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157|回复: 11

毛主席诗词全集(三)

[复制链接]
孙胜权 发表于 2014-10-23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8、杂言诗:八连颂
(1963年8月1日,70岁)

好八连,天下传。
为什么?意志坚。
为人民,几十年。
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
解放军,要学习。
全军民,要自立。
不怕压,不怕迫。
不怕刀,不怕戟。
不怕鬼,不怕魅。
不怕帝,不怕贼。
奇儿女,如松柏。
上参天,傲霜雪。
纪律好,如坚壁。
军事好,如霹雳。
政治好,称第一。
思想好,能分析。
分析好,大有益。
益在哪?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99、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1963年12月,70岁)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100、贺新郎:读史
(1964年春,71岁)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101、七绝:贾谊
(1964年,71岁)

贾生才调世无伦,
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102、七律:咏贾谊
(1964年,71岁)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汨罗步尘埃。

103、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72岁)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104、念奴娇:井冈山
(1965年5月,72岁)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105、五律:西行
(1965年7月,72岁)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盅酒,山栽万仞葱。
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简注:应属毛与陈毅共同创作。  


106、念奴娇:鸟儿问答
(1965年秋,72岁)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107、
七律:洪都
(1965年,72岁)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击辑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
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
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108、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1965年12月,72岁)

疏枝立寒窗,
笑在百花前。
奈何笑容难为久,
春来反凋残。

残固不堪残,
何须自寻烦。
花落自有花开日,
蓄芳待来年。

109、七律;有所思
(1966年6月,73岁)

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110、杂言诗:盛名之下
(1966年7月8日,73岁)

峣峣者易折,
皎皎者易污,
阳春白雪, 
和者盖寡。 
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111、七言诗:戏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1971年,78岁)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林彪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112、七绝:戏改李攀龙《怀明卿》
(1971年,78岁)

豫章西望彩云间,
九派长江九叠山。
高卧不须窥石境,
秋风怒在叛徒颜。

113、七言诗:续乔冠华诗
(1972年4月,79岁)

八重樱下廖公子,
五月花中韩大哥。
莫道敝人功业小,
北京卖报赚钱多。

114、打油诗:赠尼克松
(1972年,79岁)

老叟坐凳,
嫦娥奔月,
走马观花。


115、七言诗:戏续李白《梁父吟》
(1973年7月4日,80岁)

君不见
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不料韩信不听话,
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
抓了酒徒付鼎烹。  


116、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1973年8月5日,80岁)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117、五绝:呈郭老
(1973年,80岁)

郭老从韩退,
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产党,
崇拜孔二先。

118、诉衷情:赠人
(1974年,81岁)

父母忠贞为国酬,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119、贺新郎:改张元幹《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悼董必武
(1975年4月,82岁)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
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
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
老易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
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
恩怨相尔汝?
君且去,
休回顾。

120、改《诗经 小雅 采薇》断句
(1976年,83岁)

今我来兮,杨柳依依。

简注:1976年春的一个早晨,重病中的毛,由护士等搀扶在花园散步,顺口吟了两句诗。9月9日,一代伟人逝世,成为伟人兼诗人留给世人的最后绝唱。  


    以下诗词,有的属编者疏漏,有的写作时间不详,有的属残句断句,有的尽管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尚未公开发表,不能确定真伪……为不留遗憾,干脆一并照录于下,仅供参考。

121、杂言诗:意志之锻炼
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122、新体诗:颂赵女士的人格
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不自由,无宁死。   
雪一般的刀上面,
染了怪红的鲜血。
柑子园尘秽街中被血洒满,
顿化成了庄严的天衢。 
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
顿然光焰万丈。    

