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562|回复: 7

调整好衣食住行 安全度过暑热伏天

[复制链接]
冰花 发表于 2014-7-17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天“入伏”,文蕴姐已经提醒大家吃饺子了。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天气炎热,衣食住行都会受一定影响。转一篇文章给大家看看,希望大家克服酷暑,安全渡过暑热天气。

饮食 多吃酸甘少食肥腻

徐秋香说,入伏后,气温逐渐升高,很多人喜欢吃冰冷的食物,以为这样可以降温,殊不知这么做容易引湿气入体,影响消化功能,伤脾胃。因此,饮食上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要少食肥甘腻补之物如肉类和海鲜,否则容易损胃伤脾。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可适当吃些菠萝、西瓜等。另外,脾胃虚弱的人,在食用冬瓜汤、海带汤等凉性汤时,可放两片生姜同煮,或放少许胡椒粉。在喝酸梅汤、绿豆汤等解暑汤时,尽量不要冰冻,入口不热即可。

作息 午间小睡充养精气

生活作息方面,徐秋香建议“跟着太阳走”。夏季昼长夜短,因此起居作息以晚睡早起为宜,以保证生物钟的正常运行,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益处。夏季暑湿之邪最易克伐人体,脾胃容易受湿邪困扰,往往出现肢体倦怠,困倦乏力的征象,这时午间小睡,可以使精气得以充养,使得下午精神焕发。

起居 再热也别贪凉

徐秋香提醒,要注意别吹冷风,别因贪凉而睡在地上,晚上睡觉也要盖好,以抵挡寒气。这是因为夏天人体毛孔开泄,循环加快,此时寒气若侵入人体,比平时要进得深。避暑吹空调不要贪凉,室内外温差不宜大于5℃,温差太大容易引发空调病。一般来说,对于静坐或正在进行轻度劳动的人来说,空调定在26℃、房间的湿度在50%左右比较适宜,会感觉到比较舒适。夜间睡眠时最好不要用空调,不要让通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在身上,大汗淋漓时最好不要直接吹冷风,这样降温太快,很容易得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冰花 发表于 2014-7-1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肯定不太适宜。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如想运动,最好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为宜。

  三伏来临时,老年人尽量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当然,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因为那样会使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加下降。应当适当走出家门,做些适当的运动为好。如游泳,练太极拳或到避暑胜地去旅游等,都会使盛夏生活过得很充实而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夏练三伏要辨证地看待,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冰花 发表于 2014-7-1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伏天”,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4-7-1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点评

谢谢向东关注!  发表于 2014-7-18 23: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排水 发表于 2014-7-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冰花版主的介绍与提示。一些看是小事,不注意就要影响身体的健康,我们也到老年时期了,更应该注意这些“小事”。

点评

是啊,人过60,虽然还不觉得老,但是老了已是事实,就得时时关注自己的健康了。  发表于 2014-7-18 23: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徐茹茹 发表于 2014-7-18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冰花版主的介绍,调整好衣食住行,顺利度过“三伏天”!

点评

为顺利度过热天加油!  发表于 2014-7-18 23: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文蕴 发表于 2014-7-18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u=3908046916,1055028847&fm=21&gp=0.jpg

点评

我们一起长知识!  发表于 2014-7-18 23: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鸿雁 发表于 2014-7-18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暖暖的关怀,清凉的提示,知青网永远是我们最爱的网站。

点评

愿我们的网站越办越好哦!  发表于 2014-7-18 23: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18 15: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