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450|回复: 10

戯说工道

[复制链接]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工人 于 2014-10-20 19:08 编辑

戯说工道
【开场 】
苏三起解

〔崇公道上场,至“小边”台口。〕 (念) 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咳!自有天知道。
〔左转身,向里走再右转身,坐外场椅。〕 (念) 在下崇公道,...

工人(念) 棋逢对手了,在上崇工道,...


天知道,
知天道。
在上知工道,
在下知人道。
上工下人道。
相合为天道。

崇公道你听得懂吗?
拆个字你就想到了。。。安得倚天抽宝剑,把【天】裁为两截,一截是工,一截是人。人生如戏,都在逢场作戏,“戯”,虚晃一枪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0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公道:我崇公道。天道怎么讲?人道如何说?再看你工道。。。
工人:易经《乾》卦就在讲天道、人道、工道。

乾卦象征天,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1、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称为“元“。

  2、天能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3、天能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称为“利“

  4、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意译:龙潜在水中,暂时不能发挥作用。

  《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意译: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以龙为象征。龙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取龙为象,可以达到假象喻意,以明变化的目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意译: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意译:相机而动,跃起上进,无咎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译: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九五,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上九,亢龙有悔。

  意译: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意译: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0-2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0 19:21
崇公道:我崇公道。天道怎么讲?人道如何说?再看你工道。。。
工人:易经《乾》卦就在讲天道、人道、工道 ...

对于易经还是文王八卦是不是都很精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1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0-20 21:17
对于易经还是文王八卦是不是都很精通啊?

哈哈,把星辰版主忽悠来了。
那得看你精通不,你要精通,俺就是'略知一二'。你要是个'棒槌',俺就好说了。。。嘿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0-21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叫你说着了,你就继续忽悠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1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后忽悠怕要行不通,赵本山们要拿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1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4-10-21 06:49
哈哈,叫你说着了,你就继续忽悠吧!


只求无悔过百年演唱:赵本山脚踏黑土地头顶一片天一撇一捺念个人哪活在天地间人间有正道哇岁月有更迁不图英名流千古只求无悔过百年得腊梅依儿呦得腊梅呦依儿呦好马不吃回头草好钢宁折也不弯得腊梅依儿呦得腊梅呦依儿呦老鹰剩下一口气它也要钻了一把天哎咳咳它也要钻了一把天脚踏黑土地头顶一片天一撇一捺念个人哪活在天地间人间有正道哇岁月有更迁不图英名流千古只求无悔过百年得腊梅依儿呦得腊梅呦依儿呦好马不吃回头草好钢宁折也不弯得腊梅依儿呦得腊梅呦依儿呦老鹰剩下一口气它也要钻了一把天哎咳咳它也要钻了一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2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的原文是:《奋斗自勉》 (毛泽东 1917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伟人的话被别有用心的人误传成了:“与天地人都斗,其乐无穷!”。成了'搞阶级斗争起家'的话柄奚落之。。。悲哀。
再看【奮鬥】
奮,大隹在田,志在云天。欲振翅高飞。。。【好好鷽習,天天嚮上】
鬥,朝天之门,左右有文士武士把守。文武双全之意。有工人阶级顶天立地之象!
老子有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何为玄?
玄色是何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人 发表于 2014-11-29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佛国之旅
作者 于志鸿 杜建平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53781&boardid=2&page=2&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节录】第 24 楼
{注:【原文】内容是指西游记原文,【赏析】是作者对原文的解读}
7.长念长生智商低  懵里懵懂孙悟空



【原文】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什么?”