123、五言诗:两个泥菩萨
一九五七年十一月

两个泥菩萨,
一起都打碎。
用水一调和,
再来做两个。
我身上有你,
你身上有我。

124、四言诗:养生十六字诀
一九五八年

遇事不怒,
基本吃素。
多多散步,
劳逸适度。

125、七绝:读《红楼梦》
一九七一年

杰作红楼传千古,
影映封建斥王侯。
自古忠臣多逆子,
唯有宝黛入神州。  


126、五言诗:大事不讨论
一九七三年七月

大事不讨论,
小事天天送。
此调不改动,
势必搞修正。

127、四言诗:手里有粮
(写作时间不详)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128、四言诗:开“出气会”
一九六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白天出气,晚上看戏;
两干一稀,大家满意。

129、十六字令八首
一九****年

之一:龙,革命精神

龙,
隐雾驱云驾长风,
骤雨霁,
天际起霓虹。

之二:灯,革命行动

灯,
黑沉迷途指归程,
红光闪,
万众庆重生。

之三:泉,革命热情

泉,
杳然无底是灵源,
清澈澈,
谁人藏心间。

之四:水,革命理论

水,
群众饥渴饮且醉,
被颠倒,
从此夜生辉。

之五:雷,革命运动;碑,四旧

雷,
孤夜深深独不寐,
轰隆隆,
斩断万年碑。

之六:秋,革命年代

秋,
百花杀尽犹未休,
狂飙动,
神州落荒流。

之七:枪,革命武装

枪,
荧光冥冥过冷光,
忽而怒,
平地三尺浪。

之八:花,革命女将

花,
可怜羞弱不胜压,
昨夜雪,
娇藏在冰崖。

130、满江红:庆祝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
一九****年十月

小丑下台,应欢送,礼炮轰隆。
原子弹说爆就爆,其乐无穷。
十年丑史归尘土,一阵惊雷卷巨风。
笑老修大势去矣,敲丧钟。

忆往昔,来势汹;
众喽罗,瞎起哄。
君不见,人民自古是英雄。
螳臂挡车千钧力,庄生梦蝶一场空。
看东方,火炬赤旗舞,万里红。  


131、七绝:炮打司令部
一九六五年八月

人民胜利今何在?满路新贵满目衰。
核弹高置昆仑巅,摧尽腐朽方释怀。

132、七律: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九六七年夏

古今多少苍茫事,前车历历未能忘,
鸿门宴上宽纵敌,乌江边头何仓皇。
秀全空坐失良机,天京终于烟灰场,
急世英雄行大劫,莫顾尘界百创伤。

133、清平乐:警觉苏修
一九六九年五月

穷发之北,海波泛荒垂,
熊罴向我蹲且嚎,懦者肝胆破碎。
勇士团结一心,暂缓同室搏命。
修贼心不死,我辈岂是南明。

134、清平乐:视察
一九七一年八月

南巡万里,不觉忆古帝。
威加海内有馀风,
秦皇,隋炀,康熙。
彼辈功业为己,我今操劳社稷,
踏破官僚机器,挥斥资产阶级。

135、四言韵语:党的领导原则

大权独揽,小权分散。
党委决定,各方照办。
办也有决,不离原则,
工作检查,党委有责。  


136、四言韵语:党外党内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
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137、四言韵语:讽赫鲁晓夫

狐狸尾巴,经常出现。
色厉内荏,心绪不宁。

138、五绝:咏梅

月下夜风寒,雪里梅花笑。
春意侬先得,花开伊独早。
频传天地心,岂论高格调?
幽香寄深情,洁身非自好。

139、七绝:咏菊

不期青女忍相欺,
老圃新枝竞吐奇。
秋色不如春色好,
西风漠漫撼东篱。

140、五律:春夜渡海

平生爱大海,披月趁风雷。
脚踩惊涛涌,心追鸿雁回。
千番战水怪,一笑见灯台。
挥手迎朝日,火球花盛开。  


141、水调歌头:归舟迎日出

星谱凯旋曲,水拍自由诗。
琼花脚底飞舞,惊喜却痴迷。
今夜携春同至,播下晨风万里,太白绣云旗。
闪闪清眸子,霞染海魂衣。 

透心亮,遍身赤,探穹低。
胸涛奔涌呼啸,激浪与天齐。
愿把此心炽烈,化为融融光热,四季赛春时。
温暖流环宇,永世未终期。

142、沁园春:再访十三陵

百侣游踪,
歌翻碧浪,
舞引熏风。
念平生所爱,
红岩翠柏,
少年壮志,
海阔天空。
水库情深,
陵园恨重,
血汗浇来春意浓。
惊雷动,
将山川洗净,
笑引长虹。
青春烈火正熊,
春岂在温房草木丛?
愿耿耿丹心,
耀如赤日;
铮铮硬骨,
强似苍松。
一往无前,
万难不屈,
偏向悬崖攀绝峰。
仰头望,
把红旗高举,
直上云中。

