。
大家放开马缰又按原计划全速追赶,不多时在一片只有稀疏树木的草甸子上截住了马鹿。此刻被追赶的马鹿野性大发,横冲直撞在那方圆几公里的范围之内人和鹿搅在一起,前堵后截,来来往往无论怎样轰赶马鹿就是不肯回家。无意间草地上一只抱窝的乌鸡,被我胯下的马蹄惊起,窝里还有8个鸡蛋。有一位伙计下马就要捡鸡蛋,被我呵住:“不要捡,记住方位一会我来收拾它”。
时候已经不早,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太阳落山后马鹿就有可能逃进深山密林,那抓它的难度就更大也许它真就成野鹿了。时间紧迫事不宜迟我们又商量了一下,由我回二中队去取绳子来伺机套住马鹿,其余人留下看住马鹿决不能让它靠近森林半步。
当我拿着绳子跑回来的时候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一位性急的伙计没有等我回来,就用小指粗的绳子套住了鹿茸。此时马鹿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挣断绳子,那样它的血会流尽只有死路一条。事不宜迟一番布置,我们五六个身强体健的伙计跳下马来,趁马鹿跃起前蹄的一刹那跳到马鹿的背后,抓住它的后蹄,一拥而上将它摔倒在地捆上四蹄,简单的处理了一下鹿头上的伤口,把它抬上了跟进的马车,借此机会我顺手捡起一块足有一公斤重的断鹿茸……。
日落西山。捕鹿的人马踏着晚霞的余晖凯旋而归。成功的喜悦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一天来的辛苦仿佛也一扫而光。归来的路上我策马跑到那乌鸡抱窝的地方,找到了那座标志性的柴草垜,不远处那可怜的乌鸡还在抱窝(如果是现在,我决不去动它。那时候的知青真很少闻到肉味儿啊!)看到我们的到来不情愿的飞走了,它还不知道它的明天……如何?我下了马扯下几根马尾搓了两条细绳。猫下腰,在窝的进出口插上两根木棍儿,将做好的马尾套绑在棍儿上,布置妥当翻身上马和大家说:“明天吃乌鸡、炒乌鸡蛋”。
第二天一早我还没有起床,性急的伙计们已将乌鸡抱回来了,还拿回来8个乌鸡蛋。十几个人这点东西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有几个在这里有关系的伙计自告奋勇,去借了几个捕鱼的须笼,草甸子有多的是的水泡子。那里的冷水鱼多多,到中午时分就捉来几斤柳根鱼,再加上二中队为我们准备的“庆功宴”,“山珍海味”大家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庆功宴!
光阴似箭、转眼40余年已过去。我还是经常想起这些往事。非常留恋那个时代。如今我们的国家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襄河也一样。今年五月份我因公又回到襄河种马场,看到这里已面目全非。由于大规模地毁林造田,那里没有了茫茫的林海、也看不见放牧牲畜的草地,更没有了当年追鹿时的树林,只有开垦出来的大片耕地。在九分场的场院上可以看到远处孙吴县的小兴安乡了。站在那里我迷茫!我思绪万千,不知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虽然襄河还有鹿,可在二中队我没有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