【赏析】“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噢,的确遥远,你是化了那么多的时间,经历了那么长的路程,才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到达这里的。
这“既是逐渐行来的”,话题是“行”,而且,须菩提祖师还特地强调,这是一个“逐渐”的行,并不是现代的乘坐飞机,眨眼就到了西牛贺洲,并乘坐降落伞,突然掉在了须菩提祖师的家中,落在了须菩提祖师的面前!
这“逐渐行来的”,已转向了另一个话题,这话题则必与猴王的“行来”有关,而且必与猴王“逐渐行来”紧密相联。“逐渐行来的”,已暗含着这样的意思:一路寻访,一路找来的。即使来到了西牛贺洲,美猴王一开始也不知道这里有一个“斜月三星洞”,洞里住着一个活神仙——须菩提祖师。因此,这“逐渐行来”才“到此”,一路上必定问过很多人,并得到了他人的指引路线。
在事实上,当说出“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一句话时,猴王的大脑中,必然已发生了一个思维活动,这就是相应的形象思维。这个相应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必然会首先浮现出这十多年来所历经的漫长行程的一条曲折的大致路线图,同时还会伴随着浮现出一系列具有关键性的重要活动片段。当猴王已经细说“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以后,须菩提祖师还特地强调“逐渐行来的”,又会通过这一句话,逼猴王再进一步回顾一番漫长行程。因为猴王必然有过一个将自己近十年来行程中的重大活动浮现一番的形象思维,自然会联想到不久前遇到了樵夫指路的一环、小童刚刚奉命主动开门迎接自己的一环。而樵夫的指引路线,以及须菩提祖师主动让小童开门迎接,却是猴王最终能够到达须菩提祖师家中、到达须菩提祖师面前的最为重要的环节。由于这是发生在离现在最近的两件大事,在猴王的大脑中,自然就保留着最为清晰的图像。这样,应该就可以使猴王明白自己“如何就得到此”的关键所在了。然而,当樵夫指示神仙住处的路径时,猴王还心怀狐疑,担心受骗上当,不轻易相信这一带真有一座什么山、一个什么洞,而且,洞府中的主人还是一位神仙……。
如果缺乏这一形象思维,猴王的脑神经就出问题了。但猴王的脑袋却没有这方面的障碍。这是因为,这远胜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长行程中的一系列活动,是猴王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当猴王最后通过言语表述出来的情景,是对大脑中所涌现出的近十年间游历活动的高度浓缩。猴王所说出的“弟子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与小学生瞎子念经式的背书,是大为不同的。小学生的背书,大多是可怜的歌咏式,即不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也能实现。而猴王,则必须先通过形象思维,然后再进行理性思维,加以高度浓缩总结,从而才能够将所历经的辛酸历程,加以极其自然的简要叙述。
须菩提祖师所说的“既是逐渐行来的”,以及上一句的“如何就得到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正可以隐藏着一个这样的“不言之教”,“不问之问”——“但你并不认识路,否则就不需要用上‘十数个年头’了。这次是谁给你指的路?你最终为什么能够到达这里与我相见呢?”
愚以为,须菩提祖师与猴王见面之后,要求猴王“说个乡贯”是假,而要借助于交谈这个“乡贯”,然后又巧妙地通过这一看似无意,却实在是意义深刻的交谈,很自然地又暴露出那么一点自己所具有的神通之一,好让猴王再一次切身体悟到自己果然是一位无所不知的神仙才是真。
结合猴王必然有过的心理活动,须菩提祖师自然就可以提问“现在”“你姓什么”了。
须菩提祖师通过以上故意两番显露自己的神通,便错误地以为,这位猴王,此时应该已经完全地意识到真的是遇到一位高人了,也就是樵夫所说的须菩提祖师的确是一位神仙了,便巧妙地承接先前的“姓名”的话题,不显山不露水地问上一句“你姓什么”。确切地说,须菩提祖师所问的,应该是“现在,你‘姓’什么?”
须菩提祖师与猴王的这番交谈,虽然是因“且说个乡贯姓名”而展开,但须菩提祖师最后所问的“你姓什么”的“姓”,已经转向为另一个同音字,这个具有新含义的同音字便是相信的“信”字了。这时的猴王,如果已经发现,或者说已经完全意识到须菩提祖师果然是一位神仙的话,猴王在内心世界里的第一个自然的正常反应,便是首先彻底地解除原先对樵夫所抱有的那点残存的狐疑,完完全全地相信樵夫并没有说过一句谎言了。
假如猴王真产生了一个认为自己对樵夫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真实想法,应该会自然地露出一个“哑然失笑”的外部表情。只要这个哑然失笑的外部表情自然产生了,事实上就等于用自己的这点微弱的笑意,对须菩提祖师作了一个相应的回答了。如此,这一次的“问禅”,就可到此为止,猴王便成为新一代的又一个“拈花微笑者”了。
且让我们看看猴王的反应如何。