143、七律:雷电

积云忽作闷雷声,
雨弹光刀欲杀人。
岂向瑶台追幻梦,
还从烈火识真金。
几枝玉叶化灰蝶,
再度铁梅成赤心。
稳似泰山同携手,
陶然一笑友情深。

144、 七绝: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云崖雾霭出英豪,
激荡磅礴腾九霄。
千钧霹雳轰河汉,
万里风焰照天烧。

145、西江月:赠天津团市委

国内蛙鸣鸟叫,
国外锣鼓齐鸣。
革命烽火满天红,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摧毁证据,
更加守口如瓶。
□□□□黄粱梦,
瞒天过海不行。  


146、清平乐:赠张志坚(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观《辟谣海报》而作

白昼梦呓,
满嘴胡放屁。
叫人可笑又可气,
滑天下之大稽。

小口径上刺刀,
叫人大牙笑掉。
如何来上请教,
不知是焊是铆。

147、七律:别友人

树种安能伴井蛙,
雄鹰送我海天涯。
血飞星岛镇狂浪,
汗涌塔丘化碧霞。
风暴险关思闯道,
冰封绝顶要开花。
火旗挥舞冲天笑,
赤遍环球是我家。

148、七律:跨东海

烟笼大海入氤氲,
赤羽飞传时可闻。
暮色重重已合璧,
雁声阵阵不离群。
千钧霹雳开新宇,
万里东风扫剩云。
贯日长虹应起舞,
笑看人字出乾坤。

149、七律;答友人

问君何日喜重逢,
笑指沙场火正熊。
庭院岂生千里马,
花盆难养万年松。
志存胸内跃红日,
乐在天涯战恶风。
似水柔情何足道,
堂堂铁打是英雄。

150、七律:捷报
(流传稿题为《庆第二次核试验成功》)
长空又放核红云,
怒吼挥拳显巨身。
横眉南天震虎口,
寄心北海跃龙门。
敢同恶鬼争高下,
不向狂魔让寸分。
先烈回眸应笑慰,
擎旗已有后来人。

注:据编者所知,似乎还有没有收集到的、确属毛主席创作的诗词,但一时找不到,故暂时罗列这些。另外,最后有几首,在文革中流传甚广,后收入陈明远所著《劫后诗存》。但,有的正式出版物和一些重要网站,至今仍将其作为毛诗,或曰“存疑”,或干脆就以“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命名,并未见作者指正,可见这些诗作并未最后确认,故采纳了几首,望读者、作者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4-10-23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4-10-23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史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3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与大家共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3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131、七绝:炮打司令部
一九六五年八月

人民胜利今何在?满路新贵满目衰。
核弹高置昆仑巅,摧尽腐朽方释怀。

个人看法,如果是“一九六六年八月”,尚可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贴:【。。。另外,最后有几首,在文革中流传甚广,后收入陈明远所著《劫后诗存》。。。。】

【转】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109768

陈明远谈郭沫若

作者:丁 东   

来源:《读书文摘》

[原编者按]陈明远教授曾有神童之称,从小就与郭沫若、田汉等“世纪老人”相识交往。本文是他专谈与郭沫若交往以及他所知道的郭沫若的一些情况。
  丁东(以下简称“丁”):您与郭沫若是如何相识的?
  陈明远(以下简称“陈”):说来话长。1947年,我6岁,是上海山阴路小学的学生。一次放学祖母带我回家,在路边捡到一大包银元,包里有一个地址:恒丰里77号。我和奶奶按地址送还了银元,原来这是群益出版社丢失的稿费。第二天,郭沫若到我家登门感谢,两天后又送来一套书,包括他的历史剧、诗选《凤凰》和自传等。当时我很小,不知道郭沫若是文化名人。1953年,我进了上海中学。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的集邮册丢了,却在我的床上翻出来,不知是谁搞的恶作剧,让我受了不白之冤有口难辩。无奈中想起了郭沫若。当时正在纪念屈原,我给郭沫若写信谈了纪念屈原的事,还寄去了写的几首小诗。地址写的是中国科学院,没想到几天后就收到了郭沫若的亲笔回信。这样,我才又去信谈自己受到的冤枉。从此和郭沫若开始了10余年的交往。郭沫若知道我父母不在上海工作。就介绍我认识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叶以群和演员白杨,让我星期天找他们去玩,看电影。
  和郭沫若第二次见面,是1955年他访问日本后回到上海,白杨带我去欢迎他。1957年舒绣文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她跟我的母亲许绣华有点远亲的关系(舒的母亲姓许),因此我这年暑假跟着从上海到北京去探望她。这年7月,第一次去北京西四大院胡同5号郭沫若家里(到1963年后他又搬了家)。这次他介绍我认识了田汉。当时正是反“右”高潮,但他们在我面前从来没提过反“右”的事,压根儿就不谈。现在回想起来,反“右”运动不在他们预料之中,以为和批《武训传》、批胡适差不多,开开会就完了,照样工作。没有料到后来处理这么严重,送那么多人去劳改。那些老人空余时间还是谈谈诗,解解闷。我就当着田汉的面说郭沫若解放后的诗都是大白话,没味道。田汉说,你敢说皇帝没穿衣服。
  丁:请您谈谈郭沫若1958年入党的前前后后。
  陈:当时我上了高中,入不了团,主要是不爱开会,一开会我就上厕所溜号。毛主席提出又红又专,学校开展红专辩论,我发言不多。当时男生崇拜爱因斯坦,女生崇拜居里夫人。很多同学提出来,要为人类作贡献,为什么非要入党呢,不入党不是一样么,郭沫若也是民主人士。我在给郭沫若的信里讲了这些情况,他在1958年5月4日的回信里说:“我是作为一个无党无派的人参加革命工作的。特别是近几年,这成为我很大的憾事。似乎自己表态误了一部分青少年,他们误以为不入团、不入党一样可以干革命。”“瞧,郭沫若就是一个例子!”“您要和我比赛:是您先入团还是我先入党?这触动了我一直印在心上最大的憧憬。”“我是在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入党。您向我提出了挑战,我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意思,当时郭沫若在文章和讲话中反复说过几次。1958年,宣布郭沫若重新入党。我中学没入团,直到大学才加入。入团后郭沫若曾来信祝贺。但是后来一直因为够不上“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标准而始终没有加入共产党。郭沫若后来再没问过我入党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郭沫若是1927年南昌起义时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入党的,1928年脱党。多年以来以无党派民主人士出现。家里人对这种状况并不满意。郭平英有一篇文章回忆当时上师大女附中,“班上出身‘革命干部’、‘革命军人’的同学比小学时多了许多。”“正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一些同学脸上带着一种眼神,那眼神里有自豪、自信和几分神圣和骄傲,似乎从高处俯视着那些非‘革干’、非‘革军’出身的同学。我开始间或地听到‘郭沫若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自行脱党’的议论,语气中传递了作为‘革干’、‘革军’的家长们对知识分子,特别是来自国统区的知识分子的某种偏见。”“我懊悔过有这样一个知名的家长,让人评头论足,还不如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家里,反倒自在、舒畅一些。”对郭平英来说,她的感受是真实的。哪怕你当了副总理、副委员长,高干子弟还是把你看成国统区的知识分子、统战对象,作为中学生的郭平英当然感到不自在。