【原文】猴王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赏析】猴王说自己“无性”、“一生无性”,是指自己被骂不恼,挨打不嗔,逆来顺受,根本没有“性子”。
使学道者逐渐变得“没有性子”,成为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也正应该是猴王在这近十年来所碰到的和尚、道士所教化的结果吧?这就是所谓的学道修行,必须要学会“忍辱”了。
这近十年来,导致猴王确实已逐渐变成为一个“没有性子”的人,更大的可能,却还是猴王的切身遭遇。
试想想,这近十年来,猴王是孤身一人在外流浪,经常以偷盗、打家劫舍来维持生计,如果被人抓住,遭受辱骂,挨到毒打,他敢恼敢嗔吗?除非不想活命了?而他却是一个以寻求长生为最终目的的人,只得忍辱负重,以苟全性命为要务也。如果连命都没了,还用什么来图长生?所以,在追求长生不死的崇高理想的支配下,猴王遭骂、挨打,都会觉得没有关系,只要能保得住这条小命,其它的一切,也就无所谓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
然而,这个“一生无性”的回答,就算是须菩提祖师的那个“你姓什么”,并不是我们所猜测的那个“你信什么”,并不是在问猴王“你还怀疑那位樵夫吗?”“那位樵夫有没有骗你呢?”“我是不是神仙呀?”,等等,而是实实在在的只不过是要问猴王那个“乡贯”和“姓名”而已,须菩提祖师并不是想以此让猴王真正“明白”什么,须菩提祖师只不过是因为没有话说,是故意找个话题,与猴王胡扯一番,套套近乎,拉拉家常,但猴王却以这么的一个“一生无性”来回答,也是根本的牛头不对马嘴!