   1969年开“九大”,郭沫若是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填表时本来拟的是“1927年入党,后脱党,1958年重新入党。”于立群不同意,最后决定只提1958年入党,以前的事暂不提。直到1978年郭沫若死后,于立群坚决要求党龄从1927年算起。后来,经过家属努力,中组部认定郭沫若抗战回国后便恢复了组织关系,是以无党派民主人士身份出现的特殊党员。
  但在我印象中,郭沫若就是知识界的代表。无论在建国前国民党召集的“旧政治协商会议”上,还是在共产党召集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新政协上,郭沫若都是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出席并参与政事的。建国后第一届政务院,四个副总理党外占两个,黄炎培代表民族资产阶级,郭沫若代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果郭沫若也代表无产阶级,和当时解释的联合政府倒不一样了。周恩来、陈毅都曾一再表示过:像郭沫若这样的名人留在党外比在党内对于革命的贡献更大些(大意如此)。反“右”的时候,郭沫若听到丁玲是“右派”大吃一惊,听到艾青是“右派”又大吃一惊。丁、艾都是老党员,对郭震动很大,他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如果不好好改造自己,骄傲自满,就会成为“右派”。这表明他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心态,而不是老革命老干部的心态。所以这段时间他给我的信中总是说:不要骄傲自满。
  丁:请您再谈谈郭沫若和田汉等老朋友的关系。
  陈:他和田汉、夏衍、阳翰笙关系比较好,其他明显的朋友不是太多。从《郭沫若年谱》看,他的晚年,五、六十年代,与老朋友个人之间的交往不多。特别是1961年、1962年以后,与很多人都是公事公办。
  他和田汉的关系后来也有些问题。田汉1957年以后就被冷落,但郭沫若和他没有疏远。他的《武则天》剧本写出来不能演,1960年周恩来让田汉帮他修改,田汉很下功夫。还有《蔡文姬》,也是田汉帮助修改的。郭沫若最喜欢这个本子,他说“蔡文姬就是我”。田汉对郭沫若一直很尊重。田汉讲过一件事,他有一个亲戚得了重病。他平时认识医生很少,只好写信给郭沫若,请他介绍一个医学专家。这本是人之常情。但秘书打来一个电话,说郭院长只管中国科学院,不管什么医院。到底郭沫若看见这封信没有,现在说不清了,田汉只是怪秘书,没有怪郭沫若。其实郭沫若认识的名医不少,当时给朋友介绍个大夫也不算搞特殊化。我听说过一件事,60年代初,田汉母亲过九十大寿,田汉是孝子,跟他关系好的朋友比如吴晗、翦伯赞都去祝寿。郭沫若去晚了。一进门,郭沫若就向田汉的“老寿星母”赔礼,又和翦伯赞、吴晗他们说,好久没聚会了。翦伯赞说,你那儿侯门深似海啊。他和这些老朋友慢慢地不是很融洽。当然,郭沫若也不是愿意住在高墙深院里。他说过,我当个教员也可以。他还是向往文人的生活,向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种气氛。回想1957年我第一次去郭沫若家,进门要通报,这种等级制度我觉得很不舒服,我敢说郭沫若他也不舒服。60年代他几次去上海,住锦江饭店、国际饭店,房间很豪华,他当时就觉得不太自在,说脱离群众,一般人都不敢来了。
我小时候没觉得郭沫若、田汉是什么官,直到“文革”,也只知道郭沫若是科学院的领导,不知道他还是副委员长,当过副总理。田汉也不想当官。郭沫若觉得田汉不适合当官。对官场田汉始终不适应。论资格,田汉可以当文化部长,但始终当的是戏改局局长、艺术局局长。他不追求这个。我觉得这种差别影响到郭沫若和田汉、宗白华的交往。宗白华一生与官场无缘,后来和郭沫若不大交往。“文革”前康生倒是常去郭家串门。
   1963年以后,特别是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裴多菲俱乐部”的问题之后,赵丹、白杨来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碰到郭老,他外表表现得很淡漠,再不像往常那么亲热友好,他知道赵丹爱放炮,嘴上把不住门。他在公开场合不让人感觉和谁有私交。他对北京人艺的人还是有感情的,但外表上也保持距离。
  丁:郭沫若对科学、艺术两界的态度有何不同?
  陈:身兼中科院院长和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对文艺界其实没有拿出过什么领导性的意见,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中国科学院。科学院设什么新研究所,他都要过问。有一次,他就问我关肇直的书怎么样?当时华罗庚和关肇直不团结。郭沫若和华罗庚私交不错,和关肇直不太熟悉。当时华、关两位都担任数学研究所的业务领导工作。我说关先生学生很多,为人很好,华先生做人做学问也都不错。青年人都希望这两位老师能够消除隔阂,团结起来,共同搞好数学所的工作。这说明郭沫若关心科学院的事,他想做说服工作,维护团结。郭沫若在反“右”以后,对文艺界的批判出面少。身为文联主席,60年代以后,文联的事他不太愿意管,只愿管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他给自己在社会结构里的定位,放在科学界。1962年在广州有两个会,科学的会他很热心,自始至终参与;文艺的会只露了一面,看得出对文艺不愿意参与。凡是文联的事,他都按周扬的意见(他认为也就是毛主席的意见)办。
   “大跃进”开始时郭沫若很热乎,符合他的浪漫主义性格。一天等于20年,遍地皆诗写不完。他还写了不少民歌。其实他也有另外一面。他就跟我说过,民歌有局限性,写不出大作品。他对艺术是有见解的,什么是珍品、精品,什么是糙品、废品,他很清楚。50年代他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出国很多,在国外接触的文化艺术很多,包括现代派。他外语也很好,“文革”中还在外国诗上作批注。这代表他真实的鉴赏水平。他对文艺的真实看法和公开表态矛盾很大。他说过自己的《百花齐放》并不好。他后来写诗是自暴自弃,反正我就这么胡写了,不是当诗写,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有什么时事,《人民日报》等媒体就找他约稿,请他作诗表态,他一般都不拒绝。约了稿就写,写了就刊登,刊登后自己也就忘了。
  后来,郭沫若对“大跃进”把学生身体弄坏了也有看法。了解到浮夸、虚报的真相,他也反感;老百姓得浮肿病,他也有点忧国忧民。但在公开场合从来没有发表不同的声音,因为他知道其中的利害。他也劝过我,不要参加对一分为二的讨论,写什么对浮夸风、共产风的分析。郭沫若在科学院提倡三敢三严。他在科学院还是实干的,也有实权,张劲夫对他很尊重,他和张劲夫关系处得比较好。每次院长例会他都主持,经常到各研究所检查工作。
  解放前夕,他发表过一篇《斥反动文艺》,点了沈从文、朱光潜、萧乾。我认为,朱光潜的书他是不怎么看的,沈从文的小说他也不一定看。沈从文曾经评论,郭沫若是诗人的笔,写不了小说。《斥反动文艺》那篇文章的很多材料不是出于郭沫若本人的第一手了解,基调来自当时党的工作者。解放后,他还是延续了这个角色。凡是文艺方针政策方面的事,他表示都照毛主席的指示办,具体说来都是照周扬传达的意见办。如1958年“大跃进”时编选《红旗歌谣》,就由周扬拍板,郭沫若按照周扬定的调子写序言,算是由两人合编。60年代文艺界一连串批判什么“写中间人物论”、“无冲突论”等等,他都没有直接介入。但是一到批判田汉的《谢瑶环》、夏衍改编的《林家铺子》、阳翰笙的《北国江南》,郭沫若就立即与过去几十年的好朋友田汉、夏衍、阳翰笙断了联系。解放前,他上台讲话先问党的负责人:你们需要我讲什么?问完了,列个提纲,再按提纲发挥。解放初,批判《武训传》,他没想到,所以先作检讨;批《红楼梦研究》不太一样,胡适原来就是他的老对手,学术上、政治上都是对立面。他们是一左一右。所以批胡适派一点心理障碍也没有,组织得很积极,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其实,郭沫若也是大胆假设。我的看法,他的历史学是浪漫主义方法,随意性很大,想像上比闻一多还要过之。在学术上,他利用了比较确切的资料时,能得出正确或比较正确的结论。一发挥想像,纰漏就大了。胡适是乾嘉学派加杜威的实用主义,重考据。郭沫若往往是借题发挥。根据我对郭沫若的了解,他不会仔细看胡适的文章。他自己说,鲁迅活着的时候,《呐喊》他只看了一半。茅盾的小说他基本上就没看过,别人研究他们的文章更不看。艾青的《诗论》他根本就没看过。历史学方面的学术著作他看得多。王国维的书他看得多。