【原文】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

【赏析】“不是这个性”,须菩提祖师指出,你理解错了。中国话中,读音为“性”的字,多着呢!
须菩提祖师的话,早已说得明明白白,是要求猴王“且说个乡贯姓名”啊!
猴王罗嗦一大套后,最后竟然回答说:“我无性”,“一生无性”。
须菩提祖师接着又问:“你父母原来姓什么?”
这个问对方“你姓什么”的问题,真是个世界级别的超级简单的“大问题”,但须菩提祖师,竟然可怜到要用“你父母原来姓什么”来提问,从而帮助对方思考,使对方不要再回答得令人啼笑皆非,使老人家弄不好要笑掉大牙,使不足月的孕妇会笑痛肚皮以致提前生产。如果须菩提祖师不用“你父母原来姓什么”,来进行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提问,帮助对方不至于把脑筋又动歪了,不知猴王会不会离题得更加出格,想成为“性别”的性,回答说“我是男性”,或者干脆说“我是雄性,不是雌性”呢?
须菩提祖师与猴王的这种交谈,与那种“对牛弹琴”有什么分别?该是多么的乏味,该有多么的吃力啊!这哪里是两个大人之间的对话呀?分明是一个学富五车的老教授,与一个刚学会说话的、智商低得可怜的小孩子之间的交谈啊!
从须菩提祖师改用对小孩子谈话的方式来向猴王提问,这能不能证明:在须菩提祖师看来,面前的这个猴王,智商实在太低,悟性实在太差,所以就不得不采取非常具体的超级简单的“问禅”呢?
那么,什么是智商呢?笔者认为,所谓智商的高低,无非是知识积累量的多少。
在猴王的认知结构中,可能真的还没有姓氏的观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
其一,猴王是生长在一个地处偏僻荒野的花果山,远离发展程度较高的文明社会,当地的人们,还没有采用姓氏。
在花果山的人群之间,随便弄个阿毛阿狗作为称呼,能相互分辩开来就行了。这在《西游记》的原文中有明显的说明。当猴王重回花果山以后,对众人说:“小的们,又喜我这一门皆有姓氏。”……众猴闻说,鼓掌忻然道:“大王是老孙,我们都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
采用姓氏,是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比如属于孤岛之国的日本,在古代,远远地落后于中国,到了唐朝时,才从中国学去了采用姓氏。
据历史记载,日本采用姓氏时,还留下一段非常有趣的史话哩。由于日本“大化”政府,意识到了自己的落后,突然宣布要摹仿中国大唐,下令全国人民一律都要采用姓氏。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个大变故,太多日本人的家庭,顿时慌了手脚,一时不知道到底用什么东西作为自己的姓氏好。文化水平很低,或者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水平的家庭,待政府派官员挨家挨户登记姓氏时,焦头烂额,找不出什么东西来姓自己,就只好随手指座山、指颗树、指块石、指口田……,用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尊姓为山本、山木、山田之类的,就从此出现,并沿续至今。
其二,猴王离开花果山进行游荡访师的近十年间,人生追求的目标,过于集中和单一。
按理说,猴王在见到须菩提祖师之前,在花果山之外的文明社会中,已经游荡了将近十年。尽管猴王以访问名山大川为主,但多多少少已接触到许多文明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然而,作为勇于抛弃猴王宝座的他,很可能不会对其他的奇闻异事感兴趣,而只专注于他所追求的那个“长生之术”。心中只求长生,对其他诸事一概不关心,尽管“姓氏”是文明社会中的一个非常基础的常识,但近十年来,猴王却根本没有去关注它,就很可能真的听不懂什么是“姓氏”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源于自唐玄宗李隆基开始,作为升大官主要渠道的进士科必考诗赋。
当今中国考大学,许多省份仍然实行文理分科,有志于读文的,哪怕理化生很简单的省会考题,有许多就是过不了关,及不了格——及格的,大多是由于作弊。
急功近利,志趣专一,思维单向,必然麻木不仁,智商低下。
对有关长生之术的传说、说教,不管是正确的言论,还是错误的谣传,猴王都一定会非常的留意,而且必想尽办法去打听确切,了解清楚。正由于猴王对那个长生之术过于热心,看得实在是太重要了,而且是当作自己每时每刻的头等大事,就会造成这样的一种必然:唯有那个涉及“长生”的问题,才能搅动猴王的心灵,使猴王眼睛为之发亮,除此以外的其他世事人情,因为觉得事不关己,便高高挂起,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当听到山中樵夫所唱的歌词之中有“黄庭”二字,猴王就猜想“神仙原来藏在这里”,因为《黄庭》正是与“神仙”有关的。在《西游记》中,作者在行文中有相当多的披露,在游荡寻师访道的近十年来,有关“修行”“长生”方面的知识,这猴王还真了解到不少呢。比如:“《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法性颇通,根源坚固。” “师父之言谬矣!我常闻:‘道高德隆,寿与天齐;水火既济,百病不生。’却怎么有个三灾利害?”等等。然而,那些道听途说的传言,书本上所记载的修行语录,甚至是所谓大德的谆谆教导,对猴王将来的修行,一定是有利的?难道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一知半解,会不会落入“顽空”,造成悟道的障碍,从而就更加难以开悟?
常言道:“佛法不离世间觉”!对世事人情,猴王过于漠不关心,以致使自己逐渐变得麻木不仁,这会对猴王今后的修行,造成什么严重的不利影响呢?

【原文】猴王道:“我也无父母。”
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

【赏析】须菩提祖师又来这一套!
莫非这种相互对话,正是一种测试人们智商高低、悟性强弱的一种手段,竟是一种测试人们素质优劣的极其隐蔽、收效极好的上上之法?
既然须菩提祖师跟猴王还是要来这一套,这是否还可说明:猴王不知姓氏,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但须菩提并不因此就认为猴王脑袋有问题。如果真的认为猴王可能是得过诸如脑膜炎之类的有损大脑智力发展的疾病,不具备成就大智慧的前提条件,就不会继续以这种方式“问禅”了。
“想是树上生的”,这是不是调侃之语呢?
是否以此提醒猴王:我还知道你进门前从树上“扑”的跳下来呢!你别再糊涂了好不好!能不能醒醒啊?