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两汉文学史纲要》他看。文学作品看得少,跟他风格相近的“新浪漫主义”一派的作品,如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闻一多的《红烛》等等他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他生前很赞赏田汉、闻一多的作品。他也很看重郁达夫、成仿吾。他曾一再为郁达夫辩护。文艺理论基本不怎么看,也没什么兴趣。他和胡风过去很要好,40年代在重庆是抗战文协的同事。他写文章提倡胡风,后来胡风出事又将文章删掉了。胡风和周扬有派系之争,但胡风的理论也是左翼。批胡风,我感觉他对胡风讲些什么都没看懂。他当时要求对胡风逮捕法办,后来编《郭沫若全集》时,有人要删掉这些。我觉得没必要删,白纸黑字,他就是站在当时的主流政治立场上。他把自己放在民主人士跟党走的位置上,党说什么就是什么。60年代初毛泽东在一个讲话里提到《随园诗话》,郭沫若就发表文章《读〈随园诗话〉札记》。我找他借这本书读,他告诉我里面没什么东西。1961年学术界突然讨论《再生缘》,文章发了不少,他也发了文章,我又问他找书看。这也有上面的背景。有封信里他对我说,你不用看,知道有陈端生这么个人就行了。一直到“文革”初表示拥护“文革”,1976年表示拥护批邓,他对邓小平有多少了解?没多少了解。林林先生有一篇文章说郭沫若是“党喇叭”,比较客观。他很明白,他就是“党喇叭”。
  丁:最后,再请您谈谈郭沫若晚年心境。
  陈:据我和郭沫若的接触,他60年代和50年代心境有差别,他心情最好的时候是1959至1962年,这几年他写出了3个历史剧本,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1963年以后他心情明显不好。一件大事是阶级斗争搞到了他们家里。他的儿子郭世英被打成反动学生送去劳教,这件事对郭沫若震动很大。据说当时内部发了通报,说高知子女很危险。郭世英直到“文革”前才放回来。这个案子已经过去30多年了,值得研究。当时问题是从信件中查出来的。家信怎么被查出去?可想而知,郭沫若有些事不愿意让“身边的人”知道,要避着秘书。郭世英出事后,郭沫若把我的信还给了我。
  1961年秋,郭沫若去上海,白杨、以群他们想给他做七十大寿,他谢绝了;第二年秋再提议,他又谢绝了,说不要声张。他到上海是悄悄来,悄悄去。他对上海的背景有感觉。他写剧本《武则天》原来想让白杨演。白杨看了剧本,也想演。但上海形势已经紧了,只好请北京人艺朱琳演。
  我最后一次见郭沫若,是在1966年底吴玉章的追悼会上,他只和我说了几句话。当时,“文革”已经如火如荼。他说,有些事情虽然我们不能理解,但毛主席自有他的考虑。从这话里也能感到他内心的矛盾。不久,我就失去了自由,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郭沫若。
  
  (选自《湖南文史》2004年第5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ee9aa7010009fq.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孙胜权 发表于 2014-10-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好 发表于 2014-10-23 06:17
谢谢,收藏了。

谢谢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孙胜权 发表于 2014-10-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4-10-23 06:29
珍贵史料

谢谢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孙胜权 发表于 2014-10-2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3 07:40
谢谢楼主与大家共享!

谢谢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4-10-2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孙胜权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9 20: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