【原文】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头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赏析】我们假设这个“美猴王”正是一个孤儿,而这个“我是怎么来的”的大问题,又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小孩子都要关心的大事,是必然每个小孩都要向大人们查问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当美猴王曾经一次次向花果山的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刨根究底时,人们很可能从小就以“你是石头里长出来的”来搪塞,就会逐渐地使“美猴王”信以为真,还以为自己真是从石头里面崩出来的呢。所以,有些事情,是不可以随便诓骗小孩的,否则是很容易使小孩信以为真的。但对有些事情,却又是应该诓骗小孩的,一定要使他信以为真才好。小孩子对世事原本一无所知,自然相信大人们的话,尤其是相信他最信得过的大人的话,会把自己最信得过的大人的话当作为真理。对有些事情,小孩把假当真是好事,对有些事情,小孩把假当真却是坏事,其中的取舍,要好好地加以思量才行。
须菩提祖师说猴王“想是树上生的”,哪知这猴王却真是一个实心眼,有一颗难以开窍的好脑袋!
对须菩提祖师所说的“树上生”三字,竟然毫无反应,还以为眼前的这个须菩提祖师,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生出来的,所以才错误地认为他是“树上生的”。所以,猴王就颇为得意为须菩提祖师纠正错误了——“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头里长的……”。
猴王的智商如何?悟性怎样?能不能得到须菩提祖师的高度赞赏?
这时的须菩提祖师会不会认为,眼前的这个“猴王”,完全具有进一步开发、培养成具有大智慧的潜质呢?

【原文】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来,却是个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

【赏析】须菩提祖师会真的“暗喜”吗?非常“好笑”、因“曲高和寡”而内心“非常无奈”才是真的。
如果说真的是“暗喜”,那应该是“笑世上可笑之人”吧?暗笑猴王智商实在太低,悟性实在太差!凭这样的一种思维素质,还追求什么无上大道?哪里有望成就超凡入圣的大智慧?
须菩提祖师说猴王是“天地生成”的。然而,哪个人不可以说是“天地生成”的?难道猴王的“天地生成”,就与别人的“天地生成”不同?这个“天地生成”,哪里就一定是赞美之词?比如:真是一个天地生成的……大笨蛋!
须菩提祖师在一番“暗喜”后,当说出(在事实上是骂)“是个天地生成的”后,又提出一个让猴王“走走我看”的要求。要评判一个学道者的资质如何,难道还要看看他的走路姿势不成?不知须菩提祖师又要玩什么花招?

【原文】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赏析】“纵身跳起”,是由于猴王原本还是跪着的。
通常人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心里头高兴或难过,就有某些外在行动上的反应。
从“跪着”到“起身”,不一定人人都会“纵身跳起”。猴王的“纵身跳起”,正反映了猴王心里并不难过,相反,心情很好,很愉快。猴王哪里会有心里难过的感受呢?如果说心里头有点难过的话,还是与他进行对牛弹琴般交谈的须菩提祖师。

【原文】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

【赏析】须菩提祖师说美猴王“身躯鄙陋”,看来,这美猴王的长相,确是与众不同,实在有点不敢让世人恭维,并非是一位俊美的男子汉。
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的“猴王”,假如作者真有“原为一个孤儿”之隐义,那么,从小缺乏大人呵护的他,必由于在孩提时喜欢东爬西跳,从而造成身体上的累累伤痕。故而,猴王的身躯鄙陋,“拐呀拐”的走路方式,有可能小时曾跌断过腿;面目难看,很可能还有破相的因素。
还须提请各位注意,“猢狲”正是“猴子”的别称。须菩提祖师是说猴王“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而不是说猴王“是一个食松果的猢狲”。这不正表明,眼前的这位,完全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猢狲”——猴子吗?这不又表明,作者完全是以“猴”隐喻人,故意把一个人学道的(神话)故事,当作一个什么动物追求长生不死的神话来写吗?针对作者“历代人人皆属此(猿)”的结论,这部奇书《西游记》,又暗藏着一个人类自然进化的观点——人类由猿(猴)进化而来。
“像个食松果的猢狲”——猴王在进门前,正是爬在门口的松树上摘松果儿吃呀。
这“食松果”三字,应该对猴王的耳膜产生巨大震动了吧?

【原文】“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叫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赏析】事与愿违,猴王对“食松果”三字仍无反应,所以,须菩提祖师便只好自己往下说了。
但须菩提祖师所说的这番话,到底是在为猴王取姓氏,还是在骂猴王呢?
因为,古与月是老阴,老阴不能化育,不是可以指“顽固不化”吗?子与系为婴儿,婴儿则是指“无知小儿”呀。所以,不管是“胡”还是“孙”,两者不是都一样?其实都是说“糊涂透顶”呀!
但还是将这个“孙”的姓氏给猴王最恰当。因为,哪个大人竟要用“你父母原来姓什么”来问他“你姓什么”?而且,也只有直白地问到这种份上,这个成年人才可能听得清楚、辨得明白的?猴王的智商和悟性,确实如同于一个无知小儿啊!
直到这个时候,在须菩提祖师的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对猴王智商高低的比较客观的评价了——正如同于一个无知小儿也。不仅知识太单薄,而且悟性也太差!实在是一个懵里懵懂的人啊。对此,猴王自己也终于在七年之后的某一天反省到了:“弟子本来懵懂!”

【原文】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赏析】已被须菩提祖师臭骂了一通,居然还连说好好好。
唉,如果能有这番骂人的本事,该多好!
一般的骂人与被骂,骂的人获得了口舌之利,被骂的人却受到了心灵创伤,相互之间,矛盾对立,水火不容。而像须菩提祖师这样的“骂人”,不仅不会伤到和气,相反,骂者和被骂者,双方都会感到舒畅无比,竟然实现了一种“两全其美”。
【原文】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孙悟空’,好么?”

【赏析】碰到这种“糊涂虫”,也实在是没办法,但又不得不敷衍一番,就顺其自然地给他取个名字吧。

【原文】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

【赏析】又是连声叫嚷“好好好”。
只不知猴王“自今就叫做孙悟空”的声明有无作用?
反正他师父在平时便呼唤他为‘悟空’,见其非常聪明就戏称猢狲,当其糊涂透顶时,则破口大骂--你这“猢狲”!
【原文】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毕竟不知向后修些什么道果,且听下回分解。
【赏析】“鸿蒙初辟原无姓”,作者是想表达一层什么意思?是对孙悟空不知其姓氏的解释?将这个“姓”字作为姓氏来理解,应该是通顺的。
这是因为,姓氏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之一。各地区的人类,都经历过一个从没有姓氏到采用姓氏的过程。故而,出生并成长于偏远荒野的孙悟空,竟不知道姓氏为何物,这是很正常的。然而,孙悟空已在花果山之外比较发达的文明社会中游历了近十年,对文明社会里的一切,已有相当程度的接触,却仍然对这个姓氏不了解,这是不应该发生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却还是在孙悟空的身上发生了,这应该是他只专注于长生之术,对其他世事人情概不关心的结果。俗话说,“佛法不离世间觉”,“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故而,不关心世事人情,致使变得麻木不仁,这对孙悟空将来的修行,是必然大为不利的。
“打破顽空须悟空”,意思非常明白:未“悟空”,就不可能打破“顽空”!
然而,何谓“悟空”?何谓“打破顽空”?
学道之人,必须“悟道”,不知孙悟空能否“悟空”,能否一层又一层地打破“顽空”?
须菩提祖师最后赏给猴王一个“孙悟空”的称呼,这一名字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
愚以为,孙的含义就是稀里糊涂!悟空的含义为:学道之人,必然潜心悟道,必须要达到悟空,要打破那个顽空,否则便是一场空!
有这么一个好名字的孙悟空,不知最终能否学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大本事?


欲知后事,去看链接[转贴]佛国之旅
作者 于志鸿 杜建平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153781&boardid=2&page=2&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工人 发表于 2014-11-29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有两三条命,一条是生身父母给予的性命,二是无始劫以来不生不灭的慧命,三是人生觉悟后的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 1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